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少区
分布 地区 原因
人口稠密区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南亚
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少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
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气候湿热
南极洲、北冰洋沿岸寒冷地带气候寒冷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中低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②近海岸规律:主要分布在距海岸200米范围内;③平原规律: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范围内。
探究点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高山和高原上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稀疏
气候气温和降水北半球温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的人口逐水而居,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分布不同
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因素可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例1 读图及表“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回答: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
>49℃>29℃>24℃21℃±3℃<18℃<10℃<-20℃
(1)左图、右图和表格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2)由表格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
(3)右图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① ,② ,③ 。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 (选择)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命题意图:本题较典型的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解读时,要注意分清材料所表达的因素。联系教材的理论,结合本题的实际,从图形表格抽象出人口的分布规律。如干旱地区的河流水源、地势高低、人体对温度的反映等,选择学科语言,针对性作出解答。
答案:(1)水源 地形 气候 (2)温带或亚热带 (3)地形平坦 土壤深厚肥沃 交通便利 (4)死亡率 城市 (5)ABCD
[变式训练]关于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A.人口稠密地区必然是环境好的地区 B.人口稠密地区必然是生态条件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的地区必然是人口稠密区 D.经济发达地区必然是人口稠密区
命题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解析: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而言人口稠密区,或是经济发达区,或是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环境和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常常是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地区,人口稀疏;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如西伯利亚地区、我国西部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区。
答案:D
探究点三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例2 (2011?天津模拟)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
⑵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等相关知识。
解析:⑴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⑵结合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提高科技应用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因此科技水平的提高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答案:⑴C ⑵B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悠久 C.气候条件优越 D.资源丰富
2.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B.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C.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南亚 D.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新疆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引入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据此回答3?5题。
3.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就是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相当
C.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D.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由该地区的资源数量决定
4.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
5.若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6?7题。
8.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
7.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措施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图4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量最低 B.美国人口增速和增长量最高
C.印度人口总量和增速最高 D.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而增速最高
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
A.沙特阿拉伯 B.美国 C.德国 D.印度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完成10~11题。
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28.00200
热带草原气候14.1390
温带草原气候1.065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0.181
热带季风气候12.43110
地中海气候2.2590
亚热带季风气候9.3010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7.353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1930
苔原气候00.01
冰原气候00
10.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
11.据表格判断,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热带雨林气候区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12?13题。
12.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13.本区北部人口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 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 ③科技水平低 ④对外开放程度低 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右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示意图,据图回答14-15题。
?
14.图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A.四川 B.广东?C.海南 D.广西 ?
15. 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
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距离(km)0~200200~500500~1000>1000
人口(万)39054267403345210344
占总人口数(%)35.924.330.49.4
面积(万km2)97133235495
占总面积(%)10.113.924.551.5
人口密度(人/km2)40720114221
材料二: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
人口数量(万)73345.119427.88647.510037.11590.8
人口比重(%)64.917.27.78.91.4
面积数量(万km2)144.597.2162.539.9315.9
面积比重(%)15.010.216.925.032.9
人口密度(人/km2)507.6199.953.241.85.0
材料三:“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到1999年云南、贵州两省的贫困人口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其原因是什么?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
17.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上午7点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而是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有 所致,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2)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 和 等因素影响,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
(3)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 地区迁移,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6.C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性。
7.C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能根据我国国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为调控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内。
8.D 据图可知沙特阿拉伯的人口总量最低,故A选项错误;人口增长量最高的应该是印度,故B选项错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沙特阿拉伯,故C选项错误。故D选项正确。
9.A 环境承载力指的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影响。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较小,以沙漠为主,水资源短缺.因此环境承载力最小。故A选项正确。
10.B 表中主要考虑各种气候类型下人口的测算,属于自然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11.D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目前还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12.A 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C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所以人为原因要从A、D中选。结合右图:B地区人口密度明显大于本区合理承载力,选A。
13.B 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相同资源可养活的人口多,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承载力高,排除⑤,选B。
14.B 根据图例中人口承载系数大小即可判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广东。
15.C 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输出地人口压力,但增加了人口输入地区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6.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距海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海越远,人口越稀疏。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海拔越低的地区人口越稠密,海拔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稀疏。(2)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主要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关。(3)西藏气候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由于总人口数量少,所以虽然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4)分析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小主要从其自然环境与资源、科技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
答案:(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差。
(3)总人口数量少。
(4)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
17. 解析:本题以美国人口增长为背景,考查了人口迁移和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分析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1)国际人口迁移(或“从亚洲和美洲来的大量移民”,或“机械增长”)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
(2)对外开放程度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60675.html
相关阅读: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决地球运动类问题的方法导学案
2012届高考地理中国地理景观与区划专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 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决地球运动类问题的方法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