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黑龙江泰来县距离齐齐哈尔市约150公里,属于科尔沁沙地的延伸部分。20年前,泰来县到处是荒山秃岭,土地沙化严重,风起沙飞扬,种啥啥不长。如今这里变成了神奇的绿洲: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傲然挺立的樟子松、迎风摇曳的黄沙柳、枝繁叶茂的杨树、婀娜多姿的沙棘和嬉戏其间的野鸡、野兔。县城边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湖泊泰湖。前不久,人们在这里惊喜地看到,天鹅、灰鹤、红脚隼、黑枕黄鹂等久违的野生鸟类在湖面上嬉戏玩耍。
沙害肆虐的小区,经过网带片结合,乔灌草结合,种养加结合,沙地上造网格林,网格内打井、修渠、通电、修路,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张志平老人手里拎着铁锹,站在山坡上,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树林对记者说:20年前,这里满目浑黄,风沙肆虐,埋没了公路、农田和村庄。
张志平是泰来县宁姜乡宁姜村的农民。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村上下,20年如一日,战天斗地,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情景犹历历在目:男女老少,风沙无阻,挥锹抡镐,手挖肩挑,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长城。如今,这里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色的彩带、绿色的网格,风沙远去了,农民的收入滋滋往上蹿。
逼上治沙路
全县80%群众生活在6条大沙带上;宁姜村一个屯被风沙逼得被迫整体搬迁
据《县志》记载,泰来沙地属科尔沁沙地的延伸部分,是全国第14号沙地,主要分布在嫩江下游两侧,共有6条大沙带,总长276公里,沙漠化地表形态达374万亩,占总幅员的6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达150万亩,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全县共有80%的群众生活在6条大沙带上,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据老人们讲,每到春季风起沙扬,大白天的三四十米外看不着人,人们出门必须得戴风镜。流沙阻塞道路、毁坏农田的现象经常发生。宁姜村就有一个屯,曾经被风沙逼得没路,被迫整体搬迁。前些年,人们用泰来大沙包,风刮地就?,春种三遍地,难得半成苗来形容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1980年时,该县粮食亩产不足百斤,农民人均年收入仅86元。泰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贫困县。
典型的生态型贫困,让人们都认识到,只有改善环境,才能挖掉穷根。1985年,泰来县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和固沙林网,进行防沙治沙。特别是2000年,全县出台了8年治沙造林规划以后,人工林每年都以5万亩的速度增长。
截至2004年末,全县共营造人工林6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2%提高到现在的11.4%。
新型庄主创造出世界上最成功的治沙模式
经过10多年的试点,受沙害严重影响的街基丰田小区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左右,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1030元
在二十多年治沙实践中,泰来人相继创建了高效庄园治沙、生态屏障治沙、林水结合治沙等多种成功的模式,加快了治沙进度,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高效庄园治沙最为典型,该县的江桥豆海小区和街基丰田小区均采用这种模式。街基丰田小区位于泰来县城南8公里,面积9.3万亩。小区中部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东部和西部属易旱地。治理前,这片地粮豆薯亩产仅73公斤。为了彻底根治沙害,1993年,泰来县决定在街基乡进行庄园式治沙的试点工作。
李国旺是第一批来治沙的庄园主之一。一开始,肆虐的风沙不断地动摇着他防沙治沙的决心。犹豫徘徊中他度过了第一年:所承包的30亩沙田颗粒无收。
第二年,李国旺面临着背水一战。要么,在肆虐的风沙面前撤退,要么留下来与风沙迎面而战。最终,倔强不服输的精神占了上风。泰来人按照网带片结合,乔灌草结合,种养加结合的思路,在沙地上造网格林,在网格内打井、修渠、通电、修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树一天天在长高,秧苗慢慢地吐出新绿,昔日人见人跑的大沙包变成了可爱的绿洲。李国旺说,做梦也没想到,这沙地里还能长出辣椒、茄子来。
到2004年末,小区内的庄园主增加到153户。在小区内打井153眼,修过路涵44座,永久性水渠23.3公里,购置大型农机具2台套,修农道145公里,建成气象报警网一处,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造林3.65万亩,草原改良1万亩。如今,小区内的农业总产值已由开发前的191万元提高到2189万元,增加了10倍;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左右,比全镇人均纯收入高1030元。1994年,江桥镇利用国家农业开发项目,投资约400万元,建设江桥豆海小区,进行沙地综合治理。树栽上了,井打完了,路修好了附近村屯的38户农民被吸引到这里,成为了庄主,决意与风沙较量一番。王勇,2001年进驻江桥豆海小区的农民。以前,王勇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年剩不了几千块钱。来到小区后,他一边栽植沙棘等经济灌木,一边种植花生、芝麻、绿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一年下来,纯挣2万多元。如今,3万多元的建房款已经还得差不多了,家里又新添了摩托车和小四轮,王勇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在小区负责技术工作的赵先生对记者说,过去,风沙肆虐,豆海无论种什么,一亩地收入也就40~50元;现在,风挡住了,沙地固定了,随便种点儿啥,一亩地都能收入三四百元以上!
