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读书笔记-《自由选择》与《自私的基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本书应该属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通俗读物,本书主要以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情况为对讨论的焦点,运用大量的例子,通俗易懂的语句,力图说服人们更加自由而不是严厉的管制更适合于经济。作者是“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
内容概要
导言
美国的奇迹归因于1776年面世的两套思想观念:《国富论》中分析了“市场机制如何能够把追求各自目标的个人自由,同提供衣食住行等经济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合作和协作结合起来。”《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开始,美国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在作者写这本书的时代,作者说“值得庆幸的是,潮流在转变。”
第一章 市场的力量
以苏联为例说明完全取消市场付出的代价;引用铅笔的故事讲述亚当?斯密200年前阐明的市场的力量;在交易中引入价格体系机制,价格体系起到三个作用即传递信息、激励、收入分配;价格可以反映供求状况等,价格可以促使供求双方根据供求情况变化做出反应,“每个人所拥有各种资源数量之多寡,部分是运气使然,部分是我们自己或他人选择的结果;以语言、科学发现、音乐类比说明经济体制是慢慢演化发展起来的,是无计划性的。接下来讨论政府的作用,亚当?斯密提出政府的三项义务:保护社会中的个体免受来自外部的侵犯、保护社会中的个体免受来自内部其他成员的强制、建设并维持公共事业和设施。另有作者补充的第四项义务:为那些我们认为其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社会成员提供保护。作者从现实中的政府的情况政府的行为应该适当而不是过分自由或者过分限制。
第二章 管制的专横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通过对各个例子的分析驳斥了流行的几个主要观点,说明了在国际贸易领域增大经济自由对各方是更有益的。讲解了实行自由贸易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理由。以柏林墙两边的德国、日本和印度的对比、及其他国家为例对比了实行计划经济和更自由的经济政策两者取得的成绩,从而说服人们经济自由的重要性。接着对经济自由与人类自由的定义进行解释。最后提出自由是相对的,然而,先进迫切需要的是接触限制。
第三章 危机的剖析
讲述了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成立的联邦储备系统来龙去脉,并主要以其在1929经济危机中的失败根源说明了政府对金融系统的管制部门的失职引起的悲剧。抨击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存在。
第四章 从摇篮到坟墓
讲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失败及自罗斯福开始福利事业方面的情况。讲述福利国家的出现和结局。说明社会保险、政府补贴、住房补助、医疗照顾等福利措施将要或已经面临的尴尬,从而阐明了福利国家的谬误。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结局措施并分析了哪些政治上可行。
第五章 天生平等
讨论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这两种对平等思想的理解,及结果平等思想的处境。说明了这种平等措施产生的不良后果。作者于是表达了对机会均等思想的认可。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把结果均等放在自由之上,用强力达到平等而毁掉了自由,而最终这种强力是落在了用他来增进自身利益的人身上了。将自由放在首位的话最终将收获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平等。
第六章 学校的问题在哪里
美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几乎都是公立学校,只有少数私立学校是教会学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分配,教育质量很差。想上私立学校的话相当于交两次学费。接着谈到政府对一些私立学校的扼杀。作者介绍未解决公立学校质量差的问题而想出的教育券计划,详细说明了其可行性。以及对几种主要可能带来问题的解答以解除读者的顾虑。然后是该计划存在的政治障碍。高等教育又有其他问题,公立大学质量差费用较低,于是辍学率高。私立大学质量高但是费用也高。作者于是又提出了针对高等教育的解决办法。
第七章 谁保护消费者
政府本来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设立的众多部门结果貌似都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伤害?作者以州际商务委员会、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能源部为例进行批判。然后讨论没有这些阻碍的市场会是什么情况。看来还是给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力比较好。
第八章 谁保护工人
工会理应是保护广大工人的利益的,但是在作者的分析中,工会实际上只是少数人的利益维护者,工会的存在反而牺牲了大部分会员的利益,工会实际上起到了垄断的作用,不利于自由市场,使得一些活动的成本升高。使得在美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找多人分工合作。工会和政府对一部分工人有着保护方案,但是有两种工人得不到任何人的保护:只有一个可能雇主和没有任何雇主的人。当自由市场存在时馅饼扩大了。
第九章 通货膨胀的医治
