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青少年生命教育
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暗潮汹涌,反映在青少年身上的是各种犯罪行为的增多,生命意识的淡薄,自杀人数不断上升,暴力现象严重。公众对于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要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莱士第一次提出“生命教育”,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美国政府颁布了相关的生命教育的法令法规,保证其实施。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美国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促进学生成为均衡发展的人;营造关怀生命和校园环境文化;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和平等。
1.2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
以华人为主的社会中,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先驱。从1997年开始,台湾便在中小学中广泛引入和推动生命教育。2000年台湾成立了“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颁布了《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类选修课程纲要》,2006年列入了高中选修课程,规划了8门正式的选修课。推动台湾由行政主管部门介入,颁布统一的生命教育计划的背景是青少年反生命的行为和现象大量出现,自我伤害与自杀数量显著增加,年龄段呈现低龄趋势。对于这一趋势,生命教育不仅在于防堵、监测,更主要的是渗透正面积极的人生观,探索生命的意义,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共融的关系。
1.3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
香港中学中,除了有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程外,政府于2019年建设了一个以宣扬关爱与和谐,建立社会正面价值观及使命感,并传扬爱护大自然的讯息“诺亚方舟主题公园”。其中“方舟生命教育馆”是全港首间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创新互动教育场所,通过独有、互动、创新的活动及场馆设计,让参加者亲身体验及反思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帮助学生建立正面、乐观及积极的人生目标,着重活动简介、体验及事后讲解3个环节。体验活动中的“感棺”之旅,尤为特别,目前暂时未对外开放,只供体验学习活动使用。在死亡前面,人们存有猜忌、不安、恐惧,“感棺”之旅会带领思考死亡真正的意义,让人类进一步探索死亡,学懂活着。
1.4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现状
2004年以后,中国大陆一些省市地区开展了地区性的生命教育。2004年辽宁省下发《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年,上海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率先在全市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2005年,青岛中小学也开设了相应的生命教育课。
其他地区的学校依然缺乏系统和相关的教育。2019年的汶川地震给教育界极大的警示,从安全教育的缺乏到面对死亡灾难,学生的心理建设都极其缺失。生命教育随着灾后的重建和由此引起的反思应运而生,对青少年进行适时恰当的生命教育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2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维度设计
2.1认知层面(A)
以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认知层面教育目标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围绕《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设计的10个专题,展开生物教学活动。①科学探究;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③生物与环境;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⑤生物圈中的人;⑥动物的运动和行为;⑦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⑧生物的多样性;⑨生物技术;⑩健康地生活。在这10个专题中,第②、④~⑥分别从认识生命开始,理解生命的基本单位和结构基础;认识人类活动最密切的绿色植物;认识自己;认识人类的朋友即各种动物。4个专题学习结合生命教育目标,重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并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石。
2.2技能层面(B)
在《标准》中⑨和⑩专题的教学中,侧重联系实际。例如学习生物技术中的“微生物发酵”后,学生学会制作酒酿。其拓展活动辅以“酸奶制作”,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选择健康饮食。在⑩专题健康的生活中,学习急救常识,模拟遇到溺水、煤气中毒、触电等突发情况下,实践人工呼吸的几种方法,将健康知识、安全教育与生存教育相结合。如果说认知层面停留在“学”,技能层面是让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去“做”,完善基本的生存技能。
2.3情感层面(C)
③、⑦、⑧专题的授课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和人类生活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生命之美”,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珍爱之心。生命教育同时是一种道德教育、一种和谐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情景有意识的强化“生命教育”这个主题,并把握这条主线,在情感层面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例如:一句话的思考“你眼中今年的第一抹绿,出现在何时?”“地铁建设时梧桐等行道树被移走,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之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协调?”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建立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平等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3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3.1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内容渗透
围绕《标准》中的10个专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侧重的设计了6个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结合生物的课堂教学实践生命教育,完成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
(1)一花一世界。
初一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后,很快就进入“生物圈的绿色植物”这一专题的学习。学习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植物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知识。教学中教师将事先购买的各种花卉种子(南瓜、凤仙花、圣女果、万寿菊等易于培养的种子),分发至各个小组。小组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种子萌发的条件”知识和进一步搜集整理的资料,在3月初春时候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中小组观察、记录、拍照,在6月完成实践活动小结,并进行讨论,每位学生写下培养过程中记忆最深的感受。从小小一粒种子到小苗直至开花,学生们精心呵护着自己的作品。植物每天的点点变化都给学生带来惊喜。在学期结束时,许多种子已经成为成熟的植株。学生欣喜并惊叹着生命的力量。总之,教师把握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历程和欣赏生命的和谐之美,在完成生物教学的同时,达成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生命教育目标。
(2)安排科学的饮食。
七年级教材“人体消化道”中,联系实际生活,安排了“设计一日健康食谱”的内容,目的是指导学生健康饮食。教学中,笔者把教材中内容和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将“塑化剂加入食品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留给学生,分组专题研究,通过资料搜集过滤和讨论,进行小型的汇报交流。学生对这些实际的问题,抱有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要比家长和教师的说教更有效率。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保留沿用这些专题的讨论。安排科学的饮食体现了生命教育技能层面的教育目标。
