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二下册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观题测试题精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高中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转化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他们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观题测试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

1、(高考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A【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答案选①②。【考点定位】物质的同一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

2、(2010高考海南卷18)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⑧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解析】哲学上的物质和事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考点定位】物质的概念

考点二:物质、运动与静止

1、(高考浙江卷26)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解析】从题干关键信息互相抵消、保持稳定,可知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新事物的产生,所以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②与题意无关。在互相抵消与保持稳定中,海水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状态基本不变,这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答案为B。

2、(高考江苏卷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银幕上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A项正确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高考安徽卷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答案】D 【解析】引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A项体现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项体现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C项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D项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2、(高考江苏卷28)图中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画面为拆除某某旧居,兴建某某纪念馆)

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

【答案】C 【解析】破旧立新并不是简单的弃旧,而是要在继承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C项应选。A、B、D三项均与题旨不符。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观点不科学;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2010高考全国课标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解析:本题考查了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审设问,首先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契机,是美日韩的经验但不是规律。

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的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考点四:物质决定意识

1、(高考全国课标卷22)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意识源于客观事物,排除①。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选②。题中说明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故选D项。

2、(高考全国大纲卷3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排除②;不同形式的物质的反应特性不同,③错误。植物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体现了物质的反应特性和普遍联系的观点,①④当选。

3、(高考重庆卷38)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8年中国正式发行第一套邮票,主图为蟠龙,被称为大龙邮票,具有重要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在近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面值5分银(相当于1.562 5克银)的大龙邮票成交价格高达17 920元。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高贵与力量,彰显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国防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某些人常用Dragon歪曲地指代中国龙,用Dragon的庞大身躯和残暴特性来暗示中国的强大和对别国的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

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请说明其哲学依据。(10分)

解析:设问要求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明显差异的依据,属于发散性设问,可以从唯物论和认识论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原型不同,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也不同;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差异,影响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的差异。②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历史、知识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关于龙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考点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高考安徽卷9)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答案】C 【解析】对落叶的看法体现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C项入选。A、D两项为意识的特点,与题意中看成音符、悲秋之感不符合。B项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没有这个特点。

2、(高考上海卷5)一直以来,科学界认为生命以磷、碳、氧、氮、氢、硫6种元素为基础而生存,生命体不能将砷元素作为生命结构的组成部分。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GFAJ1,在其DNA中磷的位置却可以由砷代替。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一重大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可以不断地被人类所认识

B.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C.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D.科学实验是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创造出新的客观规律

【答案】A 【解析】所谓的新细菌本来就在自然界中存在,只是人们刚刚发现。因此,材料中的内容说明人可以不断地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与规律。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发现与B项中的改造不一致,B项不选;C、D两项中的观点错误。

3、(高考山东卷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6分)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解析〗本题以如何开展学雷锋活动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运用能力。首先要正确分析材料,寻找关键词,读材料可知,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雷锋的美德可转化为环保意识和志愿者精神,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定位〗必修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考点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高考广东卷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实践、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反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也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②入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④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不选;故选A项。

2、(高考全国课标卷1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与认识有关的知识。①体现了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入选;②中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的说法绝对,不选;③错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规律,而思想动机属于主观范畴,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④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故选B项。

3、(2010高考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解析】:设问中的辩证唯物论的要求对范围进行了限制,考生只能在唯物论的理论中选取相关知识原理。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包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以及对应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这些理论与材料中建设学习型政党有联系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等。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考点七:实践

1.(全国大纲文综,29)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知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肆意开发的实践,遭到报复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体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正确;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②错误;不同时期人们认识的差异,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表述错误。

2.(2O09年海南单科,22)2O09年3月28日20时3O分到21时3O分,全球24个时区的2OO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②的说法违背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④的说法违背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①③正确。

考点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安徽文综,11)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解析】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题干中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说明了②。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体现了④。①错误,认识自身不能创造世界;③不正确,事物的发展不是取决于认识的深化,而是取决于事物自身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2.(江苏政治,2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牵挂着我们的一生。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想回乡;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这说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认识来自实践的需要 ④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乡愁、乡思源于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①应选。乡愁便愈深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应选。

3.(广东文综,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解析:回答此问,首先要看清题目中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的要求,在回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合理性,并进一步说明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即对中国今天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8(高考北京卷40)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答案〗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解析〗本题已经给定原理,只要能够按照原理+材料或材料+原理对接即可。

〖考点定位〗必修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九:真理

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2、(高考福建卷35)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答案〗A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解析】:首先,准确答出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其次,利用辩证思维,分析出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说明文化产业化适用的条件;最后,说明题中观点割裂了文化转企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

【答案】: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考点十:认识过程

1、(高考山东卷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答案〗A

2、(高考四川卷28)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的

〖答案〗C

3、(高考四川卷34) 顺应网络微时代 对 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②人得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4、(2010高考海南卷23)辨析题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请运用认识论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

【答案】:①学习受主体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制约。若不研究新情况,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就难以获取新知。在这个意义上,该观点有合理性。②已知包含着真理性认识,可以成为探索未知的基础、阶梯。在这个意义上,该观点有片面性。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探索未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既立足已知,又开拓创新,认识才能不断发展。(若考生只从一个角度作答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认识过程的知识。解答时首先确立本题的辨点和观点。本题中有两个辨点:已知的东西是否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已知与未知的关系。其次是根据确立的辨点和观点,有条理地把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表述出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政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观题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1036867.html

相关阅读:2014年高二政治下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黄冈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政治)
高二政治下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基础复习训练题(含答案)
我们的民族精神参考答案
江苏省滨海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