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歌德浮士德的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终于看完了歌德的《浮士德》,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以前虽然接触过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但是认真阅读完这本巨著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想放弃。不仅是因为它的篇幅之长,更重要的是巨著涉及了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神秘的欧洲中世纪神话传说。离奇的想象,跳跃的思维尽在诗人的笔尖闪烁,努力地跟随着它的步伐,却难免力不从心,因此笔者也只能是有感而发,发表一些简单肤浅的看法。


  一、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分析


  读完一部作品,习惯地对里面的人物进行分析。诗剧主体部分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浮士德出场的自述就非常直接地描绘了他当时对所谓的知识的怀疑和否定,“哎,哲学、法学和医学,遗憾还有神学,我全已努力研究。可到头来仍是个傻瓜,并未必当初聪明半点。”可是,通过对下文的阅读,我们知道他的智慧绝不是他所述的,在他所处的年代,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而又博学。但是,当他的追求和理想渺茫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了死亡线。而且基于对魔鬼的了解,我们可以想象和魔鬼打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动力?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而且也是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强烈反抗和对自身精神极度空虚的爆发。


  但是,我们说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上。我们在承认浮士德身上卓越的闪光点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猥琐消极的一面。也许浮士德的贪婪、堕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靡非斯托的引诱,但是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起决定作用的。例如诗剧中玛格莉特的悲剧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从浮士德接近玛格莉特的动机和过程来讲,我总觉得他很大程度上是受情欲驱使的,因为他们两个在信仰上是截然不同的,而浮士德在回答玛格莉特时几乎都用甜言蜜语或者山盟海誓加以逃避的,因此即使他们两个真的存在爱情,那么他们的红地毯也是由金钱铺垫起来的,他们的感情最多也只是三分热度,没有长久的保障。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夫妻之间因为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是在绝对崇拜信仰的时代。整个过程靡非斯托只是充当了浮士德的帮凶,给他创造机会和物质上的支持,浮士德才是善良的玛格莉特脖子上的套锁,而且把她越勒越紧,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归路。虽然他为此深深地忏悔,但是也无济于事。笔者对浮士德和玛格莉特的爱情存在怀疑态度还随着海伦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加深,诗剧的第四幕浮士德果然和海伦走到了一起,而且也是如此的如胶似漆,生死相许。很多学者都结合当时歌德所处的时代背景,认为海伦是中世纪古典主义美的化身,浮士德和海伦的结合自然是对古典主义美的追求。确实,诗剧中的浮士德对美有一种独特的观察力和崇拜之情。但是如果从故事情节上讲,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贞的,那么因为她而含冤而死的玛格莉特又当如何解释呢?究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还是“世间男儿多薄情”?除了浮士德的爱情观值得怀疑外,他也有着资产阶级冷酷、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的一幕,靡非斯托对穷困潦倒的酒鬼进行奚落和伤害,站在一旁的他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总之,他身上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去发掘。


  二、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关系


  在诗剧中,我一直觉得浮士德和靡非斯托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赌约,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浮士德就是靡非斯托,而靡非斯托在一些场景就是浮士德的代言。在歌德笔下魔鬼靡非斯托已经有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他不再是人们观念中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或者是三头六臂的怪兽。他拥有着和浮士德一般深渊的知识,他熟谙天文、地理、哲学而且还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笔者觉得他在一些地方也有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序幕中,他也敢于以魔鬼的身份和上帝打赌,而且他作为“恶”的化身和“否定的精灵”,他对各个时期陈旧的、日渐衰亡的“神圣事物”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诗剧中,笔者感觉他是唯一一个始终保持理性的“人”,而且总是不自觉的对世人居高临下,嘲笑教会的伪善,嘲笑宫廷的腐败,嘲笑大学里的迂腐教条,嘲笑浪漫派死气沉沉的诗歌……例如在《书斋》一幕中,他总是用一种貌似十分符合逻辑,但实际上是用反疯的态度对行而上学进行奚落。在第一点中,笔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的多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虽然诗剧只在开头公开化,魔鬼靡非斯特在后面都充当浮士德的奴仆,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内在化也好,外体现也罢,他们之间的关系决非引诱与被引诱那么简单。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浮士德不仅免遭沉沦的厄运,而且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


  三、浓郁的哲学意蕴


  在诗剧中,笔者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和一些哲学范畴的争论,例如在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泰勒斯和普洛透斯的争论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它也是诗人歌德世界观的直接反映,它是与当时浓郁的哲学氛围息息相关的 ,但是对于笔者而言,它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但是,一些带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对我们的启发也是很大的。魔鬼靡非斯特就经常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例如非常经典的 :“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长青!”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129854.html

相关阅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