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亚洲属全球最大的陆地自然综合体。东半球东北部、亚欧大陆东部的地理位置,地势最高、起伏极端、结构特殊的地形,大陆性强烈、季风性典型、类型极复杂的气候,长河众多、内流区广大、辐射状的水系,以及植被土壤带与动物界分布空间组合错综复杂,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地理环境结构以纬度地带性为基础,兼有非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综合烙印;矿藏、水力、森林、动物等自然资源的丰富性。总的来说,亚洲是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区别于其他各大洲。
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根据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的区域分异规律,亚洲区域分异的特点可概括为:
①由于大陆面积广大,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使亚洲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向南、循序更替的纬度自然带。亚洲自然带比较齐全,其他各大洲难与伦比。
②由于陆块庞大、构造地形复杂、山地高原汇聚、围绕的水体不对称,以及内陆距海遥远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很大,形成东亚—中亚—西南亚之间以非纬度地带性为主的自然带结构,表现为由内陆荒漠、半荒漠向外经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围的森林带,呈非纬度的环状分布。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则具有垂直自然带结构。亚洲的温带草原和荒漠是世界上同类型中分布最广的。
地理分区根据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的综合影响,亚洲自然综合体的第一级区划,可分成6大自然地理单元:
北亚大区高纬的位置、广大的面积以及周围水体的不对称,使北亚具有强烈大陆性的寒湿气候和广阔的永冻现象。有耐寒的植被和特征显明的动物界,纬度自然带结构特别典型,北极冰原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均为全球性自然带。
东亚大区位于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是一个沿经线方向延伸的自然区。地壳变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多山,具有季风型气候和水系,自然景观主要为亚热带到寒温带的森林。处于海陆交接地带,尤多半岛和岛屿,对东亚自然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同时,本区南北跨有30多个纬度,区内的纬度差异也很显著。根据区域内部差异,东亚大区可划分为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中国东部季风区等副区。
东南亚大区其地理位置对大区特点的形成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大陆纬度最低的地区,属赤道带和热带;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两大陆之间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会地带,使其具有湿热的特点,从而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和繁多的动物种属。本大区包括两大构造单元(印度马来地块和新褶皱山地)、两大气候类型(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和两大植被类型(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由于海陆分布、地形和风向等地区差异的影响,东南亚大区还可划分为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岛屿等副区。
南亚大区素有“次大陆”之称的独特自然地理单元,具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景观与海陆分布、地形、风向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寡有密切联系。西高止山西侧、东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阿萨姆邦地区,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为热带雨林景观。德干高原大部为1000~2000毫米,形成干季落叶林。德干高原内部和印度半岛西北部为500~1000毫米,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塔尔沙漠及其周围,降水稀少,为热带荒漠和半荒漠。斯里兰卡岛西南部面向西南季风,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属于热带雨林景观。
西南亚大区紧邻欧非,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副热带高压带笼罩本区大部,周围多为干旱地区,干旱性和大陆性是本区自然界的总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风向和降水的差异,还可划分为6个副区: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及高加索山地区。
中亚大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又多为山脉围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很难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因而具有大陆性很强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水系主要为内陆流域,多著名的内陆湖泊。自然景观主要为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高山带具有高山气候和垂直景观带结构。从亚洲整体来看,中亚既具有介于北亚与南亚之间的纬度带的意义,又具有介于东亚与西欧之间的海陆相关位置的意义。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对本区自然景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根据中亚的地区差异,还可划分出帕米尔高原区、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蒙古高原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等副区。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yi/65960.html
相关阅读:认识地球
水资源 教案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西半球地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