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事有本末,孔子观人不为外在的标签、言论来看人,而是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品德。有德者,无论出身、他人怎么评判,皆能托以大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笔记】关于类似的论述,如: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深则厉,深则揭等。都在告诫当环境变化,人能尽其材时当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社会环境变坏,人应该保护自己,待时而动。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笔记】君子是在时时向有道之人靠近并学习,时时择人之善者而从之,时时参省自己以正心诚意的人。环境对人影响很大,所以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与有德者、有志向者交朋友,久必受其熏陶而有所得。孔子在说这句话时,亦有对自己品德的自我确定。孔子德行高远,不为世间之形式所禁锢,无所避讳,当一真字。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笔记】君子不器,而子贡器之。子贡虽器,也是器之大者,可以为国之栋梁之器。由此观之,君子这气象不分地位名实,乃之人德性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笔记】冉雍,字仲弓。孔子门下有三位冉:冉有、冉耕,是为三兄弟,父亲冉离,人称犁牛氏。孔子对冉雍多有赞誉。有人称赞雍有仁德,而少口才。孔子否定这个说法,不赞成以口舌之利而一时之快。君子之志,虽在安邦定国,但皆须从修身养德开始。有仁德,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仁德而以能力、口才应对,终不能长久。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笔记】孔子之世,许多官僚无德材而居之位,漆?开则不然,将有位置而担心不能做好。无德材而居其位者,以居其位为荣;担心无德材而居其位者,深知官位不是荣誉,而是责任。孔子高兴于弟子知道为政在民的道理,又高兴于漆?开谦逊谨慎的心态。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笔记】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见用,虽有强大的信念支撑,然终有几分落魄之后感。此章孔子初有负面情绪,言有退世之想,并告诉子路是否愿意一起避世。子路因为得到老师的邀请而高兴,与有德者共处而喜,亦可见子路的好德之心。但孔子虽有一时之避世之想,但不忘记初衷,不忘记教学生的本来目的。故马上回过神来批评子路。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未必是真的批评子路的好勇,而是要斥退弟子们消极思想。儒家之大志向,大抱负,志在安天下,志在利民,不放弃,可见一斑。儒家、孔子最令我佩服的也是这一点。对于宗教家而言,现实失意,他们有强大的想象世界可以退让,如佛家之极乐、道家之天宫。儒家没有想象世界退让,仅有此生,却一生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知其不可为亦为之的决心,勇气,魄力,定要救国求民,至死不渝。可敬可敬!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笔记】仁与才干不是同一回事。有才干者未必有仁(但有仁德之人,定能做好本职工作)。仁是人的自我追求,才是外在宣发。孟武伯作为鲁国权臣而问人,很可能是希望从孔子门人中选良而任用。孔子以不仁而有才相告,据实言之,一方面见孔子之真,一方面斥现今当政者之不仁(言下之意:我不足以称仁的弟子们亦足以当其事,当其事之你们又岂能因处其位而称仁?)。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笔记】子贡有才干,在孔门弟子中是风云人物。颜回木讷,但好学,安贫乐道。孔子教之,以退其好胜之心,而进其好学之心。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笔记】有志在胸者,必颠沛、造次不忘其志,并汲汲以求,不敢有片刻之松懈。宰予有口才,但无仁德,由是可见。孔子观人,听其言而观其行,亦可借鉴。孔子此次对宰予的批评过于严厉,或许是由于平时宰予过于逞口舌之利,孔子见之不逊,故借机退之,以希望他能见放下傲慢之气,勤于修身。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笔记】无欲则刚。内心欲望过多,必被外物牵着走,而不能按自己的真实意愿处事,亦不能刚毅不屈。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笔记】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与恕构成了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子贡很有才干,十分聪明,非常急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仁人,故希望成为仁本身亦成为其成仁之障碍。欲成仁人,不在于求仁,而在于检束自己的内心。德性到了,自然能仁。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对事物处理的方式,不是基于“我是仁人,所以应该怎么做”而得出,而是发于自性,自然而然的行为表露。