(3)学会健康的生活。
“健康的生活”涉及领域广泛,贯穿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生物教学中。教师结合生命教育的主题,首先引导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了解传染病、遗传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几类疾病的治病原因及人类对策。通过对各种疾病特点的学习,渗透“关爱,平等”的理念。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社会中受到歧视,HIV病毒携带者所受歧视更加严重,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科学知识了解片面造成的。其次,使学生了解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入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反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关于健康生活方式,教师则可以通过实验观察“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观看影片《中国禁毒史》,阅读《醉酒驾车的量刑》等多种手段进行,完成生命教育中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教育目标。
(4)把握青春的律动。
在八年级上学期的青春期教学中,学生们好奇又羞涩的心思写在脸上。在教学之初,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用理性的观念学习科学知识,认识自己,也是珍爱自己的第一步,从而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度过这个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用所学知识形成科学的卫生习惯。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男生,女生从青春期后,在哪些方面有了明显的不同?你觉得应该如何得体,有风度地和异性同学沟通?……教师引导学生直面内心的好奇,注意在沟通交流中,不能背离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的几亿个精子中只有一个能真正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长达10个月的孕育,新生命才得诞生,直至可以健康地坐在课堂中学习。这期间犹如一部历险记,学生在惊叹的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在生活中也许遇到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困难重重,可是这一切困难比之生命的诞生,只能是生活中难以承受之重,绝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这一专题中,生命教育定位于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
(5)掌握生存的技能。
汶川地震中,那些惨烈的画面仿佛还在眼前。在日本的中小学中,灾害中的安全教育是必须的,我国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八年级下学期的生物课程中,安排了相关内容,教师结合实际,将地震、溺水、火灾、触电、煤气中毒等灾害或紧急时刻中的安全教育,从说教转变为实践操作练习,效果则更为突出。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必须的生存技能是生命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个专题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生命教育中技能层面的教育目标。而生物课堂有限的时间和模拟情景,学生更多是游戏心态,而不是当作技能的训练是生命教育该专题的遗憾。
(6)敬畏神圣的生命。
“生命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时至今日也未完全有统一的答案。首先,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生命起源学说古今中外的发展历程,从我国古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西方的上帝创造世间一切圣灵;现代生命起源学说中大多数科学家认可的“化学起源说”和非主流的“宇宙物质说”等,通过汇报交流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和历程,生物在进化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现存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生存斗争和长期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强调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这一专题希望达成的情感层面的教育目标。
3.2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方法实施
将有效资源整合生命教育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可以采取以下5种方式:(1)参观。在不同季节参观学校内部及周边的自然资源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命之美。(2)调查。学习健康生活时,安排学生就“家庭有无色盲、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和特点”进行调查。(3)探究。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是最先学习的模块,在学习了科学探究方法后,这一学习方法的应用体现在各个专题中,特别是专题二和专题六。(4)实验。实验是生物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例如“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淀粉的消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应用在专题一、专题二和专题三中都有很好的效果。(5)角色扮演。在专题五生存技能的实践与练习中得到应用。
4实践中的问题和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生命教育这条主线,力图贯穿渗透与初中的生物教学中,促成学生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和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但是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难以找到理论支撑,就这一话题的讨论和展开也缺少合适的切入点。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则很重视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并把它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生死教育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树立积极的生命观,这一部分的缺失不得不说是目前教学中令人遗憾之处。
泰戈尔曾说教育应把生命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成长是一种令人无比激动的过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生物教学的描述为“达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情感目标”。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和《标准》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相似的3个维度教育层次,旨在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学生首先要尊重,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再谈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让教师成为“心灵捕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捕捉生命之美,进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开掘生命能量,化解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119396.html
相关阅读:初中生物课教学问题与改进策略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生物期末模拟考试卷
如何分辨真假中国恐龙蛋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同步:显微镜的使用
2013年中考生物神经调节试题归类(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