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重点情节梳理
1
、郭嘉遗书定辽东
袁熙、袁尚会合冒顿等数万骑前来,张辽慌报知曹操。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冒顿兵无队伍,参杂不整。操与张辽曰:
“
虏兵不整,便可击之。
”
操以麾授辽。辽引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急攻,冒顿大败。辽拍马斩冒顿于马下,余众投降,自名王已下,胡、汉相杂二十万余口。袁熙、袁尚引数千骑投辽东去
.
操收军入柳城,使人探郭嘉病,回报郭嘉病九分
.
嘉之左右,将嘉临死所封之书呈上,曰:
“
嘉临亡,亲笔书此,丞相从之,辽东自定矣。
”
操笑曰:
“
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间,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矣。
”
诸人皆疑。次日又禀,操亦如前言回之,诸将不信。
2
、刘备跃马过檀溪
刘备听说蔡瑁设计害他,急解的卢马,开后园门牵出,飞身上马,加鞭而出。不久遇见檀溪拦住去路,溪阔数丈,波浪甚紧。刘备大吧今番死矣!回头一看,追兵已近。不得不急从马下溪,加鞭大呼
“
的卢!的卢!今日妨吾
”
!
3
、三顾茅庐
隆中对
(三顾茅庐)
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军事。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
“
隆中对
”
并同意出山。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4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5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6
、单骑求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来报仇。刘备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
"
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
……
我死而无恨!
"
说完跳井身亡。这时曹兵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
50
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7
、断喝长板桥
赵云救了阿斗,过长板桥时后面曹军追杀过来,而赵云此时已力竭,张飞此时负责断后,阻挡曹军,一骑立于长板桥头,大声一吼,百万曹军俱胆裂,百万曹军被张飞一人挡住。
8
、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9
、诸葛亮智激周瑜
为抵御曹操的进攻,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去联络东吴,共同抗击曹军。吴主孙权举棋不定,把周瑜唤回,共同商讨对策
.
诸葛亮到东吴后,首先见到的是东吴主将周瑜,周瑜问诸葛亮有何退兵良策。诸葛亮说曹操想要获得大乔和小乔,周瑜本不信,诸葛亮背了曹植作的《铜雀台赋》,周瑜勃然大怒。经过诸葛亮的努力,孙、刘组成了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曹操。
10
、群英会蒋干中计
曹操的谋略人士蒋干愿效忠曹氏,自愿鼓动入簧之舌去劝服孙权的大都督周瑜。
周瑜正在为曹氏手下有深得水军之战谋略的两位将军犯愁,而自以为是的蒋干竟然送上门来,周郎他的意图,于是安排妥当,等蒋干来的时候,便规定只准述朋友之情,而不得谈论军事,结果使得蒋干没有发挥的余地,酒饱饭余后,两人入睡,到深夜蒋先生清醒过来,偷看周郎的公文,发现蔡帽、张允之辈竟然私通周瑜,于是便打算将这一天大的秘密回去向丞相交待。果真周郎借蒋干之手达到了战场上不能达到的目的。后来又借该人向曹丞相进献诈降计、连还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71750.html
相关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滨孙收服星期五”比较阅读及答案
初二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教版八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
《水浒传》经典情节概括
名著《格列佛游记》主要情节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