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再谈觉察力??《人心和人生》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1928年的时候,在通用公司的一个电器厂,一批旨在提升工厂生产效率的专家以改变工厂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提高工人生产效率的实验。 研究者选择了一组在汽车组装生产线上工作的女工,并对这些女工解释说,他们将要进行一项实验,以便找到工作条件的最佳组合,用最少的失误获得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些女工被选为实验的对象。 之后,他们开始了实验,他们在生产区把灯光亮度提高。几天之内,产量提高了,失误下降了。研究者对这一结果感到很高兴。 接着,他们开始把生产区的灯光亮度调低,以检验不同情况下的结果。但令他们吃惊的是,产量再次提高了。 研究者用其他的工作条件继续进行着实验:提高或降低噪声水平,提高或降低室内温度,改变员工的座位安排和工作顺序。 实验结果是令人抓狂的,因为无论是在哪一种情况,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 百思不解之后,研究者坐下来和实验组的工人们谈心,向她们说明所发现的现象。研究者问:“无论我们对工作条件做什么样的改变,生产效率都会提高,这是什么原因?” 工人的回答完全摧毁了研究人员的三观,她们说以前从来没有人挑选她们,而且除了被单纯当做工厂工人以外,她们从来没有被另眼看待过。这次把她们选为这个实验的对象,她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极大增强,她们感觉得到重视了。 结果就是,她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工作得更出色。工作条件的每一次改变都在提醒她们:自己是被特地选来做这项研究的,得工作更努力和更出色才行。 这就是她们工作效率提高的原因。 这个事例说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却非常深刻,生活本质上就是对觉察力的研究。你的觉察力转向哪里,你的心就转向了哪里。 【2】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书《人心与人生》中,曾经专门谈到过人的觉察力,在书中他把这种能力称之为“自觉”。 自觉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是这种能力有时强、有时弱、有时明、有时暗、有时隐、有时显,并且这种能力时时刻刻在变动。 为什么人在做某些事的时候,会特别用心,而做另外一些事的时候,则会漫不经心?儒家对此的解释是“气拘物蔽”,用现代话来说,人做事不用心是因为心被私欲给遮蔽了。 比如儒家尤其强调的"慎独"功夫,就是要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利用自己内在的觉察力来监督自己。这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难就难在,人的觉察力并不是一直能保持强盛不衰的,觉察力实际上受我们躯体的状态、情绪影响很大。但是有一点要明确,觉察力会变弱,但是不会消失,犹如一堆篝火,火苗也许会变弱,但是不会熄灭。 曾国藩说: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半。能把变弱的火苗给助燃变旺的诱因,一种就是“有所利”、“有所贪”,俗谚说的“无利不起早”,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所激”和“有所逼”,像上面例子中的工人,她们内在的能动性是被研究人员的观测行为给激发出来的,每天都做着单调重复的工作,她们的自我觉察力实际上在枯燥乏味的机械性动作中已经变得极其微弱。研究人员的观测实验,于她们而言,等于是借助一个外力唤醒了她们内在的觉察力。 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本来就蕴含在每个人的内心,只是在缺乏诱因的情况下,这种“吾性自足”的东西隐而不显而已。 而心理学家研究也证实,观察一个行为的举动有助于那个行为变得更好。当你观察自己参与某项活动的时候,你就会对那项活动更有意识,更加觉察,会表现得更好。 另外“有所逼”也可以成就“天下事”,比如当十字路口的红灯亮的时候,司机们就会停下来,你认为他们停下来等红灯全都是出自内心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吗?当然很多司机是这样的,但是还有很多人是出于对违反交通规则所带来惩罚性后果的畏惧。 比如我现在生活的这个小城市,就会经常看到那些没有牌照的汽车明目张胆地闯红灯,没有了对惩罚的恐惧,一味相信人内心的道德律,是很不现实的,这是有所逼的情况。 【3】按照梁漱溟先生在书中所述,一切生物,都是在两大问题上用力,其一是图存,其二是传种,就是说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是所有生物所孜孜以求的两大生命主题,一般的动物都是遵循着本能而在这两条路上奔走。但是人由于理智的存在,觉察力的存在,却并不会被这两大问题所限。 人的理智,最初是作为营求生活的新途径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从营求生活的立场,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计较利害得失是理所当然的。 那些女工,为了营求生活,不得不在生产线上工作,这是理智计算的结果。 但是理智的发展却又越出了两大问题之外不复为其所纠缠。