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
不求甚解
邓拓
①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
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
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
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5
.请简要分析第③
段的论述思路。(3
分)
16
.阅读第④
段,概括“
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4
分)
17
.第⑤
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3
分)
18
.你是否赞同作者“
不求甚解”的读书观?
为什么?(2
分)
【答案】
15.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
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
;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16
. (1)
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
虚心的读书态度)
;(2)
读书的方法,
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
17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
18
. (1)
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
,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2)
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3)
以上两种读书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03806.html
相关阅读:阅读鲁先圣的《不能等待的事情》(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阅读答案
阅读议论文《要有点人情味》附答案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阅读答案
朋友四型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