在作者看来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政府过度增加货币造成的。数据显示消费品物价指数与每一单位货币量有非常紧密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政府过度增加货币主要有三个原因:读书笔记政府的开支迅速增加、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联邦储备系统执行的错误政策。政府从通货膨胀中得到了大量的收入。作者通过医学的例子类比治疗通货膨胀,以日本70年代的通胀状况来证明。
第十章 潮流在转变
现在思潮已经慢慢倾向于限制政府的权力。我们可以通过限制税收和政府开支、对一些法律进行修正来实现。
全书整体
作者在全书中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服读者美国在经济上需要更多地自由,正是越来越多的管制使得美国的各个领域一团糟。作者在各个相关方面探讨了主要的流行想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书的观点与《富裕社会》中的相关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读本书给人的感觉貌似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与现今的中国面临的状况有些相似,两者都面临的严重的政府管制,政府的权力过于庞大。
书中表达了不少政治思想,同时介绍了美国的政治情况,说明了为什么明显对社会不利政府却不作出改变的政治原因。
细节收获
1、印度民主了半个世纪,可是社会却没有良好的发展。作者在书中有所讲述,从印度的情况,我得出:印度没有真正运用好民主,虽然有民主的形式,却没有民主的观念,政府权力过大,对市场的管制过于严厉,于是就失去了民主应该发挥的效果。
2、作者关于福利的章节正确与否值得思考。作者对福利制度做了无情的批判,但是作者的解决方案要求退休的人应该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我怀疑这个想法的可操作性。
3、工会实际上只是对一部分成员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是要有一部分人作为牺牲品。工会对利益的过分争取形成行业垄断使得很多事情麻烦化。如安装一颗电灯泡都需要好几个人一起做。医疗行业原来在很早成立了工会。
问题
1、作者对通货膨胀的处理方法值得商讨。之前写《贫穷的终结》的作者不是有一套休克疗法吗?在《富裕社会》中加尔布雷斯也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讨论,三者各有不同。
2、作者认为应该放开对市场的众多限制,对于食品药品安全作者的想法是在放开监管后让消费者试错,这一点是否存在问题呢?监管的尺度问题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老师点评:
市场经济就是分工与交换的经济,而分工也好,交换也罢都应该通过市场自由决定,这是最理想的市场经济,也是效率最高的市场经济。但是,这样的市场经济需要几个前提性条件,一是社会的资源能够无限供给,二是市场主体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奋斗(例如不懒惰),三是都是非常理性的劳动者(例如不坑蒙拐骗),四是都有能力通过市场劳动并养活自己,五是各自劳动能力具备的保障是一样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存在吗?即使如此,最能满足这一条件的也就是美国的市场经济,因此美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干预最少的,也是通过市场经济取得最成功的,舍此找不到另外的。于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于一个国家而言,也只有美国最有实施的条件,其他国家政府的作用只好远远大于美国的。问题是,一旦政府介入达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就值得研究了,这就是美国以外特别是非西方国家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程度不同作用的理由了,日本、德国的政府作用是一类,印度、巴西是另一类,苏联、中国则是最极端的一类了。
最后,全面干预的全失败了,部分干预的成功了,完全不干预的大量国家却失败了(书中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案例,所以你不知道,主要在拉美,还有非洲一些)。因此,这类书完全以美国为参照强调市场经济尽可能自由,并且以美国一些干预因素的出现带来的副作用论证自由应该进一步扩大,那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假如没有这些,例如工会、福利、公立中小学,美国的基础教育、工人的状况如何,那就是另一个大萧条了。有了这些就没有了大萧条,作者也许只看到这这一制度的问题,没有看到失去这些限制自由的制度后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优秀读书笔记之一:
经济学界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米尔顿.弗里德曼,他是经济学大师中的大师。他的声望更多地来自于自己坚定的信念:坚持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而且贯穿其一生,无论是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之时,还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万人仰慕之时,这种信念的坚守体现了大师的风范。
《自由选择》一书是弗里德曼夫妇在1980出版的一本畅销书,是为了配合十集同名电视片而著,因此采用了口语,而非晦涩的经济学语言。尽管如此,其思想的光辉依然闪亮,30多年过去,其光芒一直在传播。尤其对于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自由选择》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
