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自由选择》读书笔记之九??谁在保护消费者?
保护消费者的口号没有人会质疑,但是什么样的制度能够真正保护消费者,政府的所谓保护真的有效吗?弗里德曼大师对此提出了疑问。
重温《自由选择》读书笔记之九:
人们有一种观念,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许多令消费者受损的情况。卖主出于利己之心,会欺诈消费者;他们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以次充好;他们还会劝诱消费者购买那些本不需要的东西。再加上市场的外部性,给交易之外的人带来的损害等等。
为了保护消费者,必须以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于是一系列政府干预打着保护消费者的旗号,渗透进了市场。
弗里德曼提出一个问题:人们提出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来的后果更加可取?
每次在经济出现萧条和危机之后,关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天平就出现了倾斜,对市场的质疑和对政府的企盼就占了上风;当经济增长乏力,动力不足时,又开始呼唤市场的力量,放松管制。近百年来,这样的轮回不断重复。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在管制经济方面迅猛扩张,管制机构不断增多,财政支出也在迅猛地增加,而美国经济增长却大幅度放缓。
弗里德曼从美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州际商务委员会、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环保局、能源部这些机构进行了分析和解剖,其结论是:
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私人企业生产的,而他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就没有政府干预。只要有干预就会确立起某种权力地位。这种权力如何运用,用来实现何种意图,很少取决于最初支持干预的那些人,很少取决于他们的目的和目标,而主要取决于实际掌握这种权力的人,取决于掌权者的意图。
大师以美国的州际商务委员会为例,重点以铁路业的发展和管制的历程来说明,管制并没能保护消费者利益。
美国在内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到1890年美国境内已经有1000多条铁路线,四通八达,运营里程超过十多万英里,其铁路的总长度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铁路线加起来都长。最初的美国铁路业是自由竞争的,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价格都很低廉,铁路运营商的竞争非常惨烈。在经济的周期波动中,经常有人出局。于是铁路运营商就考虑通过联营的方式,通过价格联盟,按照协商好的利润水平收取固定的运费,瓜分市场。但是这种联盟靠不住,总有人通过私下降价,给托运人回扣的方式抢生意,于是联盟解体了。
但是,在美国众多的铁路线中,分布并不均衡,长途重要城市线路较多,竞争充分,相邻的城市或短途线路单一,于是短途的运营商就发挥了垄断地位,尽可能提高运价,结果就造成了若干短途运输所需的运费总和,甚至一次短途运输所需的运费,有时会比相距遥远的两地之间长途运输所需费用还要高。
于是短途的消费者提出了抱怨,没拿到回扣的托运人也提出了抱怨,铁路成了众矢之的。有人提出政府要对铁路行业进行管制,甚至要求政府对这一行业实行彻底的政府所有、政府经营。一些铁路运营商也想利用政府的力量来瓜分市场,制定固定价格,他们和改革家一道支持政府管制,结果1887年成立了州际商务委员会。该委员会解决长、短途货运问题的办法就是提高长途运费,使之等于各短途运费之和,结果便是,除了消费者之外,大家皆大欢喜。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前提的政府管制和干预,最后却事与愿违。因此弗里德曼认为:
为了防止某种真实的或是空想的邪恶出现,人们便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它。真心实意品德高尚的改革家,以及同样真心实意的利益各方便会结成某种政治联合体。联合体常常能够成功地说服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法案的序言部分尽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辞藻,但其主体部分便是授权给政府官员使其“有所作为”……一旦政府官僚掌握了利益的搜刮和分配……最后的结局和改革家最初的目标恰恰相反。
在医药行业也是如此。保护公众,使其免受那些既不安全又无疗效的药品之害,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促进新药品的开发,并且使那些需要这些药品的人能够尽快得到他们,同样也是一件好事。然而通常的情况总是,在众多良好的目标当中,某一目标与其他目标相冲突;对一方来说意味着安全和谨慎,对另一方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死亡。在1962年美国镇静剂事件发生后,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加强了管制,新药的开发放缓,禁止出售一些药品,使新药品的创新率下降,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
弗里德曼提出,假如你是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一名官员,负责审批某种新药,那么你可能会犯两种大不相同的错误:
1、 批准一种新药物,结果其副作用出乎意料,导致了大批人收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2、 拒绝批准一种药物,而事实上这种药物能拯救许多生命,或者能够缓解巨大的病痛,并且没有不良的副作用。
如果你犯的是第一种错误,即批准生产了一种类似镇静剂那样的药物,那么每家报纸就会在头版头条公布你的名字,使你颜面尽失。但如果你犯第二种错误,又有谁会知道呢?
这也可以说是管制所带来的效率缺失。
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出现这样的管制反差就比较明显,而在中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已经麻木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例如,为控制价格,火车票限价,出租车限价,名义上是保护消费者利益,但消费者买不到票,打不到车,而是票贩子横行,黑车泛滥,真正受损害的还是消费者。
联想到中国的证券市场,许多事例都证实了弗里德曼的质疑。“保护中小投资者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许多旨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措施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比如遏制打新、防止首日爆炒等。其逻辑是这样的:新股上市容易被炒作,炒高后要回落,而跟风进入的投资者就会被套牢,利益受损。所以要限制炒新,采取限价、停牌等措施,甚至还有窗口指导、道义劝说等等,结果被套的投资者依然被套,初始投资者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再比如,当前热议的股票发行注册制,监管部门一再强调“注册制并不是不要监管”,为维护二级市场的稳定,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还要制定一定的门槛、标准、审查等等,结果一定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注册制”,审核依然存在,政府有形之手依然会控制着股票的发行数量,企业的融资和股票的价格很难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实践已经证明,以保护投资者名义出台的各项措施常常走向愿望的反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245274.html
相关阅读:《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