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总结之赤潮发生的特点】,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为以下3个方面:
2003年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为
时段长、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延长全年12个月均有赤潮发生,黄、渤海赤潮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发期在7~8月;东海从春末至秋末均有赤潮发生,高发期在5~9月;南海赤潮四季均有发生,但5~9月为高发期。长江口及浙江近岸和近海海域从4月中旬至7月初发生赤潮近40次,且持续时间长,最长一次赤潮过程持续35天。
大面积赤潮增加、区域集中全海域共发生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27次。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8次,大面积赤潮仍集中在长江口和浙江沿海,累计面积超过10 000平方公里。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约占全海域的72%和89%。
有毒有害藻类增加黄渤海海域赤潮生物多为可对鱼类产生危害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长江口和浙江沿海6月下旬之前赤潮生物种类多为甲藻类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后期主要为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福建与广东沿海发生的赤潮相对较为分散,面积也较小,但有害赤潮生物种类较多,如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
2006年
2006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增加,累计面积减少。有毒藻类引发赤潮的次数和面积与上年相当。东海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海域。赤潮主要影响到沿岸鱼类和贝类养殖。
总结:以上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为时段长、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有毒有害藻类增加黄渤海海域赤潮生物多等特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209258.html
相关阅读: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复习资料
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初一地理亚洲人文环境知识点总结
“苏拉”“达维”即将登陆中央气象台首发红色预警
最大的岛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