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象棋少年》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这本书大概是我在4年前买的,扔在书柜里一直没看。前几日做作业做得烦躁不已,便翻出来解闷(因为薄)。
书名为“象棋少年”,不禁令人想起挺久以前一部国产动画《围棋少年》,我根据书名猜测这或许会是个轻松的故事,但阅毕却被这个与“象棋”,“少年”皆无关的、平淡而略流水的故事弄得心里发堵。
书是第一视角。作者将智慧分为两类(借角色拉格先生之口),一类是“吸收性的智慧”,即“迅速吸收被提供的一切东西…前进的方向与这个世界一致”;另一类则是“会对理性最基本的联系,最普遍的论据以及众所周知和实证证明了的事物都产生质疑,甚至在更多情况下对它们怀有敌意的智慧”,它“少见得多”,即“背离了一切”。这个故事,是一个第一类人所看到的第二类人的故事。
作者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而主角的履历与他有些相似之处,是在缅怀故人,抑或是追思一些虚无缥缈的自己?


1.“我”和罗德勒(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我”是第一类人,罗德勒是第二类人。
二人年少时因国际象棋而相识,按照正常轨道似乎应该成为一对十分好的朋友,但从“我”的叙事口吻以及心理活动来看,两人的关系更为复杂,“我”并不将罗德勒视为朋友般的存在。
我觉得,“我”从相识到结束,从始至终都在以一种自卑却又自傲的心情与罗德勒交流着。
两人的生活轨迹全然不同,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我”无疑是更为成功的一个,罗德勒中学辍学,常年闷在房间中,家计生活皆不通,即使是扣上啃老族的名头也完全合适。
“我”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人,而罗德勒并不是。
他的人生朝向尼采所谓“骆驼,狮子,婴儿”前进,即吸收一切,拒绝一切,忘记一切,重获新生。(文内比喻)
“我”的自卑来源于对这种格格不入的智慧的敬佩以及仰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来自于“我”所引以为豪的优秀人生履历,它们万分优于罗德勒的生活,两条不同的路最初由两种不同的智慧决定。
作者笔下的“第二类智慧”是“我”憧憬而不敢触碰的东西。
“如何才能忍受这种痛苦的对一切的抗拒,这种与这个世界毫无关联的感觉,这道在他人认为必要的联系之中只能看到弱点和不足的目光。然而一些人做到了,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接受那些被揭露出的不可思议的内容,而那个背离了一切的人将会教人类重新审视,以他的方式来观察。这种人很少,非常少,人类会重新把他接纳在怀中并且称他为天才。而其他人,那些没能成功的……将会在阳光下失去立足之地。”
从根本上来讲,人类群体具有一种排他性,即确定正确的一部分,然后将不正确的一部分排除出群体外,而正确的标准来自于几千年历史沿革下来的习惯性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笔下的“第二类智慧”是极难被接纳的,他们是具有某种“威胁性”的人。因其对习惯性传统认知的动摇,相较于“先知”或是“改革者”,倒是“新生儿”更适合用来描述这个群体。
正因为“我”和罗德了是根本上不同的两类人,即使他接纳“我”进入他的生活,接纳爱恋他多年的“我”的妹妹进入他的生活,但几人的思维终究不在一条线上,“我”无法理解罗德了,而“我“的妹妹爱着她难以理解的罗德了,并尝试去支持他的格格不入。
大概作者安排“我”和罗德了这样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是为了说明对于所有罗德勒们来说的一个悲剧事实:即使生活多有接触,思维依然在不同世界。
2.罗德勒
