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尝试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教科书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基:知识为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导、能力培养为生活夯实发展的基础、情感渗透为生活奠定精神的基调。
关键词:教科书 生活化 生物学 人教版
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则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1]要贯彻这些理念,为我们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时刻注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科书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疑是每次课程改革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教科书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过渡桥梁,它将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精心选择并组织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科书成了学科内容的代表。[2]作为学科的代表,教科书中的生物学知识往往是高度提炼的、成人的经验。因此,编写教科书时,缩短与中学生的经验和认识之间的差距,使所选取的材料更切合学生当下的心理和生活经验,并能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所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编写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实验教科书[3]时,编者就联系生活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建立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指导
教科书所选取的内容,如果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则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教科书在选取内容时,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1.将现实生活作为学习生物学的背景
教科书内容的选取,需要以“课标”为依据,因而知识内容选取的自由度不太大,但是,教科书可以在资料的选取及呈现方式、阐述方式等方面精心选择、编排。将现实生活作为学习的背景,将生活世界中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比如医疗保健中的生物学知识、体育运动中的生物学知识、饮食中的生物学知识、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学知识等,从而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促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对相应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同时也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科书在必修模块,每节以“问题探讨”开始。“问题探讨”探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科书正文中还常出现醒目的“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等栏目,还设有“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即使在“练习”和“自我检测”的习题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联系生活、参与决策的题目。所有这一切,是要构建一种联系现实生活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4]比如在讲脂肪时联系到肥胖,讲水时联系到出汗和输液,讲细胞呼吸时联系到我们平时用的创可贴、土壤的板结、稻田的定期排水等……这些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也使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
教科书的叙述风格,尽可能从生活、生产及学生的经验出发,力避深奥、学术化。在介绍结论时,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很多内容都从现象解释、发现过程、相关科学家介绍、趣闻轶事等多方面展开,这样不仅提高了教科书的可读性,还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好奇心。例如,必修1在讲关于ATP的内容时,就非常注意将这一抽象的生物学名词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节标题引入生活中的名词“通货”,形象比喻了ATP在细胞能量供应方面的作用;在具体内容的阐述时,联系了“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场景,还联系了大脑思考、肌肉收缩等现象。必修3的“科学家访谈”讲孙儒泳小时候喜欢逮蟋蟀、捉螃蟹、钓鱼玩……教科书还配有大量的照片、插图,显得生动形象,而且很多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景或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在运用中深刻理解核心概念
“课标”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科学概念的真正掌握,应该体现在运用中。[5]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选修1模块是以实验专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几乎每个课题都要求制作产品,如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接触到的“产品”,必须要有生物学的知识做指导。而且这个模块的学习是为了实际生活的应用去获取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目的性更强,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必修中列举的很多实际生活问题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例如,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都需定量摄取,这是为什么呢?当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回答类似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这个例子里,米饭和馒头虽然它们都不(太)甜,但它们都是富含淀粉(多糖)的,淀粉水解后会变成葡萄糖,而这就涉及“糖类”这个重要概念。
分析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让学生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运用中深刻理解核心概念的很好的材料。例如,选修3教材提供了几个热点问题“有朝一日如果克隆人真的来了,我们该怎么办?”“你支持设计试管婴儿吗?”“你要一张基因‘身份证’吗?”通过讨论,可以把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具体,从而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核心概念。同时,也能够向学生甚至公众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教科书在选取内容时,注意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科学指导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都是教育理论界比较关注的话题。早在18世纪,法国的卢梭就提出,教育必须指向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不仅仅联系着儿童的生活,而且逐步走入儿童的生活本身”。[6]19世纪下半叶,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7]但也有人指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为人的遥远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而没有考虑为人的现实的、当下的生活需要服务。[8]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过分地关注未来,教育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学生活生生的现实,特别是对他们当下生活的关照。但是,如果牺牲孩子的当前生活,是无法真正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他认为,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同样重要,儿童现在的生活与将来的生活一样重要,教育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来生活的预备。[9]
中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容易受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干扰,而科学的知识可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对于他们本性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展、夯实,对于异化的发生给予预防、抑制或治疗。
教科书在讲稳态的重要性时,“与社会的联系”栏目这样写:“夏天人们在使用空调帮助我们摆脱酷热煎熬的时候,容易出现‘空调病’。”并让学生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这会对学生以后正确使用空调给予引导。在讲细胞癌变时所涉及的致癌因子,无疑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导;在讲艾滋病时,提醒“公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还有“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选修1虽然是实验模块,但同样也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提供了相应指导,比如“泡菜在什么情况下吃最安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如何保存食品?”“加酶洗衣粉如何使用?”……以上所举内容可以纠正学生当下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三)教科书注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使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但在我国大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并没有真正引起大家重视,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模糊,对未来缺乏责任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程提倡STS教育,涉及职业生涯教育,教科书理应注意渗透,以便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高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兴趣广泛、志向多变的年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很难预料在哪一个职业门类中需要继续学习。在必修教科书中还安排了一个栏目──“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介绍了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多个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选修模块所涉及专业也很多,比如医疗保健、农业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环境保护等,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这些专业领域和职业要求有大体了解。这对他们选择学业方向和职业方向,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许多人对农业的了解,停留在传统的耕作之上,而目前的生物教科书则展现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农业的崭新面貌,学生可能就会觉得献身农业的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
二、注意培养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夯实发展的基础
显然,教科书要关注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但又不能只关注生物学知识,还要注意提高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夯实发展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关注了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前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当信息多得成灾时,对信息的分拣将成为必然;其次是综合分析信息并分类,然后将信息加工和处理来用于创造。因此,具备有效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信息时代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必修3册教科书安排了“资料分析”和“资料搜集与分析”两个典型的栏目来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30个不同的主题,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了多方位的训练。选修教科书除了安排“资料分析”这个栏目之外,在选修3的每个专题之后,还安排了“进展追踪”栏目,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报告,这在训练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2.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书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给学生以更多的了解和练习的机会,比如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过程,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其中仅“技能训练”一个栏目,在必修3册教科书中就安排了14处,包括设计实验、解释数据、解读图表、解释现象、分析数据和图解、类比推理、构建模型、提出假说、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分析和处理数据用术语准确表达等。这些是培养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一般能力,包括对各类具体问题作出决定的决策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基础,而这些能力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社会能力,也会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3.创新能力