1977年,弗里德曼在获得诺奖后,从芝加哥大学的教学岗位退休,移居旧金山从事研究工作,直到2006年去世。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与了一部电视片的制作,并充当主讲人。用夫人罗斯的话来说,是“我们今生最激动人心的事业”,弗里德曼夫妇为了摄制这部电视片走遍了世界各地,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各国上千万的民众宣扬人类自由的理念。“他和妻子最终把他们最重要的论点汇集起来,压缩、组织成有力的整体,成功地传达给那些没有受过专门经济学教育的读者,并辅以发生在当今的各种例证”。这就是《自由选择》的由来。
在《自由选择》的导言中,弗里德曼以《国富论》和《独立宣言》为依据,说明了美国以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孪生理念为立国之本。关于政治自由,他牢记于心的是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里表达的理念:“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经济自由方面,弗里德曼为斯密思想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弗里德曼去世后,撒切尔夫人在一份声明中称:“在经济保守主义盛行的年代,弗里德曼复兴了自由经济主义思想。他是一位有知识的自由斗士。他从来不因这一‘沉闷的科学’而变得沉闷”;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弗里德曼的著作扭转了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央银行的基石,帮助世界各国稳定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大师用《自由选择》来宣讲自己的理论主张,不仅影响着西方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对于转轨经济国家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还远远不敢说读懂了弗里德曼,仅仅只是了解一些结论性的观点。大师的经济学思想是我们汲取营养的宝贵财富。虽然世态浮躁,大师的智慧和精神仍将鼓舞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过去的博客里曾经数次介绍过他的理论,但是感觉远远不够,理解不深,重新研读一遍《自由选择》,领略大师的风采。
《自由选择》的第一章题目是:市场的力量,在这一章里,弗里德曼重点阐述了价格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
(一)
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通过生产和交换来解决,这种生产和交换是依靠计划和命令来完成,还是依靠市场,这是《自由选择》的开篇话题。大师以苏联的计划经济的低效为例,痛陈了计划经济的弊端,提出了自愿交换是市场力量的基础。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国家依然处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笼罩之下,短缺和低效困扰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弗里德曼明确指出了完全取消市场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他鲜明地提出:“一个以自愿交换为特征的经济体,内在地具有促进经济繁荣和人类自由的潜质”。同时,他解释了,自愿交换并非繁荣和自由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有了自愿交换不一定能够获得繁荣,但没有它一定不行。
自愿交换遵从了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假设和私人产权明晰假设等基本经济学原理,是市场力量的根本。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如果交易是自愿的,那么除非双方都认为自己能从交易中获益,否则交易便不会发生。”由此引出了价格的作用,价格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载体,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概念。弗里德曼定义价格机制有三种功能:
1、价格可以传递信息;
2、价格可以提供激励,使人们采取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
3、价格决定了收入分配
价格的变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在需要这些信息的人中间传递,这种传递本身就对生产和消费带来了调整,无形之手就开始发挥了作用。这个观点与哈耶克是一致的。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演绎推理过程就是在表述这个价格调节机制。
弗里德曼以生产铅笔为例,从木材的砍伐、运输、加工以及配套的生产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费等,给人一个通俗直观的说明。仅凭铅笔价格的变化,人们可以判断出需求的变化以决定
增加还是减少相关环节的生产;大师还以70年代石油危机为实际例子来从理论和现实中说明价格的作用。欧佩克垄断操纵石油价格,使石油价格翻了四倍,这个价格变动的信息传导应该是石油使用量的下降和替代消费品的增加,然而美国政府干预了这个信息的传递,通过限价和分配阻止石油涨价,结果是石油供不应求,联邦政府花费了大量补贴。同时,他也指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通货膨胀时,这种价格的传递不再敏感,因为人们不知道是因为所有物价上涨还是仅就这种商品价格上涨。
