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总结说,“知识分子唯书不唯实,官员唯上不唯下,农民善分不善合,是当前中国的‘国病’”,这话何其简练精当。窃以为,全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观点,都在有意无意地围绕这句话展开,最后又落到这句话上来。
农民善分不善合,是农村生产方式最终又回到家庭责任承包制下小农经济形态上来、生产力得以解放的主观原因,也造就了集体企业成功率低、农业人口始终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客观现实。作者在书中把农民的这种心态,归因于传统的村落文化,千百年来农人以宗族家族为纽带生活繁衍,缺乏个体之间的契约精神,故而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善分而不善合。我觉得另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就是中国农村长久以来的贫穷,造成了农民多顾眼前而无暇考虑长远,合有所成就必须分在手里才有安全感。
农民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则被作者用“上下内外”四个交换关系来概括:向下与土地进行交换,用劳动来交换产出;向上与政府进行交换,用税费来交换公共产品服务;向内与血缘和地域织就的网络交换,即与亲朋好友各种人情的交换和交易;向外与市场进行交换,将劳动所得在市场上变现。在这四组关系中,向下的与土地交换仅供温饱略有结余,与人情网络交换有进有出无利可图,在向上和向外的交换中,面对政府和市场,农民又都是弱势的。
在善分不善合的传统心态和四组交换关系中农民的地位,这二者的共同支配下,注定了农民没有可能通过单打独斗取得整体的突围。所以农民必须在外来力量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整合,继而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培育出协作的精神,以及唤醒维护自身经济政治权利的觉悟。这才是作者所理解和期盼的农村的真正的现代化。
官员唯上不唯下,表面看是作风问题,但实际上是制度问题或者政治问题。官员的任免升迁,由上级所决定,被治理者的农民并无发言权,只有在官员苛政令农民无法忍耐,激起民愤并且造成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才会被上级罢免以安抚民众。官员唯上不唯下的作风,以及基层事权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了农民负担不断加大,和官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加大了官员施政的困难,甚至对政权安全形成了威胁。而民众的监督对于官员的操守乃至政府的运作,应该发挥多大的效力,某种程度上是政治改革的范畴,如何把握这个度,也的确考验执政党的政治智慧。
知识分子唯书不唯实,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的限制。改革开放后知识界的理论多从西方而来,理论和现实脱节,知识分子多困坐书斋,只好照本宣科;从现实出发,身体力行做田野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一是费时费力,二是各地自成一体对外来者有戒惧和隐瞒,很难获取真实信息。所以作者反复在书中分享如何“入场”和取信被调查者的经验,非常实用,很有借鉴意义。
从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农村破碎化、农民善分不善合的情况没有根本的改变,即便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大为提高的前提下,农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还是遥遥无期;官员唯上不唯下的心态也依旧,但在取消计划生育和基层财政状况好转、农民负担减轻的情况下,官民对立的形势似有好转,但农村的治理体系与二十年前并无太大区别。对于农村向何处去,二十年前的作者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二十年后的今天,也暂时看不清楚,我们大多时候能做的,就是学会更好地“由内而外、由下到上”去审视农村的现状,结合历史、展望未来,群策群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村发展之路,或许这就是《黄河边的中国》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54968.html
相关阅读:《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