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①各人阅读,目的性不一样,有人是为了打发时光,有人是为了消遣,有人是为了获取知识,阅读方式也自不同。若是为了消闲,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种调节,自然可以随心所欲,游戏其中;但若是为了求知,方式就大不一样。诚如周作人所说,知识总是带有点苦味的。为获知而读,既要下足了苦功夫,也还要讲究一点读书的方式。手不释卷固然可喜,但效果未必见佳,只有熟记精思,深切体会书中涵义,仔细求索,方为得法。
②宋人许?(yǐ)的《彦周诗话》说:“古人文章,不可轻易,反复熟读,加意思索,庶可其见之。东坡在海外,方盛称柳柳州诗。后尝有人得罪过海,见黎子云秀才,说海外绝无书。适渠家有柳文,东坡日夕玩味。嗟乎,虽东坡观书,亦须着意研穷,方见用心处耶!”意思是说,对待文章切莫轻忽怠慢,须熟读成诵的同时,玩心其间,仔细咂摸滋味,专一思索,如此才有可能正确了解文章的含意。苏轼当被谪海南,正值柳宗元的诗文广受文人追捧,苏轼在黎子云家里看到柳宗元的文集,逐段仔细玩味,顿觉意趣丛生,所以不论早晚坐卧,都在捧着柳集而读。纵然像苏轼这样的高才卓识之人,也须狠下工夫精审穷究,才能正确理解古人文章中的意旨。
③许?之意,就是肯定深读精思的重要性。
④读书之重,在于理解书中的义理,而非只了解概貌,所以不仅要“手勤”,还要“眼到”。苏轼的《送安?落第》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提倡书要不厌其烦地多读熟读,务求融会贯通。并且,苏轼还鼓励读书要有既定的目标,要向专门的方向发展。他在《又答王庠书》中云:“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认为人生有涯,精力有限,如果贪多务得,就容易嚼不烂,所以读书人要有一个大方向,应当精于选择。认真地把一两部书读好,比读书千百本、却无法消化运用强得多。
⑤【甲】南宋人陈善的《新语》,也诠释了同样的道理:“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这段话点出了一个读书人常犯的毛病——书非根据现实需要而读,总是不切实际地想要读尽天下之书。实际上,不加选择地泛读,读过就忘,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意旨,无法化为己用,既费了功夫,又没有多大的用处。【乙】所以陈善认为“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指出读书的关键在于质,而不是在于量。【丙】
(选自《文汇报》)
20.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一个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
21. 第④段中作者两次引用苏轼的话,各有什么目的?(4分)
答:
22. 下面的句子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应该将它还原到【甲】【乙】【丙】的哪一处?(2分)
【需要还原的句子】
选准一两种必要的书进行深读,贯通明晓其中的义理,就可以获益。
答:还原到
处。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20.书只有深读(或:熟记精思)才能有收益
评分:本题2分。
21.前一引用是为了论述书要不厌其烦地多读熟读,/务求融会贯通;
后者是为了论述读书要有既定的目标,/要向专门的方向发展。
评分:本题4分。每答2分。
22.【丙】
评分:本题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44242.html
相关阅读:阅读鲁先圣的《不能等待的事情》(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阅读答案
朋友四型 阅读答案
阅读议论文《要有点人情味》附答案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