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2届高考语文文章阅读复习专题教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2012届高考语文文章阅读复习专题教案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之分析综合
二、重点
1、分析、筛选、整合文章提供的信息。
2、依据有效信息句能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三、难点
了解、学习选项设置的陷阱及应对策略。
四、教学课时
四课时(考点解读、方法指导二课时,练习讲解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考点解析: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题型主要是客观题,但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二、解题基本思路
1、答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明确题干指向。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具体方法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视的信息点。
(2)、据试题的题干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信息对应的信息源,以便准确地辨别真假信息,从而筛选出题干所需的信息。
(3)、将试题题干和选项与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通过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将试题题干和选项与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通过比较鉴别真伪信息。这是把握信息准确度的关键,需从两方面人手:
①.着力于对信息源的重组和分析。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条件,将对应的语言材料中的信息源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看是否有与题千和选项对应的准确信息,这种准确信息要求信息“量”的大小恰好适“度”。
②.是对照比较,包括试题与信息源的比较和试题内选项与选项的比较。比较着力于
求同存异,由“同”肯定真信息,由“异”排除干扰信息,最后筛选出符合题旨要求的信息,求得正确答案。筛选的答案仍可放回信息源中检验,能使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在语意上连成一体,不改变文意的答案即可确定为准确答案。

三、常见错误选项设计类型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时” “全都”“全部”。
例: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对应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对应选项】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2、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例: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对应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对应选项】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3、无中生有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
例: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对应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对应选项】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4、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例:
【对应文段】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
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对应试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对应选项】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一句用“使”将两个片段之间确定为因果联系,而原文的表述是:“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介绍的是对马匹等需要量减少,对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是“需要”决定的,两者是时间先后的推移联系。这样,用 “使”连接,属于强加因果。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对应试题】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对应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6、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例:
【对应文段】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从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对应试题】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是哪项?
【对应选项】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7、混淆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例:
【对应文段】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说,鉴于木塔在世界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文物局将把最后的修缮方案报请国务院审批 ,并申请专项维修经费.
【对应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对应选项】应县木塔的修缮方案已经国务院审批 ,并申请了专项维修经费。
8、混淆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例:
【对应文段】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陨灭。1998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失灵,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对应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对应选项】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陨灭。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1-A)
⑵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1-B),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⑶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1-C)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⑷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3题)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 (3题)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1-E)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⑸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D)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 C )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答案:D
(答非所问。)
3.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答案: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4.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
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意对即可,应分别作答。)

五、特别提醒
1、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 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2、做题时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
这类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答题口诀:
审清题意和要求,
看清文中有没有,
弄清概念莫发愁,
修饰词语勿遗漏,
“可能”、“将来”不要丢,
“原因”“结果”不调头,
夸大作用是吹牛,
外延改变也是错,
意思相反最不该,
推测结论有缘由。

六、布置作业
《优化方案》中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专题练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68125.html

相关阅读: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学习肖像描写
正确使用词语学案
登幽州台歌
2012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复习 辨析并修改病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