在谈到价格的激励和分配作用时,弗里德曼尤其强调了人的能力即“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人力资本的回报增长速度高于实物资本回报的增长是应该的。最终真正获得收入的还是人,他们通过市场从其各自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中获得报酬,生产要素可能是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也可能是土地或个人才能。而这一切都是由价格引导的。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在改革之初的价格难题,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放开价格是首要的难题。1988年,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首次访华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告诉他,“价格不是在市场中形成的,企业不会有竞争力。我也想一下子把价格放开,但做不到,因为大部分国企还只习惯于接受命令,对市场价格讯号反映不灵敏。所以,我接受一些青年经济学家的建议,价格改革采取‘放调结合’,能放的一律放,一时放不了的先调,直至完全放开。”这时,放开价格管制,加快培育市场的理念才具雏形,即便如此,88年的“价格闯关”时至今日依然褒贬不一。
价格的自由波动势必带来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这又引出了利己与利他的争议,回到了最古老的经济人假设,然而,弗里德曼认为,经济生活不是人类的唯一生活,经济人中私利也有更宽广的理解;他认为:“私利并不是目光短浅的自私,凡是人们感兴趣的,凡是人们所珍爱的,凡是人们所追求的,都是私利。科学家希望自己在学科中的前沿领域取得进展,传教士希望将异教徒转化为虔诚的皈依者,慈善家希望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舒适的生活,他们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以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来判断,他们认为这就是其利益所在。”这是我见到的对私利最清晰、最中性、也是最宽泛的解释,为自由主义的呐喊由此展开。

(二)
关于政府的作用,弗里德曼仍然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寻找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政府有没有干预经济的权力做了深入的剖析。斯密归纳的君主或政府的作用有三条,弗里德
曼又加了一个第四条:
1、保护社会中的个体免受来自外部或者内部其他成员的强制;
2、严正的司法机关,调节争端;
3、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4、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社会成员提供保护
亚当.斯密在它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说:“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它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就是说,市场的自由竞争是在法律规范下的竞争,它是完善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斯密认为,由于有市场机制的存在,“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怕不是人间智慧或知识所能做到的”。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来干预经济,但斯密的第三点政府的作用却被后人放大了。弗里德曼认为,“第三点是旨在保护和增进一个自由社会的政府所负有的正当义务,但它也可以被解释成是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而辩护”。而辩护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就是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可能给无辜的第三者带来影响,他受到损失无从获得赔偿,获得收益也不用付出成本。即弗里德曼所说的“要么给无辜的第三方强加了成本,要么给幸运的旁观者带来了好处”,以此来推算,公共品具有标准的外部性,于是所谓的市场失灵就呼唤政府的干预。弗里德曼认为,外部性无处不在,任何经济行为都或多或少产生外部性,如果以此为依据,政府就可以为所欲为;同时,政府的行为也会产生外部性,那么又由谁来解决呢?“每项政府措施都背着一个会弄脏第三者衣领的‘大烟囱’。”
那么,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弗里德曼心目中理想的政府,他首推香港政府、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政府,这是大师认为在实践中的有限政府。政府的首要职能是服务,他所设想的政府是居民可以自由迁移的;他大声疾呼:“只要我们愿意的话,没有什么能够阻碍我们建立一个主要依靠自愿协作来组织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的社会,一个保护并扩展人类自由的社会,一个政府安分守己的社会,一个政府做我们的仆人而不是主人的社会”。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是“德脉”的创始人推荐的,到手的是2005年30周年纪念的第三版2012年11月的中文版。作者是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他在1989年第二版的前言中道:有一类作品,出版时因其革命性颠覆而备受指责,而后逐渐稳定获得皈依者,最后被认定无比正统,使人不解最初的争议从何而来。《自私的基因》恰与之相反。一开始即得好评无数,并不被视为富有争议的书。直到数年后,争议才逐渐形成。而现在,则被广泛认为是极端激进作品。但就在此书极端主义名声逐渐升级时,它的实际内容则显得越来越不极端,越来越接近通用常识。
如此的背景,虽然自知科学素养欠缺,但这么有意思的书,怎么能错过,开卷有益!
