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4年6月6日(D日),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空军和海军舰队协同进攻。斯大林曾给丘吉尔写信评论道:“这是整个战争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壮举。”诺曼底之战使整个二战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也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和欧洲此后的关系,并奠定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格局,其胜利之原因值得分析。 我认为,如果谁没有读过“最长的一天”这本书,那么就不要说自己知道二战。这绝对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是个爱尔兰人,曾在爱尔兰音乐学院读书,主修的是小提琴专业。可是好像音乐这种世界语言无法给他以满足,于是毕业后瑞恩就做起了新闻工作。
他曾先后在路透社、伦敦《每日电讯报》、《时代》周刊、《生活》杂志担任记者。尤其是1943年,瑞恩在《每日电讯报》服务期间,出任了欧洲战地记者,此后一直跟随盟军的前方部队采访报道,直至攻克柏林。后来在太平洋战区继续他的报道。可以说,二战的硝烟浸透了他的笔。于是,有三部伟大的作品诞生了:《最长的一天》、《最后一役》(The Last Battle)、《遥远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 )。其实,一个人一生要是能写出一部这样的作品也就值得骄傲,可是瑞恩一下子写了三部。 当然,这三部书中我认为最经典、最精彩的就是这部《最长的一天》。他的精彩,来源于对战争中活生生的人的描述;来源于对战争精确、清晰的梳理。应该说,诺曼底登陆的确是场伟大的战役。但是,有了伟大的战役,未必能有伟大的作品。而只有伟大的作品为伟大的事件去讴歌,去传颂,伟大的事件才有了永生的意义。对于战争而言,对于D日那些牺牲者和幸存者,有了这么一部作品,他们的人生意义又多了一重价值。从这个意义讲,瑞恩的文笔真是一种幸运。 这本书仅仅20万字,这部书主要的描述仅仅是D日前后的几天时间发生的事。但是瑞恩的写作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 这部被一般分类为报告文学的书,绝不仅仅是报告,也绝不仅仅是文学。为了撰写此书,作者查阅了战时美、英、德三国大量的报刊,研究了大量当时可以搞到手的已公开与尚未公开的文件档案。但这也还是二手资料。读书笔记而瑞恩是不满足于此的。他本人就是战争的亲历者,而他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发掘、整理更是让人钦佩。他根据不但根据官方资料查访当事者,甚至曾在德国250家报刊上登载广告,目的是寻找诺曼底登陆战的亲历者和D日的幸存者。据说,他与3000个幸存者取得了联系,并亲自采访了其中的700人。 精致的菜肴必须要有好的原料。但是有了好的原料绝不等于有了一份上品好菜。瑞恩绝对是一位真正世界级的厨师。我们看到的《最长的一天》,资料组织极其严密,精确,同时又绝对不会给人以干巴巴叙述的枯燥。扑面而来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世界在瑞恩的笔下永远地重现了。如果有人在你读这本书的时候用摄像机记录下你的表情,那一定是极其丰富的,至少我是这样:我为艾森豪威尔最后下决心那一刻而感慨,我为在战场上的一些士兵的荒唐举动而微笑,我为隆美尔的小错误而百感交集,我为法国地下工作者的久久期待而心惊胆战,我为盟国舰队突然出现在诺曼底那一刻的欢呼...... 这部书另外一个我所欣赏莫名的特点就是这部书对于军事行动梳理得如此清晰、生动、准确。阅读这部书,我分明地感到:战争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战争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这么说有点残酷,但是这就是我读过这本书的感觉。海军、空军、设备配给、后勤、间谍、反间谍、武器、进攻、防御体系、军事决策、判断、时间、地理、气象、潮汐、水文......一个作家,能把那么多专业的军事问题搞清楚已经是奇迹,而把他们叙述得那么恰到好处更是奇迹的奇迹。
我一直认为好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不仅仅是消遣的工具,它还应当是心灵醇醪,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沉醉和鼓舞。这本《最长的一天》并不是仅仅值得军事爱好者认真一读,我还愿有更多的处在生活和工作重要转折期的朋友读它,相信会有许多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开阔的忍耐和执着的勇气,我更希望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们读它,其中的阳刚之美会给他们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故事,以及一个人和一本书相遇的故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120661.html
相关阅读:《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