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力 物体的平衡》专题五 共点力的平衡
【考点透析】
一 本专题考点:共点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 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共点力:各力的作用点相同或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在不涉及物体转动的问题中,可把非共点力经平移转化成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注意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不是平衡状态,例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不是平衡状态。
(2)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F=0。由牛顿第二定律F=ma,当a=0时,F=0。我们可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理解成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
(3)点力平衡条件的推论:
几个力构成平衡力,其中一个力和其余力的合力构成平衡力;
几个力构成平衡力,其中几个力的合力和其余力的合力构成平衡力;
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求解共点力平衡的问题常用法:
(1)交分解法,此时平衡条件应表述为:∑FX=0 ∑FY=0。在建立坐标系时,要考虑尽量减少力的分解。
(2)的三角形法,物体受到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时,将这三个力经平移必得到一个闭合三角形。
(3)体法。
【例题精析】
例1 重力为10N的小球被轻绳a、b悬挂在天花板和墙壁上,其中绳b水平,绳a与竖直方向成30°角,如图1-37所示。求绳a、b的拉力。
解析:方法一: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小球受三个力的作用,
根据平衡条件,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跟第三力必然等大反向。
将Ta 、Tb合成,其合力为F,如图1-38,根据平衡条件F=G=10N
在直角三角形中,
这种先把某些力合成再建立力学方程的方法称为合成法,在物体受力不多,比如三个力时采用此种方法比较方便。.这种方法不但在平衡问题中经常可以采用,在动力学问题中也经常可以用到。
方法二: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向坐标轴上进行正交分解,如图1-39。
根据平衡条件 ΣFx =0 ΣFy =0
有 Ta sin30°-Tb = 0 ………… ①
Ta cos30°-G = 0 ………… ②
由②解得
代入①解得
这种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它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特别适合在物体受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从以上两种方法中可以看到,解决力学问题,首先要在明确了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做出准确、清晰的受力分析,而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建立力学方程的重要手段和步骤。
例2 如图1-40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在水平恒定的推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则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解析: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41。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
在X轴方向 ①
在Y轴方向 ②
又 ③
由以上三式,
思考拓宽:我们实际沿斜面方向建立X轴,解题时,也可取F的方向为X轴,这样需分解两个力。若在其它方向建立坐标,则四个力都要分解,造成运算麻烦。因此,在建立坐标系时,要尽量让更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例3 有一直角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一个小环P,OB上套有一个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1-42)。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移动后和移动前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 ;细绳的拉力T 。(以上两空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析:分析P、Q的受力情况如图1-43,取Q为研究对象,P左移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变大,拉力变大;取整体为研究对象,N2=2mg,AO对P的支持力不变。
思考与拓宽:求解N2,可取P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分解法,同样可得正确结果,但不如整体法来得直接。运用整体法,可避免分析求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应为解题首选。
【能力提升】
Ⅰ.知识与技能
1.将某种材料的长方体锯成A、B两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紧靠在一起,如图1-44所示,物体A的角度如图中所示。现用水平方向的力F推物体,使A、B保持矩形整体沿力F方向匀速运动,则
A.物体A在水平方向受两个力作用,合力为零
B.作用于A的摩擦力不止一个
C.物体B对A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A的摩擦力大小
D.物体B在水平方向受五个力作用
2.如图1-45所示,用绳子牵引小船使之匀速向岸运动,设水的阻力不变,在小船靠岸前
A.绳子的拉力不断增大 B.绳子的拉力不变
C.船所受浮力不变 D.船所受浮力增大
3.如图1-46,物体A恰能在斜面上保持静止
A.如在A上轻放一物体,A将匀速下滑
B.如在A上轻放一物体,A将加速下滑
C.若在A的上表面加一竖直向下压力,A仍静止
D.若在A的上表面加一竖直向下压力,A将匀速下滑
4.如图1-47所示,AB为可绕B转动的挡板,G为圆柱体。夹于斜面与挡板之间。若不计一切摩擦,使夹角β由开始时较小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挡板AB受到的压力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Ⅱ.能力与素质
5.如图1-48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为3N、4N,A用绳悬挂在天花板上,B放在水平地面上, A、B间的轻弹簧的弹力为2N。则绳的拉力的可能值为 ____ 。B对地面的压力的可能值为 。
6.如图1-49所示,人重600N,平板重400N,如果人要拉住木板,它应施加的拉力为 N。若人重不变,平板重力超过 N时,人无论如何也拉不住木板。
7.如图1-50所示,一个体积为V=1m3,质量m=0.29kg的氢气球,用一根长度等于气球半径的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光滑竖直墙上,试求气球平衡时,墙受到的压力和绳中的张力。已知空气密度ρ=1.29kg/m3
8.如图1-51所示,水平放置的两固定光滑硬杆OA、OB成θ角,在两杆上分别套有轻环P、Q,并用轻绳连接两环。现用恒力F沿OB方向拉环Q,当两环达到平衡时绳子的张力多大?
