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史记》读书笔记:司马迁为什么不自杀-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文|汪仲启(社会科学报记者、博士)
  小时候读《史记》一直有个疑问:古时候读书人极重名节,可杀不可辱,但司马迁身受宫刑,惨绝人伦,他为什么不自杀?
  据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氏的先祖(重黎氏)在三皇五帝时期就“世序天地”,到周代改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公,他爷爷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可见,司马氏是一个世代为官的贵胄望族,是传统中国典型的“士”。而宫刑为肉刑之极,其给受刑者带来的精神创伤甚至远超其他刑罚,孔子曾说:“士可杀不可辱”。对于极重名誉的士人来说,遭受宫刑是奇耻大辱。
  当时社会上的舆论氛围,对于司马迁也极为不利。司马迁受刑两年后得赦出狱,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刘彻又招他做中书令,相当于中央办公厅机要秘书,为皇帝贴身服务。有一天,司马迁正在家中写《史记》,就有人在外面贴了司马迁的大字报,侮辱他说:“鱼跃龙门变成龙,还看鲤鱼雌与雄。假若非雄也非雌,跃上龙门也非龙”。此事发生后,司马迁的朋友们说:“你这个德才兼备的司马迁,为何非要进宫作‘闺阁之臣’,甘受此辱?”
  无论从个人身份,还是社会舆论压力来说,司马迁完全有可能自杀,至少也应该隐姓埋名,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为何“苟且偷生”,还坚持要完成《史记》的写作呢?
  其实,司马迁的心迹在他回复朋友们的劝告时已有所流露。司马迁说:“不进宫怎知宫庭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不应招,史书又怎生去写?”可以说,司马迁正是为了完成《史记》,才忍辱负重,坚强地承受着来自所有方面的压力,苟活于世的。那么,《史记》对他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
  前文说过,司马氏世代为皇家史官,倍受恩典,但到他父亲司马谈手里似乎有点没落的意思。他父亲说,他们家“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这个话说得非常严重,似乎家族的荣耀到司马谈、司马迁一辈要中断了。父亲在世时,有一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组织人马,到泰山封禅。在帝制时期,封禅是帝国最隆重的典礼,这么重要的时刻,史官通常是不容缺席的。然而遗憾的是,司马谈居然不在皇帝前往泰山封禅的随同人员之列。司马谈感到,自己作为史官,却不能参加这样的盛典,实在是有愧于史家,有愧于司马家门,有愧于天下。司马谈连连喊“命也夫,命也夫!”显然心里难过至极。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对司马迁说:“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毫无疑问,父亲的这种期待,让司马迁感到重任在肩,他无法自寻短路,必须完成父亲的遗志。
  在司马迁看来,将父亲的遗愿发扬光大,是“孝”最高表现形式。他父亲曾经教他:“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认为,孝有大小之分,所谓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只能算小孝;扬名立万,光耀门楣,才是大孝。
  在这一点上,司马迁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孔子曾说,所谓孝啊,就是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从意愿和动机来判断他是否真心对父母好(即“敬”和“色难”);而当他父亲去世了,就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了。如果他能够遵循父亲的志愿,延续父亲的事业,这就是真正的孝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司马谈对司马迁的期待,正是希望他“无改于父之道”,完成一个史官的本分。
  不惟宁是,司马迁对于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也非常清楚。有一次上大夫壶遂对司马迁说,孔子在世的时候,没有一个明君赏识孔子的才华,孔子去过那么多地方,都没有地方真正应用孔子的学说,于是孔子只好退而著书立说。孔子写下一部《春秋》,臧否天下之事,虽是空文,但却能论断是非,像帝王之法一样,成为万民的行为标准。你司马迁对照一下自己的处境,应该要比孔子的遭遇好得多,你上头遇明君,下得守职,图书资料又丰富,条件那么好,不写出点东西来,你怎么对得起自己呢?
  司马迁自己也感到,天将降大任于自己,理应当仁不让。他甚至说,周公死后500年,生了个孔子,如今孔子死了也500年了,理应出一个秉笔春秋的大人物,司马迁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大人物的不二人选。他立下了“为往圣纪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鸿鹄之志。他要通过写史记,让自己同周公——孔子联系起来,成为彪柄千古的人物。司马迁在回答壶遂的诘问时说,“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名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司马迁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更强调自己作为史官的强烈使命感。他认为自己是在用《史记》捍卫史官的职业尊严。
  司马迁用他的作品超越了自然生命的限度,他也因此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我国修史,向来遵循“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传统。而同为史学家的班固评价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不啻于无上的评价。鲁迅先生则将《史记》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以说,《史记》因司马迁而生,司马迁亦因《史记》而永恒。司马迁死后,《史记》中确立的价值观活下来了,成为后世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以此观之,司马迁亦可称为孔子没世后500年又一秉笔春秋的大人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73098.html

相关阅读: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