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3.2 研究摩擦力 学案(粤教版必修1)
1.弹力存在的判定
(1)弹力是否存在,对于形变明显的情况,可利用形变直接判断.
(2)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用“________”判定,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施加了弹力(或者没施加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示意图,判断受力情况与原有状态是否矛盾.若矛盾,说明假设不正确,则两者间无弹力(或者有弹力);若不矛盾,说明假设正确.
2.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__________的方向.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______的方向.
(3)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______物体.
(4)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并指向______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________的连线上,并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
点的________,并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两端受到拉伸或挤压时会出现弹性拉力或压力,拉力或压力的方向沿______方向.因为此时只有轻杆两端受力,在这两个力作用下杆处于平衡,则这两个力必共线,即沿____的方向.当杆受力较复杂时,杆中弹力的方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滑动摩擦力
(1)静止的物体______受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______,也可以与运动方向______,要注意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
(4)滑动摩擦力f=μFN,f随FN变化而变化.
4.静摩擦力
(1)运动的物体______受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但一定跟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具有可变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关于弹力方向的分析
例1 画出图(1)~(7)中静止物体A所受力的示意图(注意图中球形物体的接触面光滑).
二、关于摩擦力的分析
图1
例2 如图1所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车上有一木箱,试判断下列情况中,木箱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以及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1)汽车由静止加速运动时(木箱和车面间无相对滑动);
(2)汽车刹车时(二者无相对滑动);
(3)汽车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
(4)汽车刹车,木箱在车上向前滑动时;
(5)汽车突然加速,木箱在车上滑动时.
变式训练1 水平的皮带传输装置如图2所示,皮带的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轻轻地放在A端皮带上,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C后滑动停止,以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在传输过程中,该物体受摩擦力情况是( )
A.在AC段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B.在AC段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在CB段不受静摩擦力
D.在CB段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
三、关于物体的受力分析
图3
例3 如图3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b=5 N、Fc=10 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
A.f1=5 N,f2=0,f3=5 N
B.f1=5 N,f2=5 N,f3=0
C.f1=0,f2=5 N,f3=5 N
D.f1=0,f2=10 N,f3=5 N
听课记录
图4
变式训练2 如图4所示,轻绳两端分别与A、C两物体相连接,mA=1 kg,mB=2 kg,mC=3 kg,物体A、B、C及C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若要用力将C物体拉动,则作用在C物体上水平向左的拉力最小为(g取10 m/s2)( )
A.6 N B.8 N
C.10 N D.12 N
【即学即练】
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图5
2.如图5所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B而两长方体均保持静止,则针对此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间不存在摩擦力作用
B.AB间有静摩擦力作用
C.B与桌面间有静摩擦力作用
D.若撤去外力F后,则A与B,B与桌面间都没有摩擦力
图6
3.如图6所示,用力F把铁块紧压在竖直墙上不动,那么,当F增大时(设铁块对墙的压力为FN,铁块受墙的摩擦力为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N增大,f不变
B.FN增大,f增大
C.FN变小,f不变
D.关于FN和f的变化,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图7
4.如图7所示,A、B两物体重力都等于10 N,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等于0.3,同时有F=1 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在A和B上,A和B均静止,则地面对B和B对A的摩擦力分别为( )
A.6 N,3N B.1 N,1 N
C.0,1 N D.0,2 N
图8
5.如图8所示是主动轮P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Q的示意图,A与B、C与D分别是皮带与轮缘相互接触的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点相对于A点的运动趋势方向与B点的运动方向相反
B.D点相对于C点的运动趋势方向与C点的运动方向相反
C.D点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D点的运动方向相反
D.主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阻力,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
图9
6.如图9所示,一重为40 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其中F1=13 N,F2=6 N.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当只将F1撤去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若撤去的力不是F1而是F2,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又如何?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1.(2)假设法
2.(1)恢复原状 (2)收缩 (3)受力 (4)受力 (5)球心 (6)公切面 (7)细杆 杆
3.(1)可以 (3)相同 相反
4.(1)可以 (3)相对运动趋势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例2 见解析
解析 (1)木箱随汽车一起由静止加速运动时,假设二者的接触面是光滑的,则汽车加速时,木箱会保持原有静止状态,因此它将相对于汽车向后滑动,而实际木箱没有滑动,有相对于汽车向后滑动的趋势,所以,木箱受到向前的静摩擦力.因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木箱运动方向相同,是动力.
(2)汽车刹车时,速度减小,假设木箱与汽车的接触面是光滑的,则木箱将相对汽车向前滑动,而实际木箱没有滑动,但有相对汽车向前滑动的趋势,所以木箱受到向后的静摩擦力.因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木箱运动方向相反,是阻力.
(3)木箱随汽车一起匀速运动时,二者无相对滑动,木箱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假设木箱再受到汽车的水平向前的摩擦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上支持力与重力抵消,但水平方向上没有力与摩擦力抵消,这样物体不能保持平衡,故假设不正确,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作用.
(4)汽车刹车,木箱在车上向前滑动时,木箱和汽车之间有相对运动,且相对汽车向前滑动,故木箱受到向后的滑动摩擦力,因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木箱运动方向相反,是阻力.
(5)汽车突然加速,木箱在车上滑动时,木箱和汽车之间有相对运动,且相对汽车向后滑动,故木箱受到向前的滑动摩擦力.因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木箱运动方向相同,是动力.
变式训练1 BC [选项A把“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误解为“总是阻碍物体运动”;选项D没有从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入手分析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而是凭生活经验臆断物体受到一静摩擦力,以为物体向右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选项A、D都是因为对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不深造成的错误.]
例3 C [为了考查a、b之间的摩擦力情况,以物体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受力分析后得到a、b之间没有摩擦力的作用,如图甲所示.
为了考查b、c之间的摩擦力情况,以物体ab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受力分析后得到b受c向右的静摩擦力f2与Fb平衡,故f2=5 N,如图乙所示.
为了考查c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情况,以物体abc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受力分析后得到c受向左的静摩擦力f3与Fc-Fb平衡,故f3=5 N,如下图丙所示.
]
变式训练2 B
即学即练
1.D 2.B 3.A
4.C [应用整体法,即AB整体水平方向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地面对B无摩擦力.以A为对象,水平方向必受大小与F相等,方向与F相反的静摩擦力,故选项C正确.]
5.BD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要确定相对运动趋势常用假设法,即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分析皮带和轮之间有无相对滑动,若有,可判断出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此题应先明确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关系.如皮带光滑,主动轮转但皮带不动或皮带转动而从动轮不转,由此可判定摩擦力的方向.主动轮可通过摩擦力带动皮带,皮带阻碍主动轮转动,同理皮带可带动从动轮,从动轮阻碍皮带的转动,故B、D选项正确.]
6.见解析
解析 (1)因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水平方向所受外力和为零.由于F1>F2,故静摩擦力向左,大小为f=F1-F2=7 N.
(2)当只将F1撤去时,由于F2=6 N,比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滑=μFN=
8 N小,故不能运动起来,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其大小为6 N,方向向右.
(3)若撤去的力不是F1而是F2,由于F1=13 N比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滑=μFN=8 N大,此时物体开始运动,所受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为8 N,方向向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61869.html
相关阅读:磨擦力
5.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学案(人教版必修2)
宇宙速度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学案(粤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