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1977
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5
,尼克松也下台了3
,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
战败”
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
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尼克松30
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
耿耿于怀”
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
井底”
的他扔“
石头”
。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
宽容”
,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
不忘记、不原谅”
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
档案》《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
文化工业”
。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
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
三自然灾害”
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
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
;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
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
。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意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
选自《民主的细节》,有删改)
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
分)
17
.作者认为“
不忘记,不原谅”
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6
分)
18
.“
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
.首先,通过《弗罗斯特》话剧,引出“
不忘记、不原谅”
的话题。其次,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
不忘记、不原谅”
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怯懦、不作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守护集体记忆的原因及后果。最后,补充《弗罗斯特》此类作品的时代意图,强化观点。(
每点2
分)
17
.权力的封锁;文化产业的怯懦和不作为;社会公众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缺少回忆的冲动。(
每点2
分)
18
.①
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重要的警示、警诫意义。②
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样体现在对待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里。③
提醒人们对历史“
不忘记、不原谅”
,增强反思意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现在和未来的黑暗。(
每点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03752.html
相关阅读:阅读鲁先圣的《不能等待的事情》(附答案)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阅读答案
朋友四型 阅读答案
阅读议论文《要有点人情味》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