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全国)阅读下面的言,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延:邀请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表明其孝顺;②表明熊鼎处事思虑周详,能抓大放小,不能体现“精细”。排除有①②序号出现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0.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11.把第一卷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答案】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们安定清平。
【解析】注意“至”“ 罢”“ 职”“有司”“列”等实词的翻译,根据语境,“至”的意思为“到任”,“罢”的意思为“罢免”;根据语法习惯,“职”应是名词作动词 “称职”,“列”是形容词“诸多、各个”之意;根据常识,“有司”泛指官吏。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注意“慰劳”“赐”“复”“召”等关乎句子大意的实词的翻译,根据所处语法位置,可知“复”意为“再,又”;根据语境,可知“慰劳”是同义词连用,古今同义,仍在沿用,意为“慰问”;“赐”为“赐予”,“召”为“召回”。
【参考译】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朝末年在乡试中中举,执掌了龙溪书院。江西贼寇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亲自镇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都没有理会。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惊异于他的才华,把他推荐给了太祖。太祖想要授予他官职,因为亲人年老而推辞,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丧期满,便被征召到京城,授予为德清县丞。松江人钱鹤皋谋反,邻郡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升迁为起居注(时),奉召寻找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例,书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奏报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帝派遣御史查访他们。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劝谏都不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朝廷广泛布施信义于四方,又因为小事烦劳御史,失去了信义,还将亵渎威严。帝沉默了很久,于是没有派遣御史(查访)。”洪武元年,刚刚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别监察台州和温州。台州和温州自从方氏私下里占据,非法官员蛮横的将领有二百人,非常凶暴蛮横。熊鼎把这些官将全都迁移到江淮之间,老百姓才安定下。平阳知 州梅镒犯了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将要听从民意,属官禀告说:“释放了知州,(上面查问的话)以什么缘故答对呢?”熊鼎感叹说:“法律是用诛杀有罪之人的,我怎么敢(因为)畏惧谴责,诛杀无罪之人呢?”释放了梅镒,把情况上报皇帝,回复就像他奏报的一样。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申诉不能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问实际情况(后),立即治了他的罪。这一年秋天,东刚刚平定,设立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想要考查官员的好坏,于是让郡县各置备两本日历,每天书写所处理的案钱粮事务,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宪府,互相交换更替,按照日历探寻考查官员,没有人敢隐瞒。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领部落归附,改任熊鼎岐宁卫经历。到了以后,发觉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帝派
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熊鼎出发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
八 .(辽宁)言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4~7题。
宋庆礼,?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政理乖方 乖:背离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意义
【答案】A
【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言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 所以不会原就“代理岭南采访使” 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 乖方是“违背法度”, 乖:背离。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中,看看是否合乎原的语言环境。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高考考点】筛选中的信息。
【答案】A
【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B
【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B 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备考提示】要找出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7.把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答案】(5分)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答案】(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年。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所 表大概数目,翻译为“左右”。
【备考提示】言翻译要粗知全大意,把握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推导,不拘泥于原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
宋庆礼,是?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谋划这事。宋庆礼向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九.(江西)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 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居官,无以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不上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5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答案】D
【解析】夺是“改变”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中,看看是否合乎原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家电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
【解析】A代词,他(们);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替。D介词,在。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2.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答案】C
【解析】把握住重点实词“上”即可。
【备考提示】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意的把握上。
13.把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 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皆卑奉者,独汲黯与亢礼。(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礼相待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言翻译要粗知全大意,把握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推导,不拘泥于原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在东海郡时,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汲黯身体多病,病假将要接近三个月的限期了,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十.(江苏)阅读下面的言,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
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 选自《苏轼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B
【解析】易,轻视,看不起。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中,看看是否合乎原的语言环境。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②说明禁止巫祭,没有“不残”;③说明治理得好。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7.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C
【解析】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1.把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言翻译要粗知全大意,把握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推导,不拘泥于原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 (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十一.(湖南)言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5~9题。
严祺先集序 归庄
韩公之,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辞之工,今世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言虚词的理解,有创新。A.那个,指示代词; B.他,人称代词,作小主语;C.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一定,副词。只要掌握“其”的几种常见用法,可迅速做对此题。
7.下列用“/”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辞之工如此”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概括。注意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用原回答。
9.把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公之,起八代之衰。(3分)
译:
(2)故吾尝谓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译: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译:
答案:(1)译:韩公的,振起了八个朝代以的衰颓(风)。
(2)译:所以我曾经说写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译: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解析:本题考查对言句子的翻译。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找准采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 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
十二.(湖北)阅读下面的言,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寤焉,遂薄葬,不起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之作未成,而周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
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参考答案】D
