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导学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导学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本相关词语、学体知识:
词语: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 诽谤 诅咒 永垂不朽
2.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
3.落实本单元训练要点
二、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的家庭。青年时代思想活跃,到1844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径巴黎时见到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在1844-1883年间,与马克思合写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等。此外还独立写作了大量的革命理论。
1883年马克思逝世,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恩格斯肩负着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5日马克思客逝去伦敦,17日在伦敦郊的海格特公墓举行葬礼。思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一篇著名的讲话。
作者身在墓地,直面墓穴,其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最悲痛,也最清醒。他悲痛自己的亲密朋友 马克思的逝世,他清楚马克思的逝世所形成的巨大损失,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革命重担。特定的环境、场合、情感、目的和他的特定的身份,决定了这篇演讲的内容与特色。
(三)、体特点
本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悼词,又是一篇论证性的。
作为悼词,开头一般介绍逝者及死去时间、地点或原因,然后概括追述逝者的生平,突出其成就、功绩、贡献并简要作出评价,最后表达深切的哀悼之情,或对参与追悼的人提出希望等。
作为演讲稿(演说辞,)应面向听众,有针对性感情真挚,语言通俗。往往开门见,找出全篇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或说明、或议论,结尾往往要重申中心,使听众有深刻印象。
本作为悼词,作为演说辞,除具有上述体特点外,重点是论证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历史贡献,感情真挚,论证有力,使人对马克思肃然起敬、无限追念,并深受鼓舞。
(四)、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注音、释义均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繁芜杂(wú):形容草木茂盛,多而杂。
肤浅(fū):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jí):嫉妒,愤恨。
独到(dào):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B.豁然开朗(huò):形容开阔或通达。
得心应手(yìn?):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诽谤(bàn?):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zhòu):泛指咒骂。
C.卓有成效(zhuó):效果很好。
诬蔑(miè):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衷心(zhōn?):出于内心。
非同寻常(xín):不同平常。
D.要素(yào):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永垂不朽(xǐu):(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爱戴(dài):敬爱并且拥护。
不可估量(liàn?):无法估计。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逝世掩盖设施繁芜从杂
B.宗教摸索要素浅偿辄止
C.剩余诅咒疾恨坚忍不拔
D.悼念侮蔑回敬卓有成效
3.下列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是( )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D.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4.填到横线上与下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的程度。
B.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C.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得怎么样。
D.一个人要能成才,一定要勤奋学习。
5.“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夸张 B.反复讳饰
C.反复比拟 D.比喻反复
6.对下列句子含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A.他们都是在黑暗的社会中从事研究。
B.和“这里就豁然开朗”对照,更显示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
C.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无力的,不能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因此是在黑暗中摸索。
D.他们虽都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但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
(五)、整体把握意
本按照悼词的一般行规律,以议论为本,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介绍、叙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段至第八段为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并给予崇高评价。
第九段为第三部分,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是本的主体,是阅读理解的重点。
(六)、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揣摩。
1.阅读第一段,分析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抒发深切而沉痛的掉念之情的?


2.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分析第二部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怎样分析第三段中句间的关系。


4.“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5.怎样理解作者将马克思与达尔相比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揣摩理解。

答案
(四)、积累与运用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六)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揣摩
1、从形式上看,本作为悼词,主要是追述了逝者去世时的情景。但仔细体会揣摩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分中运用了近乎描写的叙述把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交代得那么详细,并突出说明“两分钟”这一令人痛惜的瞬间。这样写,首先是符合作者的身份,暗示了他与逝者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正因了这种身分和关系,使身临其境的听众与后世的读者自然会想到,这么亲近的人去世了,作者该是多么悲痛,这就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
不仅如此,本段中两处运用讳饰的写法,丰富和加深了这种沉痛的内涵。“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停止思想”作为讳饰语表达“逝世”的含义,表现出作者不忍心、不愿意面对马克思的去世,不愿用“逝世”一词表达自己的痛心,更深一层的含义还在于它告诉人们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其全部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之中又蕴含了多么沉重的痛惜之情啊!作者又说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告诉我们马克思这位伟人永远不会醒了。前句让我们看到马克思去世时很安详,这无疑对活着的战友、朋友是一种安慰、宽慰,后者则表达了无限的悲痛。如果联系作者曾经叙述过死者生前被各种疾病折磨的情况,马克思当时是“无能为力地活着”,“比安然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地活着,这种痛苦于他的不能思想和工作,那么我们就更能清楚地体会,作者在说到马克思安然去世时,其情感是多么深沉又是多么复杂。
2、第二段在全的主体部分中是起统领作用的,其中两个“对于”句是议论内容的“纲”,而“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等句带有预见性,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纲绳。第三段至第八段则是在第二段统率之下分别论述马克思在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对马克思那他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人格、卓越的理论研究和无与伦比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高度的赞美和崇高的评价。这其中第六段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二段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恩格斯的科学论断,不仅上承第一段,下启三至八段,而且顺理成地引出第九段结尾,并使结尾内容充实,毫无虚夸,矫饰之情。
3、理解第三段要抓住“简单事实”后的那个冒号。冒号前是概说,从语法角度看,其主干为“马克思发现简单事实”;从语意看,马克思发现的简单事实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冒号后即是对这个“简单事实”的具体解释。这个解释是一个长句,可以这样划分其层次:

从语法角度看这是一个四层复句,从语意上讲它告诉我们这个“简单事实”的主要内容: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要用,也必须用经济基础说明和解释。这实在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条颠作不破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之一。
4、本句需要注意的是“空白”和“不久”两个词
空白”的本义是指书页、画幅、版面等等没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那些部分,是空着的。中其产生的语境义则是表明马克思的历史地位与卓越贡献在他逝世之后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留下的理论与实践的“空间”是无人可以填充的。由此而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之情和崇高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同样做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的谦逊的情怀。“不久”一词强调了人们很快就会感受到马克思逝世形成的损失,从而强化了马克思对未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和斗争实践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逝世后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同时我们也体会到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和论断的能力。
5、中作者用“正像……一样”的前置状语,将达尔发现进化论的事实提出,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实并论。这是因为达尔及其进化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恩格斯曾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那么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的,是19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以此赞扬和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贡献,表达了自己崇敬之情。
6、可能”与“未必”表现出作者表达的严谨准确。“敌人”和“私敌”相对比,表现马克思的一生在战斗,遭到敌人的嫉恨,但他始终是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而战斗,他的敌人实际上是全人类和无产阶级的敌人。由此而表现出马克思崇高而伟大的人格,也体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一生的由哀的颂扬和敬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46496.html

相关阅读:蒹葭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作文辅导2
《赤壁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