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了,虽已不再属于母亲,但母亲总归是母亲。’
‘所以他无论在哪里,永远都是你的儿子。’
做母亲的若能懂得这道理,她的悲哀将会变成欢愉。”
总觉得林太平是一个幸运的人,随随便便离家出走,就被燕七捡回到富贵山庄,遇到这么一群有趣的朋友。但又想,若非“臭味相投”,他们又怎会走到一块儿,若非志同道合,就算暂时走到一块儿,也会很快各散东西。“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淡淡的,却又蕴含了一种似乎很坚定的东西在里面,我想,那是对命运的信念。
说林太平幸运,还因为他的母亲卫夫人。为了考验儿子结交的朋友,这个母亲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惜下毒、扮阎王,甚至大炮都用上了,用心不可谓不苦,而当她看到儿子能有这样一帮生死不渝的朋友,她也就真正放心了。 又想到王动了。和林太平一样,当年他也是离家的少年。可他不如林太平这般幸运,误交损友,虽然后来抽身脱离,却也埋下了祸患。更何况,在他心目中,大祸早已酿成。他的无为,他的不动,他的避世,都是一种惩罚,对自己的惩罚。那么如果当年他的父母也像这般考验一下他的朋友呢?结局会不会改写?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卫夫人那般心思,尤其是当父亲的,他们有自己的方式。王动的父亲化装成陌生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风雨无阻地传授他武艺,若非如此摸透儿子的好奇心,王动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其用心同样不可谓不苦。 还有燕七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为了考验郭大路,也是煞费了苦心。这就是为人父母。无论林太平的母亲,还是王动、燕七的父亲,无论他们采用哪些方式,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一个??儿女。 为人父母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觉得应该和生死差不多。世人看待生死,总是好生,恶死。但其实生死的事谁能说得清呢?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一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每过去一天,我们的生命就流逝一天,如水之东流,不复再返。而死亡呢,我们畏惧死亡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了之后到底会是怎样,人总是对未知的事情感到畏惧,譬如黑暗,譬如天狗,譬如未来,譬如死亡。但如果这个世界的死亡意味着另一个世界的新生呢?那还有什么可悲伤的?便如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离场也不过是回到现实罢了。既然如此,生,又何欢?死,有何惧?生死之间便如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是有限的,但线段上的点却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我们生命过程中的精彩点却是无限的。有的人虚度百年,归去那天却发现自己一无所忆;有的人英年早逝,留下的点位却精彩纷呈。节点掌握在自己手里,长度便也不那么要紧了。 父母和子女的聚散缘分也如同生死。古人说,生死以外无大事,而在父母眼里,子女的事更大过生死。其实子女一出生,便是逐日在跟父母走远。父母不知子女哪一天会脱离自己,总是害怕那一天的到来,所以总想把子女紧紧攥在手心里。他们却不知道,“紧紧”的同义词是“死死”,他们把子女当成手心里的宝,却不知道这样死死攥住的力度会让人感到窒息。父母拼命想用爱把子女包围起来,子女却把这样的爱视作藩篱,拼命想要越狱逃脱。 其实,换一个思维,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品,他们同样拥有完整的人生,而这样的完整,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就像蒲公英,没有传播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再像溪流,不告别山谷,就永远到达不了海洋。所以,子女的离去,于父母而言或许是一种失落,于他们而言,却是一种新生。即是如此,聚,又何欢?散,又何惧? 再过几个月,拙就要暂时离开我们,独自去往陌生的地方了。很多朋友问我会不会舍不得,我明明应该回答舍不得的,可是很奇怪,我怎么只感到兴奋?我都嫌自己太没心没肺了。但我真的很期待啊,我相信她可以在自己的一方新天地里创造她自己的新生,她有她的新的线段,而在属于我们共同的线段上,已经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这线段,一头挽在我手里,一头系在她身上,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是我的女儿。算起来,我已经赚翻了呢,还有什么不舍呢,笑着祝福吧,大家都可以更愉快地走下去。 谁说离别是痛苦的,我们的离别也可以很欢乐。 愿天下做母亲的都能懂得这道理,那她的悲哀将会变成欢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80256.html
相关阅读:《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