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报任安书》
【本讲教育信息】
一. 内容:
言学习(二)
主要学习《项脊轩志》《报任安书》
二. 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熟读、练习掌握中的言基础知识,难点是学习《项脊轩志》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了解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古今的中国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本的项脊轩也是书房,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体。“书”是古代的一种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中国史书的体例及它的代表作品
①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如《史记》。
③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如《史记》。
⑥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四. 分析
《项脊轩志》:
(一)关于本及作者:《项脊轩志》是散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家。他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风,发扬了唐宋古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为“明第一”。他的散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
(二)简析: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院前普通的围栏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觅食,有人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4、《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
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
慈爱的母亲
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
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
(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
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的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报任安书》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简析:司马迁《报任安书》一向被视为名篇,鲁迅《汉学史纲要》全书篇幅极短,于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却有大段引,鲁讯评价《史记》的名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在引用了《报任安书》后紧接写出的。《报任安书》中的“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者”一段,被视为解释学创作的一种理论,向多经学者称引。李长之说:“创作本是人类心灵至高的活动,在心理方面岂可以无因?所以现代的心理学界,有以压抑说和补偿说解释艺的创作的,但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却也早已有了一个同调,这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如果将古代散中的书信划归一类,编为书信散,乐毅《报燕惠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嵇康《与巨绝交书》、刘琨《答卢谌书》、丘迟《与陈伯之书》等,都为名篇,但《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该篇题名,《汉书》虽收录全,但按史例未有定名,仅称“任安予迁书……迁报之曰”。《选》据篇首“少卿足下”语,题名《报任少卿书》。《古观止》题名《报任安书》。该篇加现代标点统计,约2760余字,于古代书信散中属超长之作。
1、自“太史公牛马走”至“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为第1段。
任安先作的致司马迁书早已不见,其中所言不得而知,此篇中说“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谨此而已。但据此段“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知任安已婴罹死罪,所说“推贤进士为务”,乃是讳言,意在令司马迁救助自己。但任安之所以得罪,实因汉武帝晚年昏聩,激发戾太子之变,而任安时任北军护军使者,不得已介入其事,此固非一己私情,寻常贪生畏死之可比。如李长之所说:“(任安)他也是征和二年时戾太子之变的牺牲者……他死得更冤……任安其实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106页。)而司马迁未能救助任安,恐非如此段自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汉书》载司马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则是确有机会面陈。而司马迁不肯见武帝,大约是对武帝已经灰心。此段叙述的任安书,自己如何答书,而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风。《古观止》于篇后总评说:“此书反覆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情至此极矣!”“反覆曲折”一语实得其真。观司马迁所说“非敢如此”,又说“抑郁而与谁语”,此段以一言概括,即允诺相救而不能相救。
2、自“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安在其不辱也?”为第2段。
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此段以一言概括,为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
3、自“由此言之”至“鄙没世而采不表于后也”为第3段。
此段以一言概括,仍如上段,言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以表采于后世。
4、自“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难为俗人言也”为第4段。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二句,为历代传诵之名句。“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三句,“前辱”、“被戮”与上“刑余”、“刀锯”、“扫除”、“?茸”、“囹圄”、“蚕室”、“圜墙”、“尘埃”、“绳墨”、“鞭?”、“缧绁”、“粪土”诸语,皆代指刑狱。《古观止》于“虽万被戮”句后注曰:“史迁深以刑余为辱,故通篇不脱一‘辱’字。”只一“辱”字,而有诸多辞语,亦足见司马迁“反覆曲折”之意。
此段以一言概括,司马迁实自比于圣人,而难与俗人言也。
5、自“且负下未易居”至“故略陈固陋”为第5段。
此段既言“每念斯耻”,又言“知善不行”,“知恶不改”,则其大意以一言概括,即虽含耻而不改其善恶之意也。
总括各段,其意多委婉,言辞自相针对,确如吴楚材、吴调侯所谓“反覆曲折”者。刘勰论书信有言:“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观此篇,司马迁可谓善舒其心声者也。
五. 考点分析
两中《报任安书》的翻译是难点,需要反复阅读,熟悉上下,是练习言翻译,体验言语感的绝好材料。《项脊轩志》的写法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也是当前高考中提倡的一种写法,写真情实感。这两点同学们要加以留意。
1、翻译下列句子: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参考:
(1)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挡住南边射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室内才明亮起。
(2)借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2、一词多意
顾
①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④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⑤副词,而、不过
稍
①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②稍微,略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③公家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置
①赦罪,释放
②放到一边,放弃 沛公则置车骑
③搁,安放;摆,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④立、建立;购置、添置 内外多置小门