教科书通过基础内容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依赖于动手实践,“做”科学,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常用的途径。在教科书组织基础内容的过程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在旁栏中还安排了很多典型的栏目,比如“寻根问底”“求异思维”“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批判性思维”“想像空间”,直指思维能力。
另外,教科书的开放性也可以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激发创新的冲动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科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上的开放性、方法上的开放性、科学本质意义上的开放性和作业系统的开放性。[6]在人教版教科书中,处理如下: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活动寻求答案;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
三、重视情感渗透,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定精神的基调
教科书是张扬学生创新精神和智慧劳动的凭借、工具和材料,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物质基础。教科书应该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建构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虽然教科书不可能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全面负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规定学生未来生活的一切,但可以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奠定精神的基调,从而奠定整个人生的内在生活精神主旋律。
生物课程本身、科学史、生活中的事件等都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科书对情感目标的处理大多以隐性为主,避免“贴标签”的方式,以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功效。科学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洞察入微、坚持不懈等人格品质,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10]
作为一门科学课程,生物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比如必修3“促胰液素的发现”对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等科学精神来说是典型的例子。同时教科书也没有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各核心内容中与社会的联系到“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从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适当运用感性的文字,甚至是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字来烘托气氛:古往今来,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歌,诗词等文学语言的运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还能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带给学生头脑中科学与人文的融通。[10]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中,运用了我国古代诗词十来处,还有大量的诗歌、古文、古典名著乃至成语故事。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内容生活化方面做了以上很多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但以下几个方面,也需要特别注意。(1)教科书是凝固的、静态的,所以不一定能及时反应社会生活中的事例。例如,在选修3中给出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是很多年前的社会热点,这些问题与目前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热点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能够及时地更新教材,可能就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2)学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学习生活,在讲生活化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生活撇下不管。概念的学习是具有连贯性的,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注意到了初高中之间的衔接、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但学生同时学习的,不单单是生物一科,他们还同时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等很多学科。当碰到一些学科交叉的问题时,不同学科之间的描述或用词如果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头脑中出现混乱、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3)教科书是具有普适性的、学生共用的学习资源,很难兼顾到所有使用者的个体差异。例如,不同地区或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其生活经验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特别是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别更大。[10]目前教科书普遍存在有城市化倾向,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内容的选择以及情境设计与城市生活结合得很密切,而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教科书中城市素材多,而农村素材少。[11]这就提示我们,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把农村的孩子给遗忘了。(4)高中生物学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只是起到奠基的作用。教科书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且不能过专、过深,从这点上来看,目前选修3有些内容还过于学术化,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比如基因工程、胚胎工程中一些技术操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教科书编者任重道远,需要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使得教科书中的生活不是“成人的生活”“编者的生活”,而是“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考虑教科书普适性,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的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地区差异、个体差异,将学生同龄人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入教科书。另一方面,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可以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时,及时将静态的、凝固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熟悉的、鲜活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认真领会温总理曾说的:“百年大计,教师为本”。[12]
总之,教科书以现实生活为起点,逐步增加学生生活广度和经验深度,帮助他们摆脱因其生活的局限性而导致学习内容的狭隘和贫乏;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省察,启发他们对生活目的、意义的自我确认,真正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并享受他们现时的生活。通过适当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内化、激发学生生机勃勃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不断地充盈于他们生活的世界,从而让他们在这种不断积累的精神基础上去迎接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谭永平.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历史追溯与现实透视[J].教育科学论坛,2008(4):11-14
[3]朱正威 赵占良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全套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朱正威 赵占良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朱正威.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J].生物学通报,2011(3):19-20
[6]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19
[8]候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7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赵占良.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1):55-63
[11]王世光.“教材城市化倾向”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3B):40-43
[12]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2日,第2版
Giv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with real life,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lives
Bao Chuny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is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emphasi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real life. As directed by the senior high bi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one of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new biology courses is to "giv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with real life". Therefore,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textbook preparation, consideration was given to real life applications: establis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knowledge of biology and the students' lives, promoting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concepts for students, attempting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concerned with biology. The textbook should practically prepare for student to choose future occupations and should seek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future lives: the knowledge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in life, the ability to distill and use these basic principles for livelong development, and an emotional appreciation of the concepts to set the spiritual tone for the students' lives.
Keywords: Textbook Close to the real life Biology PEP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1月
作者简介:包春莹(1975-),女,河南南阳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副编审,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学生物课程和教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97050.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同步:显微镜的使用
2013年中考生物神经调节试题归类(带答案)
如何分辨真假中国恐龙蛋
初中生物课教学问题与改进策略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期末模拟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