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充满禅意的作品,即以上述的的王维、苏轼的诗来说,比起庄、屈(屈原)来,便更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之所以一再说是“妙语”,乃因为它既非视听言语所得,又不在视听言语之外。
“以美育代宗教”:西方美学的传入
关于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已经有足够多的论著了。王国维是典型的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却又同时是勇于接受西方哲学美学的近代先驱。他提出了有名的“境界”说。
关于他的境界说有各种解说。我认为,这“境界”的特点在于,它不只是作家的胸怀、气质、情感、性灵,也不只是作品的风味、神韵、兴趣,同时它也不止是情景问题。它是通过情景问题,强调了对象化、客观化的艺术本体世界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亦即人生境界的展示。
结语:
1、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顾是为了在历史中发现自己,以把握现在、选择未来,是对自己现在状态的审察与前途可能的展望。这种发现、把握、选择、审察、展望,都包容有自己的历史性的“偏见”在内。这“偏见”,其实也就是某种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本体意识。
什么是本体?本体是最后的实在、一切的根源。依据以儒学为主的华夏传统,这本体不是自然,没有人的宇宙生成是没有意义的。这本体也不是神,让人匍匐在上帝面前,不符合“赞化育”、“为天地立心。”所以,这本体只能是人。
2、心理本体的重要内涵是人性情感。它有生物本能,如性爱、母爱、群体爱的自然生理基础,但它之所以成为人性,正在于它历史具体地生长在、培育在、呈现在、丰富在、发展在人类的和个体的人生旅途之中。没有这个历史——人生——旅途,也就没有人格的生成和存在。可见,这个似乎是普遍性的情感积淀和本体结构,却又恰恰只存于个体对“此在”的主动把握中,在人生奋力中,在战斗情怀中,在爱情火焰中,在巨大乡愁中,在离伤别恨中,在人世苍凉和孤独中,在大自然山水花鸟、风霜雪月的或赏心悦目或淡淡哀愁或悲喜双遣的直感观照中,当然,也在艺术对这些人生之味的浓缩中。去把握、去感受、去珍惜它们吧!在这感受、把握和珍惜中,你便既参与了人类心理本体的建构和积淀,同时又是对它的突破和创新。因为每个个体的感悟存在和“此在”,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56920.html
相关阅读:《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