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一中高2015届第三学期半期考试政 治 试 题第Ⅰ卷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着身边来往的人与物,享受着都市的文明生活,这身边的一切,都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这说明 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与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C.文化与文明是同一的 D.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生活2.青藏高原的文化之美无处不在。譬如帐篷这一供藏族同胞栖身的特殊“居所”,便带有高原特有的神秘和深厚的藏传佛教及民俗文化的色彩。这说明 A.生活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生活 B.文化包括纯自然的景观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3.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很多人在外打工,离家千里之外,但“千万里,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说明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5. 座右铭是人们用来激励、警戒自己的一种铭文。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警。譬如,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身。这说明 ①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我们可以通过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科普类书籍等,感悟人生道理,了解领袖、爱国先贤、科学家等人物的高尚情操和执著追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时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在有些时候对人是没有影响的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7.2015年国庆期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阅读书籍,走进美术馆欣赏艺术品,走进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人的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④文化决定人生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8.“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 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现代文化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地位9.对待传统文化,应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 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 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0.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中国好声音》在收获口碑的同时又赢得了收视率,更唱火了节目版权生意。《中国好声音》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开发和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上的成功布局,使其成为了一笔“中国好生意”。这反映了文化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与政治相互交融 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促进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2.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13.2015年底,中小成本电影《人在?途之泰?》刷新了国产影片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影片。接时代的地气,接当下的地气,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B.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票房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D.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14.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于2015年4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是继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大型公益活动后,主流媒体再次展开对“美”的追寻与诠释,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大众媒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15.近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新媒体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以电视、报纸和户外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格局,转向电视、互联网、报纸、户外并存的新格局。这说明 A.文化传播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 B.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C.新传媒出现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 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最常见的手段16.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7.“键盘冲击”催生网络时代的汉字保卫战。之所以要保卫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句至今仍为很多人所喜爱。从《诗经》《离骚》到元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与宋祖英同唱中国民歌《茉莉花》,美国音乐家雅尼与中国古筝演奏家常静合奏《琴瑟和鸣》……央视蛇年春晚的各种混搭为观众带诸多惊喜。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外文化具有一致性 ③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的发展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20.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居民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①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 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④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乐山一中2015届第三学期半期考试政治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5 ADCCC 6-10 DBBCA 11-15 CBDCB 16-20 DAAB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贻害无穷。(4分)(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青少年受益终身。(3分)(3)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22.(1) 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分)(2)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4分)(3)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23. (1)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分)贵州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能够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贵州这座“文化千岛”多彩绽放。(1分)(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贵州这座“文化千岛”才能焕发生机、多彩绽放。(1分)(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1分)贵州以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机制,从而让这座“文化千岛”多姿绽放。(1分)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515840.html
相关阅读:湖北省黄冈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政治)
江苏省滨海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
我们的民族精神参考答案
高二政治下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2014年高二政治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