【解析】顾:只是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中,看看是否合乎原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B
【解析】A项中前一句是写棺椁之葬的起始;C项两句都写厚葬D项后一句不是写厚葬。
【高考考点】筛选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12.下列对原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
人盗挖开。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
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
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参考答案】A
【解析】 A中“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
人盗挖开”。这句话不是帝最终薄葬的理由。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不少选项是对原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请把第三大题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参考答案】13.(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将其葬于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替代这种情况 。
(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的棺椁。
(3)孝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解析】(1)句的重点词语“厚衣”“封”“树”词类活用。(2)句的重点词语“亡”“求”“其”。 (3)句的重点词语“去”“坟”“神”“则”省略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言翻译要粗知全大意,把握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推导,不拘泥于原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然就能是非分明。孝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的石作为棺?,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的圣人改用棺?。”棺?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尧埋葬在济水的北边,父母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的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月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要用万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言,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答案】C
【考点】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理解)。
【解析】A项中“苦”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为……而感到痛苦”。 B项中的“纵”根据上下判断,应为“放纵”。C项的“官”字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词句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做官;D项中,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达”,其后接“关”,则为达到关隘处。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中的“在中”这一限制语,从翻译的角度判断实词含义,而并非实词本身具有的某一个词意决定对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公尝率兵入南,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随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筛选信息的基础是对有个大致的理解,并且在各个细节部分有能力进行推敲,这样才可以将对应的信息找准。本题中的①句客观陈述罗提督以前的带兵搜贼之事,没有显示其足智多谋;②句是写罗提督驱猴的巧妙的方法,这个说明了其足智多谋;③句制服盐枭的措施,能表现之;④句写罗提督被杖刑后不再为非作歹而是投身军营,不能表现足智多谋;⑤句用罗提督对战情的合理揣测,并据此发兵一举克敌,此可以说明其足智多谋;⑥句为卖妻救命之语,中亦云“不足训”,故不能说明之。
8.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南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 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 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 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考点】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归纳题需要注意的是选项中 “无中生有”的内容,做题时要充分比照原,以求理解的全面正确。A、B、C在原都有所涉及,D项“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有误,原没有写到他让别人提醒自己一事。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段断句。(4分)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答案】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做断句题时,整体感知非常重要,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注意动词的分布,根据动词确定主宾的位置,再联系虚词与固定句式进行划分,此题主语为“罗”,第一句动词在“官”,根据虚词“乃”(就)确定“游击”为“官”的宾语,则“罗既官游击”断句。其他同理可得。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
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
【解析】第①小题,“募”“者”“上流”和省略句为得分点,“募”译为“招募”,“者”译为“……的人”,“上流”译为“河的上游”, “持利锯”的主语是“善泅者”,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将被省略的主语补全。此题重点考查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言特殊句式两个考点。
第②小题,“历”“其”“洵”及判断句为得分点,“历”译为“全面”,“其”译为“他的(罗提督的)”,“洵”译为“确实”或“诚然”,此处为通假字,通“恂”。同时,此句中有二处省略,“并请”前应该要补出主语“罗提督”;“洵”前面要补出主语“他”,“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也应该翻译出。
【参考译】
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已经被记述得很详细了。他的智力与才能之多但也是怀才不露,并不只是凭借武力称霸一时。罗公曾经带领士兵深入南,搜寻漏网之贼。南村民不堪群猴偷吃粮食之苦,每天早晨都发射火器恐吓猴群。罗公知道村民们发射火器吓猴的原因之后,命令他们抓获一只猴子并将猴子的毛剃光,又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将猴子扮成丑陋的妖怪的样子。第二天等猴群之后,就将这只画了脸的猴子放归猴群,猴子都惊吓得四处逃走。以后再也没有过。
罗提督任职夔州游击之时,夔州的关隘临近峡谷,上流水迅猛湍急,眨眼流泻千里之远,盐枭(私自贩卖食盐的团伙,通常配备武装)到这里总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地越过关卡离开夔州,他们的船都设有火炮枪械,船的两旁绑着大竹子,弯弯的像弓一样,如果有其他的船追近他们,他们就砍断绳索发射竹箭,追船必定会倾覆,因此没人敢抓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泅水的人,(令他们)手拿锋利的铁锯藏在上游的水下,等盐枭的船经过,就依附在船身并且锯损船舵。盐枭的船到达夔州关时船舵恰好就断了,船不能继续前进,又撞到暗礁而损坏,罗提督将他们全部抓获。
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捕他后杖刑至死,并将他抛尸野外。半夜里,罗提督醒,爬行到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不再行窃,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监督军队,但是他迟迟没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仍然继续等待禧恩到才发兵,罗提督说:“如果围困赵金龙过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趁势逃走。”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罗提督每次都会和人说他以前做过窃贼这样的事,没有一点避讳,并且请人将他的事迹全部记述下,他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男人。他参军后才娶了一房妻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用了很多的方子都没有治好。有一个道长拜访他说:“有一个方子可以救你,但是需要三十千的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没有钱,从哪里获得三十千的钱呢?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现在病得要死了,你也会被饿死。如果把你卖掉,换一些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个都可以活下。”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他的病后果然痊愈了。
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的钱将她赎回,他们破镜重圆,他就像当初恩爱自己的妻子,用报答妻子卖身救夫的意气。这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看到世间很少有与妻子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男子,他们一旦富贵之后,就会讨厌抛弃自己的妻子,他们与罗提督在对待妻子薄情厚恩方面不是一点点的差距啊。罗提督天生是豪杰之士,行事光明磊落,怎么能用卫道士们的标准要求他呢?
十四.(福建)言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2~5题。
小孤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答案】A
【解析】需要结合原语言环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言实词和虚词在中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中,看看是否合乎原的语言环境。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高考考点】筛选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到小孤,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5.把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译: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中句子
【备考提示】言翻译要粗知全大意,把握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推导,不拘泥于原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言译】
延?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看到小孤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厉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则说:“小孤不属彭泽县管辖。”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始终不为之动摇。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排挤。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已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39886.html
相关阅读: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学习肖像描写
登幽州台歌
2012届高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复习 辨析并修改病句 1
正确使用词语学案
2012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