这个年少时稚涩、单纯且沉迷于“骆驼”阶段的男孩。
待到中学时,有同级女孩迷恋上他,为心上人瘦身导致死亡。之后罗德勒退学,可能是不善于交际故选择回避。
“我在他身旁坐下,也看了一阵海。我没发现这陪伴了我一生的大海与往日有什么不同。
‘这里更好思考问题吗?’我问他。
‘我不知道,’他说,‘我来这里是为了停止想问题的。’
……
‘那个……有时让人难以忍受。它成长着,吸收一切,希望一切都为它所用。这倒还好:必须要彻底投入。但是之后却没有办法停止,我不能合上书,平静地说声:我们明天再继续吧。来这里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唯一一个……有效的办法。’”
这是书中“我”和罗德勒在他家中的一段对话,罗德勒静坐于海岸边,目的即是他所说的“停止想问题”。
而在罗德勒与“我”探讨某本作品时,他说:
“我想霍尔戴姆是屈服于一种作者的畏惧。他害怕自己如果将林德斯乔姆的冷漠发挥至极致,那么他最终将成为一个‘超乎人类的范围’的人物形象,一个标志,一个抽象的形象。是他创造出这个形象,没错,一个没有灵魂的英雄,一个要求得到灵魂的英雄,然而在途中文学传统终究还是将其击倒了,因为这一传统能够允许任何激情发挥至极致:爱情,仇恨,嫉妒,一切,却唯独不能容忍智慧的激情。这古老的偏见认定智慧一定是冰冷的。仿佛智慧就不能燃烧并且创造出如生命本身这等最伟大的功绩一般。”
这本作者虚构作品中的主人公林德斯乔姆后来与恶魔进行了交易(类似于浮士德),为了在一个“艺术形式上日趋贫乏,对理性实施严苛审查,按照规定不可为之事越来越多,艺术正最终转变为批评,或是正步其他已死艺术的后尘,如戏谑诗文,总结性诗文……任何人类时间里的办法都是无法解决的”的时代,获取一段“超人类的、只充斥着激情与光亮的时间,一段由最根本的灵感这一完全纯粹的激情来主宰”的时间,但“灵感是不会让人有做出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无论是美化还是修改,在灵感之中,一切都会被当成一个偶然来访的好心人来招待”,也就是说“这个馈赠最终不是导致协议无效了吗?原因就是,这部作品最终究竟是属于谁的呢?……因此作者才强调林德斯乔姆应该受尽苦难并且完成一些极为艰巨的任务,而恶魔仅仅解决那些阻滞全局的关键性难题,也就是一些令智慧犹疑之处。然而仅凭这样就将人的智慧给控制住了。这里的一切,不管怎么说,难道不是有些太过了吗?”
林德斯乔姆可说是作者设置的反例,或者此书的作者——霍尔戴姆是作者虚构的反例。而罗德勒作为这些疑议的提出者,其生命可说是将他对于“智慧”的追求的标准完成的人。
“我”的妹妹年轻貌美,迷恋罗德勒许多年,在他的母亲死后毅然照顾起他的生活,在他生命终结时也依然陪伴身侧,但从始至终,他并未像林德斯乔那般陷于爱欲,在罗德勒母亲,“我”的妹妹的事上,他将“冷漠”发挥到极致。
且每当罗德勒谈论思想问题时,他总激动得声音嘶哑,即使后期身体状况陷入不佳境地,一种“智慧的激情燃烧”也一直存在于他的身上。
相比于林德斯乔姆,他口中的“未被选中之人”,他在生命结束前夕解决了他的问题,从未屈服于“恶魔”,他克服了“得不到”的恐惧,纵使结尾时难以判定他是否得到了所想之物。
罗德勒的“研究”并未来得及被记录下来,他便因红斑狼疮阖然长逝,然文中最后一段写道:
“他举起双手,手掌张开,似乎在敲着某扇我所不知的高悬于空中的大门,他用他那已经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喃喃低语着:请给我开门,我是第一人。”
从实际上来讲,他已经成为“超乎人类范围”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与其有相似之处的《窄门》,同样带给人闷塞之感,而信仰中最高的信仰,智慧中最高的智慧意味着什么,也是常人难以揣摩猜测的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69992.html

相关阅读:《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