优秀的读书笔记之一:
《自私的基因》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是以基因为单位的,而人等一切生物体只是基因的载体或者说宿主,叫做生存机器。载体代代更替,基因万世长存。后来《失控》说,既然是生命机器,有机体可以,机器电脑为什么不呢?
基因以其他基因为背景,追求着自身利益--它追求不朽,以数量多和时间长的方式。作者对基因以拟人的方式讲述自然选择,我倒觉得也许正相反,人的意识来源于对自然选择的观察和归纳,实际是拟人就是人拟自然。成功的基因,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但为了有效地达到自私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自私”非常刺眼,拟人使然,但阐述对事物的认识与提倡应该是完全的两件事,只有人类借助语言受文化也受后天获得的以及继承下来的影响的支配,作者创造出一个类基因词“米姆MEME”,一样的复制传播,它的生存价值可以根据它在专业杂志上的被引用次数来估算。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为其自身利益而利用其文化环境的米姆,直到它深入人心成为常识。立刻浮入脑海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
这里的自私指寻求“生存的机会”,即使行为的结果对事实上的生死所产生的影响小得微不足道。因为人们已经体会到,对生存概率的影响,哪怕表面上是极微小的,也能够对进化发生很大的作用。
《自私的基因》讲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实际上是稳定者生存(稳定的意思是:其本身存在时间长,或者能迅速复制,或者能精确无误地复制)。而《失控》进一步表述拉马克的内在选择,(虽然达尔文说,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稳定的不稳定状态(比如波峰浪尖)让一切都刚刚好,英文中的enough所对应的过犹不及的刚刚好。
自然选择说进化是偶然发生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尽管复制基因(基因的定义这里用了威廉斯的: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个部分,它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不遗余力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进化论的一个难以理解的方面是,每个人都认为他理解进化论!”基因们有高度的群居性,他们组成了互为因果合作共生的系统。年老体衰根据这个理论,只是基因库中晚期活动致死基因和半致死基因的累计副产品,只因为早期中期致死基因没有机会遗传给后代而逐渐消失了。如果确实,作者题外说推测说:如果我们可以“愚弄”基因,老年体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体的的特点,不论看起来多么表面化的特点,那个老年体就一个生存得越久,因为晚期致死基因没有被环境的晚期而触动。虽然有性繁殖是一种相对低效的方式(相对于拷贝不走样的有丝分裂),只生殖细胞的精子和卵子的减数分裂(随机一半的染色体)却促进了在单个个体内积累那些以往分别出现于不同个体内的有利突变。有性生殖基因,负责交换的基因,甚至突变子基因都因其自私性而操纵着其他的全部基因(觉得疑惑回头再看看基因的使命和自然选择的稳定的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因控制其生存机器的行为。生存机器最终从主宰他们的主人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意识可以视为一个进化趋向的终点。这就是了,机器生命的源头原来在生物学家这里。那些有“意识”的机器,他们的制造者提供具体知识和战略战术的提示并在两者间适当平衡(明确的目的和限制),就像基因给予生存机器的全面策略性指示:请采取任何你认为最恰当的行动以保证我们的存在。
ESS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一旦确立就稳定下来,偏离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但ESS种群的稳定到不一定对其中的个体最有利,这只是进化的结果而非意识使然。意识告诉我们,想看不同的风景,就选择少有人走的路。自然界里充满了博弈论的例子,在到达这个ESS之前的摇摆状态,是因为博弈双方除了最后的决策,还有过程中的对峙,消耗本身就是成本。个体对于准备多久不能有任何暗示,一旦念头流露,立刻处于下风(对手的退却,是唤起斗志的最美的号角!这一段好武侠,高手对决,太好玩儿了)自然选择偏爱努力成为留驻者的个体,一般来说攻难守易。后来人们赋予这“保家卫国”的神圣意义,而对于成吉思汗开疆拓土后的屠城也有了解释。