⑤驿站;驿车、驿马
去
①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
②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③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④前往,到……去(后)
归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归
②返回,回 一年归,妻跪问其故
③归还
④归附,归属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⑤通“馈”,赠送
3、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椎(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
槛(jiàn)缧绁(léi)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选出加点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 )
A. 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免除)B. 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相提并论)
C. 其次不辱理色(肌理)D. 及在槛阱之中(监狱)
②( )
A. 且西伯,伯也(一方诸侯之长)
B. 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斜于)
C. 被?楚受辱(用杖打,作楚囚)
D.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5、选出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 )
A. 灌夫受辱于居室B.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C.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②( )
A.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B. 恨私心有所不尽
C.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D. 鄙陋没世,而采不表于后世也
6、选出带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 )
A. 卒就死耳轲自知事不就
B.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
C.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D.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②( )
A. 徒见欺视徒隶则心惕息
B. 重为乡党所戮笑重叠句
C. 仆诚以著此书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D.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遽发姜戎
7、选出带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 )
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 当春乃发生D.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②( )
例句: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A. 鄙陋没世,而采不表于后世也 B. 奉厚而无劳
C. 盖王拘而演《周易》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8、下列说法不符合意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 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 司马迁列举了周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 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部分参考答案:4、①B②A 5、①D②C 6、①B②C 7、①A②D 8、B
【典型例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渗漉(lù)偃(yǎn)仰呱呱(guā)坠地
B. 栏?(shǔn)珊珊(shān)断壁颓垣(huān)
C. 扃牖(yǒu)异爨(cuàn)奴颜婢(bì)膝
D. 枇(pí)杷修葺(rōng)如丧考妣(bǐ)
答案:C
2.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 雨泽下注(流入)迨(等到)诸异爨客逾(越过)庖而宴
B.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妪(婢女)每谓余曰以手阖(关闭)门
C. 墙往往(到处)而是殆(大概)有神护者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D. 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大类(很像)女郎地余既为此志(志向)
答案:A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 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B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 而母立于兹B. 久不见若影
C. 汝姊在吾怀D. 先妪抚之甚厚
答案:D
5.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解释中加点字的意思。
归( )书( )时( )手( )植( )既( )
答案:略。
(2)中作者说“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记事、抒情的关键句的意义在这一节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喜”照应上一层,“多可悲”引起下面内容。先写家庭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父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3)本将强烈的情感在写景和叙事中抒发得委婉动人,在这个部分是如何写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的?
答案:略。
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 暴(bào)肌肤,受榜?(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 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 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答案:C(A.“衣”yì;B.“暴”pù;D.“仆”pú。)
解析:选择正确的选项实则是辨析错误,要重点掌握错误错在什么地方。
7. 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 ①②④⑧B. ②④⑥⑧C. ①③⑤⑦D. ③④⑤⑥
答案:D(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解析:应该依次排查每句中有无通假字。正确理解句意很关键。
8.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意气勤勤恳恳B.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答案:B(A.意气,古义指情谊和语气;今义指意志和气概。B.倜傥,古今义同,指洒脱,不拘束。C.下流,古时比喻处于卑贱地位;今指卑鄙龌龊。D.口语,古指说了几句话;现区别于书面语,指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解析:掌握这种题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靠逻辑思维解决,二是多加记诵。
9. 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 少卿足下
C. 仆非敢如此也 D.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答案:B(A.牛马走,谦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B.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仆,自称的谦词;D.下愚,谦词,愚昧无知。)
解析:对于常见的尊称和谦称要准确记忆。
1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答案:照这样说,所谓勇敢还是怯懦,刚强还是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人不能早早自杀逃避法律制裁,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挨鞭打杖责,再想保全气节自杀,这不是远远不及了吗?