故子贡以不加诸人为美德时,必不能心平气和而为之。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笔记】文章学问,孔子针对学生之理解能力而教之。天性与天道则非参悟至同一道理之人不能理解。夫子之抱负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远大宏阔。众弟子亦只能以管中所窥得见其一二。知夫子所为,而不知夫子矢志不渝,为之所为。夫子的理想或在万世,故能坚韧如此。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笔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方为为学之目的。前十余章孔子虽一直言学、仁等方面,故于此而正本末。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笔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下人亦或有上智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笔记】君子之德有四维,自己的行为与德性,对长辈、上级的尊敬,对下级的恩惠,对他人坚持原则。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笔记】与朋友交,听其言而观其行,日久方见其真义士。与人相处,有超出形貌言语之外的东西,当细细品评。语言华丽者未必可信;行为乖张者未必可共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笔记】将世事过多地托付给鬼神之事,托付给风水、命运之人,是不够明智的。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笔记】此章结合“乘桴浮于海”章。君子不贪其位,时机成熟则实现自己的抱负,竭尽全力而为之。时机不成熟亦不生嗔怨之心,以自然之心态而处之,并保持美好的期待。陈文子见不善而弃之,本来是好事,但却不能看清世事,不能适应时事。天下无道,任何人都是逃离不出来的。有道之时,尽心尽职,无道之时,蛰伏待机,亦是君子的选择。安时处顺,哀乐而不能为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笔记】君子之行为,言是非不言利害。再思,或许是:事是否当为,如何为之;三思或许是:是否当为,如何为之,有什么好处。开始思考好处之时,内心即为外事物困,难以很好的执行一件事了。故孔子不取。当然,孔子并不是说只言是非,而不考虑其他得失。而是当是非与利害有冲突时选择是非。《论语》其他章节中也有关于利害的论述,如: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等。孔子并不迂腐,而是以其原则办事而已。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笔记】与“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崔子弑齐君”章遥相呼应。能实现抱负之时努力去实现,时机不成熟时,也不逆势而为,致取其辱。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笔记】每读此章,痛心疾首。此章大概写于孔子准备离陈之际,或更准确是在困于陈蔡之时或之后。此时孔子去鲁已9年之久,壮志未酬,年事已高(在当时,能活60岁,已经非常难得),内心孤凉。故叹一生将过,而离自己的理想无期。但好在孔子内心坚定,虽知道之不行,而弟子可以为继,故苦一声,哀叹一声,又会心一笑。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笔记】君子论事而不诛心,以是非不分憎恶,若有人能一日改其过,则君子为之喜,而能亲之。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笔记】此句是最早打动我的章节之一。孔子教人能于人之微言微行处而见其秉性。另一方面,夫子又教我们处事之态度,量力而行,不偏执于事。此章这内容与邦有道则居,无道则退等有内在相合之处。今人处事,常于多种价值观念中不能寻求好的处事之法,夫子以朴实之言语而教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笔记】上章言直,此章紧承之,言不直之表现。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笔记】三人有种境界。若以佛家喻之,子路之境界在欲界,颜渊之境在色界,夫子之境在无色界。子路言车马,虽曰不重,亦以之为宝,未离于欲乐。颜子言善、劳,亦有我之境。夫子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已脱离我之境界。夫子之离我之境界,不是强行为之,实乃德性、愿力发乎自然之形状。夫子60而耳顺,不是听什么话都能忍。夫子耳顺,实乃知外事之本末,能究其本,故不纠缠于事物本身,所以一念能守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笔记】此章夫子以教弟子为主。内心空明,于事不滞碍者,才能不以形累。求仁之人,以身事仁,以仁为心,不滞碍于欲、名,方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笔记】前些篇章,夫子所提之君子仁人应该奉行之原则,看似高深难行,于弟子之教或有艰难之行。此句将言教重归于身边之事,以增弟子之信心。夫子之好学,是日日自新,不断超越自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319114.html
相关阅读:《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