效果验收
一、选择题
1.如图1-52所示,A、B、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整个系统相对于地处于静止状态,则B对C和地面对C的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
A.mAg,mBgB.mBg,mAg
C.mAg,0D.mBg,0
2.如图1-53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受到力F的作用保持静止。现在使力F增大,物块仍然静止。
A 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减小B 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一定不变
C 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一定减小D 物块受到的合力一定增加
3.三个在同一平面上的力,作用在一个质点上,三个力的方向在平面内任意调节,欲使质点所受合力大小能在0.14N到17.5N的范围内,这三力的大小可以是
①4N,6N,8N②2.5N,10N,15N③0.14N,9N,17.5N④30N,40N,60N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③④
4.如图1-54所示,物体重100N,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右端与一轻弹簧连接,物体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40N。用一水平向左的30N的力作用在物体左端,物体仍静止,则物体所受弹簧的弹力不可能的是:
A.20N B.40N
C.60N D.80N
5.有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夹角为θ,它们的合力的大小随θ的变化关系如图1-55所示。那么,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
A. 3N、4N B.2N、5N
C. 1N、6N D.3.5N、3.5N
6.如图1-56所示,一根轻绳跨过定滑轮后系在大重球上,球的大小不能忽略。在轻绳的另一端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使球沿斜面由底端缓慢拉上顶端,各处的摩擦不计,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
A.保持不变B.逐渐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大
7.如图1-57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三角形木块abc,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木块。当两木块沿三角形木块匀速下滑时,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A.有摩擦力作用
B.没有摩擦力作用
C.由于m1 、θ1、m2、θ2均未知,故无法确定是否存在摩擦力
D.匀速下滑比静止时的支持力要小
8.有一直角V形槽,固定放在水平面上,槽的两侧壁与水平面夹角均为45°,如图1-58所示,有一质量为m的正方体均匀木块放在槽内,木块与槽两侧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和 ( > )。现用水平力推木块使之沿槽运动,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9.如图1-59所示,表面光滑、重力不计的尖劈插在缝AB间,在尖劈背上加一压力F,则尖劈对A侧的压力为 ,对B侧的压力为 ,已知尖劈的夹角为 。
10.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出如图1-60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1)图中_____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_____是F1与F2合力的实际值.(2)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最终表现为验证________。
11.用精密仪器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得其长度为1.63812cm,如果用最小刻度为mm的米尺来测量,则其长度读数应为___________cm,如果用50分度的卡尺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___cm,如果用千分尺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_cm。
三、计算题
12.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倾角为θ的斜面体上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这时斜面体在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力沿斜面向上的方向拉该物体,使它沿斜面匀速上升,斜面体仍静止不动。求此时地面对斜面体的静摩擦力多大?
13.如图1-61所示,一个圆球半径为R,重量为G,其重心不在球心O上,现把它放在槽M、N上,平衡时重心在球心的正上方R/3处,支点M、N在同一水平面,相距也为R。摩擦力不计。则平衡时支点M对圆球的支持力的大小为多少?
14.如图1-62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的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多少,上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多少。
专题五 1.B 2.A 3.C 4.B 5.1N或5N;6N或2N 6.250;1800 7. ; 8.
效果验收: 1.C 2.C 3.C 4.D 5.A 6.B 7.B 8.A 9. ; 10.F′;F ;F与F′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11.1.64;1.638;1.6381 12. 13.
14.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58009.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导学案复习:热学
2012届高考物理备考磁场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物理第二轮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归纳总结
原子的核式结构
2012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光的波动性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