所有的基因都首先要适应环境(包括其他基因们的行为),而行为本身本没有什么对错,只要能离最终的目的更近才,就这个意义而言,有时候分析得出的“理智”并不一定是优选,比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审时度势,自然选择的要求而已,虽然要看到结果有漫长的过程。另一个有意思的是,一场篮球赛,如果其中的一队之前一路高歌,那么连赢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出生物学的解释,比如斗蟋蟀,行为是有记忆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最好的兴奋剂。更重要的是,一开始的胜败完全是偶然的,但习惯胜的越胜,习惯败的常败。之后自动的归类形成等级,类统治集团就逐渐形成了,附带的效果是争斗会减少。所以,不断地寻找机会获得成功,即使是小成功。
基因的种族,告诉我们两个公式:代距=共同祖先至双方的代数和(比如叔侄=1+2=3);亲缘指数=共同祖先数*(1/2)代距次方(还是叔侄=2*(1/2)^3=1/4,式子里的1/2代表减数分裂的一半基因)生物学家们用观察和归纳得到的公式来解释自然选择中,基因的利他行为根本上还是利己的,当然基因自己并没有权衡过。所以首先利他是一种基因,助人为乐并不适用所有人。其次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大过孩子对父母的爱,这是基因的本能(自然界的特例是没有繁殖能力的工蚁,她们全心全意照顾蚁后的孩子她们的同胞,因为蚁后和孩子的亲缘指数是1/2,而同胞间也是1/2,但工蚁自己没有繁殖能力)。而独生子女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对这跟独苗的呵护,基因的力量势不可挡。第三家族群体的内聚力,所谓的我们,其实是指共同的基因。
原始的有机体是没有性别的,比如真菌,它们减数分裂的同形配子,任意两个都能结合。在进化的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大一点的配子因为有更多的养分储存,于是成为一种进化趋势,就是卵子。其余的配子如果能跟大配子融合的话,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只要能更灵活更主动地寻找到大配子,于是精子成了另一条进化趋势的方向。但毫无疑问,两者在资源的提供上是不平衡的,小精子是剥削者。不止生殖,养育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对亲代而言,生殖还是养育也是必须要做的选择。哺乳动物和鸟类中,雌性养育后代的现象要远大于雄性,鱼类中却往往见到慈爱的父亲。预先投资本身会对未来投资承担义务的经济学观点是不适用的。生物学的观察结果是,鱼类是体外受精,首先排出性细胞的一方享用一个有利条件--可以把养育的责任推给对方。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即对方没有跟着及时提供性细胞。这方面,雄性的个体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精子小,比起卵子更易散失。于是雌鱼往往先排卵,为自己赢得了几秒钟的推卸养育责任的先机。太好玩儿了 两性群体中的博弈也同步展开,忠诚和花心的比率,逐渐到达进化上的稳定ESS状态。意思是,凡一种性别个体数量偏离这个比率,自然惩罚倾向会使得个体重新回到这个比率。在动物界,只有少数的雄性能够获得交配的权利,雌性选择理想配偶的标准是没有分歧的。而雌性为其基因做的最优选择是,生一个日后能被刮目相看的大丈夫儿子,并全力培育。于是雄性进化出炫耀的体态,甚至于对其本身的生存构成累赘,比如鸟类巨大的炫美尾羽,因为对他的基因而言,繁殖比生存更有价值。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基因,是因为米姆的产生。