女工在得知研究人员的目的后,能动性之所以被调动起来,并不是出于“求利”之心。此时起作用的是“是非之心”,熟悉阳明心学的自然知道,阳明先生对良知的表述就是“只是个是非之心”。 利害得失是相对的,是可以商量的,因而是可以彼此作交易的,而是非就不然了。 为什么“是非之心”会被摆在一个如此高贵的位置上呢? 人类生命至今尚在争取灵活、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而大步向前。外面的任何利害得失都不能压倒它争取自由的那种生命力,人类生命既然从本能中解放出来,其感情和意志不必和本能相关联,然而一般来说又大多难免和本能相关联。比如人皆有“好色”之心,饿则求食,渴则求饮,这些本能都是围绕“图存”和“传种”两大问题所预为配备的方法手段。 人类固然不能免于此,却又不全然如此,比如是非之心,其着眼点在于求真,虽然也不外于生命的两大命题,却和利害得失没有关涉,我们称其为无私的感情。 动物的生命是锢蔽于其机体本能而沦为两大问题的机械工具。当人类从动物式本能解放出来,便得豁然开朗,通向浑然天成的宇宙大生命。原初的伴随本能依存于利害关系的本能,转化为一种无私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 而人心之有自觉,正是因为有这种无私的感情存在。人必超于利害得失之上来看利害得失,而后乃能正确地处理利害得失。 【4】既然能辨别是非的觉察力如此重要,我们再回头来细细探讨一番,何为自我觉察? 比如人听到什么声音,不仅仅是听到了而已,与此同时还自知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比如心中的情绪和念头,外人固然看不出来,但是自己对自己内在的情绪和念头是了若指掌的。而且不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而且能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知觉所独知的。 自我的觉察力极其单纯,通常除内心微微有觉之外,并没有其他作用。然而人心任何对外活动却无不有所凭借于此。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论述,人具有的自我觉察力,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而所独有的。话虽然如此,但是到了真实的生活中,生命中的自我觉察陷入昏昏欲睡而不起作用,又几乎是常有的。 不过这种常有也是懈怠不振的现象,而不是生命的正常状态。 觉察力的作用是将人的注意力导向更有价值的地方,人类的一切有所成就之处,全部是人的意识的功劳。但不是那倏忽散乱的意识(倏忽散乱只让光阴虚度),而全在意识的不苟。 也就是说,任何成就都不过是人心自我觉察的力量所造就的。凡是人类之所成就,从大小事功以至学术文化等所有的成绩都可以“真”、“善”、“美”三个字来概括。然而试看这三者,其中有哪一个不是凭借人心的自我觉察之力而才得以成就的呢? 觉察力重要如斯,如何保持它的明强不熄呢?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涵养。 如前所述,觉察力受躯体、情绪的影响很大,所以从躯体上入手来培养觉察力,就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入口。 培养觉察力,首先从求此心的“静”中入手,人在匆忙的时候,心会向外倾斜,心向外走的时候,自我觉察力就会暗弱。而悠闲的时候,宁静的时候,心比较少向外倾斜,所以,有诗云:“世人多从忙中错,几人肯向静中修?” 人的心神不定,被外在的事物所牵引,自我觉察力则容易变弱,但是,在变弱的同时,内在是可以觉察到的,觉察到之后,如果能猛然省悟,则可以把放逸的心收回来;若是屈服于习气的蒙蔽,则会继续暗弱下去。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意思是:不要凭借一时的高兴,就轻易承诺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因为喝醉了就乱发脾气,责怪别人;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顺利,去开启不该开启的事端;不能因为自己的倦怠而做事情虎头蛇尾。 这些前人的格言值得我们悬挂于壁,做晨钟暮鼓的提醒。细细探讨这些话,其中都涵盖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内在的觉察力必须要强,比如当有了想要“乘喜而轻诺”的念头时,你的内在是可以觉察到的。 只是这个觉察力的强弱对不同的人是各异的,觉察力强的人,知道这种念头是不对的,可以在这种念头升起的当下,利用克治的功夫,把念头按压下去,以避免将来不能履行承诺的后悔。 保持觉察力强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要“持守志向”,不要向自己的习气低头服软。关于这一点,阳明先生说过“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持守志向,就仿佛有疾痛在身一样,必须时时刻刻把觉察的心放在上面,这样才不会忘记。 我们自己的躯体内部的生理运行,属于自发的植物性神经系统,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没有觉察的。但是躯体一旦生病,身体有不适的感觉,一下子就会自我觉察。 所以,持有觉察的志向,就好像有疾痛在身一样,我痛,故我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93068.html

相关阅读:《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