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起源
1、首先,要问儒家为什么重视礼,就要知道礼的起源是什么。
《说文》解释: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亦声。”
“?,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
王国维在《观堂林集?释?》中从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字出发,认为许慎“从豆”的说法有误:
“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有人说礼的起源是规则、德性、礼法等等,但这些基本都是后起之意。礼的起源就是奉神之事,侍奉神灵祭祀先祖,在古代能不受重视吗?
而儒家对于祭祀和先祖也都非常看重,曾子有“慎终追远”之说,孔子有“祭如在”之语。
因此大戴《礼记?礼三本》说: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的本质
2、儒家看重礼,一方面是因为礼的起源重要,另一方面是礼的本质,也非常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沈凤笙先生在《五礼是各种典礼的分类总目》一文中称:
“在古代,'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是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
之后,沈先生下了一个我认为精准无比的定义:
“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
这个定义是从《荀子?礼论》中提炼出来的: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而在儒家为什么看重礼,在其经典《礼记?曾子问》中,更加直白的表述出来:“君子礼以饰情也。”
礼就是缘饰化了的生活,就是人类社会中各阶段被视为言行正确的对各种关系的处理,这种正确通过各种礼仪、礼物和礼制表现出来。
所以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释礼说:“《周易?序卦传》: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他解释礼为人之所依。
道理就是如此。
礼的形成:礼起于俗
3、礼是缘饰化的生活,换句话说礼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和礼的形成有关。
民间的很多风俗,可以上升为民间的礼节;若得到民间的普遍赞许,并为相当范围内的大众所普遍遵循,并加以制度化仪式化,就会最终上升为制度规程,成为礼制。
因此《周礼?天官》就说:“礼俗,以驭其民。”
郑康成注:“礼俗,昏姻丧纪所行也。”
贾公彦疏:“俗,谓昏姻之礼,旧所当行者为俗,还使民依行,使之入善,故云'以驭其民'。”
郑、贾二人其实就是举了婚丧之礼这个例子,说明礼起于俗。但礼制又并不是民俗,它既然广为人所接受,又加以制度化仪式化,就有了道德甚至于法律上的约束力。读书笔记换言之,维护礼制,就是在维护道德和法律。
因此,以恢复和维护道德秩序为己任的儒家,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礼制的维护者。
所以,在《论语》中,孔子维护礼的言行数见不鲜: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结语:
综合考察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形成,至此我们对礼的本身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礼起源于奉神之事,本质是缘饰化的生活,来自于民俗却又高于民俗,具备了道德乃至于法律的效力,因此重视祭祀和先祖、强调君子化的生活、以维护道德秩序为己任的儒家,当然会看重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184553.html
相关阅读:《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