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当今,我国的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日渐冷清,而热衷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的中国人迅速增加。其中不乏众多中学生的身影。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表明( )
A.“洋节”的吸引力比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大 B.传统节日的魅力已消失
C.部分国人缺乏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D.中华民族精神正在弱化
2.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应该( )
①大力提倡“洋节” 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 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④抵制“洋节”的侵入 ⑤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⑤ D.②③④
3.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把跑道、五羊、“海上丝路,广州是起点”等代表着广州22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的元素结合起来,构图以抽象和具体相结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历史名城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和现代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反
映了( )
A.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
B.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C.用一种标识概括多样性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该标识的使用将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4.有人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是从外国“引进”的,是一种舶来品。其实翻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主张环境友好的思想观点比比皆是。“环境友好”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是“古已有之”的“国粹”,倒是很贴切的。传统文化中的“环境友好”思想显现于今天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中,这说明( )
A.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5.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6.客家山歌是极具民间特色的文艺形式。民间广泛流传的山歌、民谣,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山歌的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流传方便,因此群众基础十分扎实。说明客家山歌这种传统文化( )
A.基础在于文化继承 B.需要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C.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D.需要不断创新
7.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以画马著称于世。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这表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应该是( )
A.不断创新的过程 B.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C.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 D.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8.漫画在现代中国的报刊中比比皆是,然而漫画并不“原产”于中国,而是向西方画界学习得来的。目前漫画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C.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D.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9.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0.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号召作家深入群众,转变立足点,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一切文化创新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④文化创造者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花儿乐队的《穷开心》单曲将相声里的唱口儿、曲艺和街边吆喝与外来流行音乐元素进行巧妙结合,以诙谐幽默的口吻传达出世人对开心快乐人生的美好期待,让人眼前一亮。这告诉我们,发展文化要( )
①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空前绝后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
③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融合多种形式的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在我国,从孩提时代起,牙牙学语的儿童便被告知,“大人的话总是对的”,致使他们的批判精神被销蚀。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里,人们从小就训练孩子发问,鼓励他们质疑,培养他们求知的习惯,并经常循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问题。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孩子能力较强。这表明( )
A.文化差异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B.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D.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3.上题材料启示我们( )
①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必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③必须根本否定本民族传统文化 ④必须注重教育对人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4.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今天,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说明( )
A.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弘扬中医药文化不需要体现时代精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15.赵本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的小品形象,他执导、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走红。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始终对农村、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从黑土地上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精华,黑土地上滋生出的民间艺术正是他艺术创作中一条割不断的血脉。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基础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作来自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D.物质条件差的地方也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16.2010年2月8日,徐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新沂市草桥镇正式启动。徐州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因为(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动力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志愿服务的精神。“仁者爱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早已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小到社区里的邻里互帮互助,大到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活动,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由此可见,要实现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就必须(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④以继承为主,以批判为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送你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0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
A.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19.上题材料中的事实启示我们( )
A.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应积极创新 B.对清明节这一传统习俗应重点保护
C.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严厉打击D.把文明祭祀作为先进文化建设重点
20.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
A.亲自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C.文化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 举。据此回答21~22题。
21.假如以此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精华”是一切传统文化的精华
②文化的创新过程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
③这里的“糟粕”是指一切传统文化 ④文化创新也包括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④
24.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必须吸收一切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文化创新就是指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融合
③必须反对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
④必须反对根本否定本民族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25.(10分)中国海信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投入巨资,耗时4年,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机芯片,大大推动了我国电视机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的?
(1)《梁祝》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方面,上述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27.(10分)近年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第三种态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1)如何看待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态度?为什么?
第五课练习题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不能笼统地说“洋节”的吸引力比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大、传统节日的魅力已消失、中华民族精神正在弱化。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有些人对传统节日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推崇外来文化,缺乏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答案C 解析大力提倡“洋节”和抵制“洋节”的侵入,都是错误的做法。②③⑤正确。
3答案 B解析 文化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故A错误。C观点错误。文化只能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故D错误。亚运会的会徽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故选B。
4答案 C
5答案 C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这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表现之一。
6答案 C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创作的根基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C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7答案 D解析 题干中提到徐悲鸿擅长中国画,强调的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则是文化创新的表现。这告诉我们文化发展的过程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正确答案为D。
8答案 D解析 中国文化中的漫画是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成果,A、B、C不被材料所体现。
10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造的主体及对文化创造者的要求。文化创造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意无关。
11答案 D解析 这首歌曲融合街边吆喝、吸收相声和外来音乐元素的特点,告诉我们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文化创新无止境,故①错误,④说法太绝对。
12答案 D解析 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A不选。B、C不符合材料主旨。
13答案 C解析 ②与材料中内容不符。③做法错误。
14答案 B
15答案 A解析 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观点错误。D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
16答案 A解析 “三下乡”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①②强调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③观点错误,文化创新的动力除了社会实践,还有个人需要等。④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17答案 B解析 ④的说法不科学。
18答案 A解析 B、C、D不符合题意。
19答案 A解析 B、C、D观点不正确。
20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前贤”的文章,杜甫的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又要区别真伪,反对一味因袭,用文化生活知识来说就是既继承又要发展,这是创新的重要途径。故答案选C。A项观点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项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D项与题干不符。
21答案 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的继承,故③不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也不符合题意,应选A。
22答案 D
23答案 C
24答案 B
26答案 (1)《梁祝》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坚持了文化创新。在内容及形式上积极借鉴和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博采众长,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
(2)首先,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体现时代精神;其次,要继承传统,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再次,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本民族文化。
27答案 (1)第一种态度属于“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第二种态度属于“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第三种态度正确处理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我们应该采取第三种态度,因为只有这种态度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能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相互关系的有关知识,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71131.html
相关阅读:2014年高二政治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我们的民族精神参考答案
湖北省黄冈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政治)
高二政治下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江苏省滨海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