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初中《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以下就是为同学们搜集的《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资料。希望同学们学习进步。
初中《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
【理解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
本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
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考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 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  )
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 “得道者”  )
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 “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
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  )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256257.html

相关阅读:《勉谕儿辈》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以柔克刚》附答案及翻译
《牧竖捕狼》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阅读答案及翻译
《酒以成礼》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