【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 ,盛行于 ,瓦解于 ,废止于 。
(2)实质:名义上为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 ,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 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 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 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
②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
②汉代: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 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
【重难点解析】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
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 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 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 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
C.贫富分化严重 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
C.“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A
B
B
B
B
D
C
11.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67695.html
相关阅读:第7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