解析:翻译题目年年必考,是重点、难点。要结合具体语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字,完成各题。
先妣事略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②;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③。冬月炉火炭屑,使婢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漉然④。遇僮仆有恩, 至?楚,皆不恶有后言。吴家桥⑤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号。 ②加健:更加强健 ③若不谋夕:好像生计艰难,朝不虑夕。 ④漉然:犹肃然。 ⑤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期( ) (2)妊( ) (3)数 ( ) (4)颦蹙( )
(5)喑( ) (6)曝( ) (7)? ( ) (8)龃龉( )
2. 对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过被责打,都不会事后抱怨。
B.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他们)犯错,以致被责打,都不忍心背后有诽谤的话。
C.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虽然他们有错被打,都不忍心背后诽谤。
D. 对待家里的仆人有恩情,即使有时打他们,他们也不会背后诽谤什么。
3. 翻译中加粗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4. 这是一篇追忆亡母的传状字,但与一般的传记、行状写法不同。名为“事略”,而所记之事,却相当之细。作家幼年丧母,所忆有限,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但作者抓住这些琐事,写出了亡母的性格特点,也流露出对亡母的无限思念。试就本的写作特点分析一、二。
二、阅读下,回答后面的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正确的一组是
①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试之以足
A. 尺码到达尺码鞋子
B. 尺码尺码到达鞋子
C. 尺码鞋子尺码到达
D. 尺码鞋子到达尺码
2. 下列语句中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 吾忘持度B. 郑人有欲C. 无自信也D. 何不试之以足
三、阅读下,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从横才志,史星算,无不兼备,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知,久不得调。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免。及义康被绌,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无因进说。晔甥谢综雅为晔所知,熙先藉岭南遗财,家甚富足,仍倾身事综。始与综诸弟共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情意稍款。综乃引熙先与晔戏。熙先故不为敌,前后输晔物甚多。晔既利其财物,又爱其艺。熙先素有词辩,尽心事之,晔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熙先始以微言劝晔,晔不回。晔素有闺庭议论,朝野所知,故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1. 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从横才志(合纵与连横,这里指政治、外交上的策略,“从”,通“纵”。)
B. 申莫逆之好(申,发展。)
C. 以脏货下廷尉(廷尉,执掌刑狱的官。)
D. 故为拙行(拙,笨拙。)
2. 与“何故不与丈人婚”的“故”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为拙行B. 熙先故为不敌
C. 公问其故D. 故门胄虽华
3. 对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因范晔对朝廷不满,孔熙先想拉拢他,又没有机会,就先同范晔的外甥谢综交好。
B. 孔熙先用言语鼓励范晔谋反,范晔虽然默不作声,但谋反的主意已定。
C. 孔熙先认为皇族不与范晔联姻,是因为门户不相当,以此挑动范晔对朝廷的不满。
D. 范晔与孔熙先结成莫逆之交,并非出于政治的动机。
4. 请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倾身事综。(2)情意稍款。
试题答案
一、
1. (1)jī满一年 (2)rèn怀孕 (3)shuò屡次 (4)pín cù皱眉 (5)yīn哑 (6)pù晒 (7)chuí同“棰”,用棍子打 (8)jǔ yǔ牙齿上下对不上
2. B
3. 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了。
4. 略
二、
1. A 解析:遇到一词多义现象要把这个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通过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辨别。
2. B(A.常规语句;C.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解析:要掌握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
三、
1. A2. C3. B
4. (1)尽其所有,侍奉谢综。(2)谢综与他的感情渐渐融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36798.html
相关阅读:蒹葭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1作文辅导2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