目前,该小区的植被覆盖率已提高到43%,节水灌溉率达到100%,昔日的沙丘变成了水浇地,荒滩变成了高产稳产田。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增加到现在的3600元。
江桥镇党委书记胡德文说,现在环境改善了,收入提高了,农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人都想成为新型庄主。这种以防护林网为骨架,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近、中、远期效益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立体开发模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上两个最成功的庄园治沙模式之一。
不过,县委书记杨志伟认为,这种模式成本高、投入大,过于依赖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的难度很大。另外,由于是新区,孩子上学、求医看病、购买生活用品等,常常让农民感到不便,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工程,也因住户分散,很难实施。
林水结合式放大延伸庄园模式
这种方式投入少,对机电井要求不高,有利于农户在现有土地上搞生态建设
近年来,按照庄园治沙的思路,泰来人找到了更直接、更现实的防沙治沙办法,就是林水结合式。农民拿出30%%的土地,在四周营造防风固沙林,然后,在中间打一眼机电井,铺设输水管道,实行喷灌作业。
因为它投入少,对机电井要求不高,示范区面积可大可小,有利于农户在现有的土地上搞生态建设。2001年,县里在三个乡规划建设了3处面积1670亩的林水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区,涉及承包农户81户,造林595亩。在绿树环抱的田地里,农民大量种植沙棘等经济灌木,通过缩小株距、扩大行距,间种绿豆、花生、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当年就喜获丰收。近几年,该县已推广林水结合治沙模式3万多亩。
自从2001年实施防沙治沙整村推进以来,采取多采光,少用水、多粪肥,少化肥、多精种,少刮沙、多圈养,少放牧等十多十少原则,采用间作套种等方式提高种植业产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实行林粮、林草、林药间作,搞立体开发,不仅撮起了一座绿色银行,还鼓起了每个农民的腰包。200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创历史新高。
农民义务工取消了,今后村里植树造林怎么办?一位姓王的村干部对记者说:包出去呗!从前,村里一年也就能造几百亩,现在,个人包荒山,有的一年就种上千亩。2002年,平洋镇平洋村农民张福成包了1100多亩丘陵岗地封山育林。如今,小树长高了,直径约有10厘米粗。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不仅是村里治沙的法宝,更是他心中的依靠。他说,造林虽然花掉了我全部的积蓄,但这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值得!再说了,20年以后,树一成材,我也就有收益了,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来承包荒山。如今,泰来的防沙治沙已从单纯的政府驱动、花钱买过程的治沙机制,转向了政府推动与利益驱动相结合、花钱买结果的新型运作机制。
庄园治沙
庄园治沙模式是泰来县从1993年以来,为恢复生态环境,向沙地要效益的一次尝试。
具体的做法是:由政府出资,在县林业部门的指导下,以3行杨树、3行沙棘构成一个防风固沙林网,每个网格面积几十亩至百亩不等,内建标准化节能住宅1幢,打机电井1眼,配套了喷灌设备,并对网格内耕地进行改土。此外,政府还负责修路,架设输电线路,营造防护林带等。目前,泰来县的两个庄园治沙小区内有大小庄园200余个,治沙造林近5万亩。
进入小区的居民,只需要购买网格林内的住宅。以比较规范的江桥豆海小区为例,居民交付3万余元的购房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就可以在大约100亩的土地进行耕种。在庄园内,居民可以栽种沙棘等经济灌木,也可以间种绿豆、花生、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
据悉,泰来县这两个庄园治沙小区,从资金投入上,大多来自国家和省里的扶贫开发工程拨款。从1993年开始,泰来县先后已经投入七八百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庄园治沙模式不仅治理了沙害,还给小区居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的居民不到4年内就还清了房屋贷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1017003.html
相关阅读:最大的岛屿群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亚洲人文环境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苏拉”“达维”即将登陆中央气象台首发红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