通篇的自私,总让人有种宿命的感觉,但“好人有好报”来源于无处不在的博弈论。自从纳什因此得了诺贝尔奖,“囚徒困境”已经广为人知。自然界中,博弈论无处不在,自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博弈的结果,因为我们身边的游戏大部分是“非零和”的。游戏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背叛的诱惑和失败的代价的平均值要小于合作的奖励。我以为换一种表达就是,排除黑天鹅。投入,回报和可能的概率,三者构成的性价比,才是决策的依据。二是游戏的轮次不可知,无论进化多长,相遇多短。因为一旦可知,即使再长最后一次变成了单次博弈,结果可想而知。作者提供的实验,如果以持续合作的分数作为标准分,实际上,没有一个参加策略达到,呵呵,人类的巴别塔。于是优胜策略“针锋相对”的几个关键词被总结如下:善良,即从不率先背叛,以一视同仁的善意对待所有人。原则,即针锋相对,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首先伸出橄榄枝后,之后的每一次行为,完全跟随对手上一次的行为,拷贝不走样。宽容,即对事不对人的不记仇。对于背叛毫不手软,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为对方的悔改而宽恕。计算机运算的结果显示,“针锋相对”在随机环境中胜出(第一轮游戏,参赛的15个策略中,8个为善意策略,胜出的前8名也是它们。“针锋相对”第二,第一是更大度的“两报还一报”因为避免了长期的相互伤害而名列第一),在相对恶劣环境中更优(第二轮游戏,63个策略参加,因为了解到之前善意策略的结果,吸引了更多善于伪装的狡猾策略的加入)“针锋相对”获得了更高的平均分,前15名中只有一个恶意策略,后15名中只有一个善意策略。逻辑推测表明,如果全部为恶意策略,环境极端额化,任何善意的策略都不可能成功,现实中,烂一窝的现象也说明环境太重要了。但,生物学家的思维进一步体现,达尔文的世界里,成功不是得分,而是获得后裔。成功的策略将是在种群中数量众多的,留存的策略。于是第三轮模仿自然选择,同样的63个策略,赢家得到的是与其完全相同的后代,最终计算机在模拟1000代后ESS形成。一些策略在开始即灭绝,大多数在200代之后彻底消失,恶意策略中的一两个一度蓬勃发展,但昙花一现。唯一活过200代的一个恶意策略,在前150代中直线上升,之后逐渐减少,直到1000代和终于完全灭绝,他在他的猎物,那些过分大度的老实人身上享尽好处后,随着老实人的消失而灭绝。最后剩下的策略,都是既善良有容易被煽动报复的“针锋相对”的同类。理论上,“永远背叛”和“针锋相对”都有可能控制种群,过程中,有一个依每一次获得的分值而决定的决胜点,谁在数量上先到越过这个点,自然选择便会愈加偏爱,最终达到那一个ESS。自然界中,“针锋相对”集合成足够的数量的最明显方式是由于基因的关系--亲属黏性的集合,而“永远背叛”则不能。啊,终于看到希望的光芒了 “针锋相对”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关键词:不妒忌,它始终记得自己的终极目标是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打击对手。非零和的世界里,你死我活是少数状态,大部分状态是寻求大于零的那个发展。在人类的社会里,一个看似零和博弈里,也许只要加入少许善意,便可以转化为双方互利的非零和博弈。世界上本没有黑白,有的只是程度不同的灰而已。学会认识自我的感受,而不必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幸福的源头要向内寻找。
即使是自私的基因世界里,合作和互助同样促使社会兴旺发展。寄生菌们天衣无缝地和他们的宿主演绎着囚徒困境。比如病毒是不通过有性生殖传播的,为了达到传播的目的,病毒操作个体咳嗽,喷嚏的反应。当有机体受到重创时,大病或重伤,免疫力会迅速下降,甚至之前有益无害的细菌会变得有害导致致命的败血症或功能衰竭。博弈的解释是,在寄生菌和宿主的博弈中,它们时时检验回报,当宿主显示出较短的未来时,就是说背叛的诱惑突然比合作的奖励更大时,代代细菌已经通过自然选择具备了完成最终使命--以生物化学来维系生命,而宿主是谁并不重要。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求生的意志力量巨大,只要意志让生命体尽可能如常,就可以让基因(进化过程中已经融合的寄生者)和寄生菌们有继续合作的理由。对寄生者而言,这已经属于基因的延伸表现型,即有机体的行为倾向于最大化此行为基因的生存,无论这些基因是否在才行为的有机体内。我们自己基因的相互合作,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属于一个身体,而是更终极的,他们共享一条未来的出路--精子或卵子。任何基因如果找到一条非常规的出路,他们会选择这个新的方向,而表现得不再合作。
所有生命的基本单位与最初懂了都是复制因子,它们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其所处的世界--生存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其他复制因子和它们已经造成的改变。复制因子的聚集形成了细胞,从此生命进化越来越复杂方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69264.html

相关阅读:《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