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中学2015届初三化学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新人教有解析)
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2小题,每题各有正确一个答案,13--15小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
1.(2分)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 煤气燃烧 水变蒸气 B. 瓷碗破碎 剩饭变馊
C. 菜刀生锈 水果腐烂 D. 灯泡发光 冰块熔化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煤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变水蒸气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剩饭变馊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果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灯泡发光的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冰块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05•常德)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倾倒液体 D.
加热液体
考点: 用于加热的仪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压轴实验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B、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槽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
C、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D、给液体加热时,注意酒精灯火焰的位置.
解答: 解: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操作错误,故错;
B、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故对;
C、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
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所以图中操作正确,故对;
D、给液体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故对.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固体和液体的取用、了解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和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需学生明确掌握.
3.(2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把导气管撤离水面,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⑧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②⑦③⑧①④⑥⑤ B. ⑦②③⑧①④⑤⑥ C. ⑤⑦⑧③②①④⑥ D. ⑦③①⑧②④⑥⑤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试管,因为氧气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倒吸先取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解答: 解:记住氧气的操作步骤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离)息”;依次对号入座,找出关键字.
其顺序为:⑦②③⑧①④⑤⑥.
故答案选:B.
点评: 注意制取氧气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步骤不能颠倒.
4.(2分)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
A. 除⑥⑦外 B. 全部 C. ①②③⑤ D. 除④外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向上倾斜、试管底部接触到灯芯、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没有进行预热等.
解答: 解: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外壁有水,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③试管口没略向下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使用催化剂,故不会造成试管炸裂.
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⑥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酒精灯,再移开酒精灯,水槽内的水可能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故除④外均是造成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安全意识.
5.(2分)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
A.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考点: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不易溶或难溶性气体最好的收集方法为排水集气法,使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则说明气体不易溶或者是难溶;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
6.(2分)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B.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不变
C. 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D. 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关于催化剂的定义,这道题进行了全面扫描,概括的较为全面.对于概念的准确把握有很大的意义.
解答: 解:催化剂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通过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改变的是反应的速率,而不是反应本身,也就是不改变反应的发生与否,改变的是本来就能够发生的反应.(2)由于催化剂本身只是改变反应速率,所以不会改变反应的生成物的量的.(3)所谓速率的改变,催化剂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反应的速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塑料制品中的防老化剂等.故“改变”应理解为“加快”或“减慢”.
A、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由于催化剂就是改变反应速率,所以不会改变生成物的量;故A正确;
B、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催化剂对速率的改变有加快也可以减慢,需要根据需要来选择;故B不正确;
C、有许多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就能进行,二氧化锰也不是只做催化剂用的,又是可做反应物;故C不正确;
D、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催化剂改变的是能够发生的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能否反应的事实;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对于概念的而理解,尤其是关键点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到位,把握实质.
7.(2分)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还需要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8.(2分)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铁生锈 B. 酿酒 C. 蜡烛燃烧 D. 食物腐烂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些氧化反应比较剧烈,例如燃烧,有些氧化反应比较缓慢,缓慢氧化是指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
解答: 解:
A、铁生锈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
B、酿酒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
C、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并且反应比较剧烈,不属于缓慢氧化;
D、食物腐烂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理解根据氧化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分为剧烈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反应.
9.(2分)下列有关物质的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分子、原子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 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粒子大小发生变化
考点: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考虑;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C、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考虑;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粒子大小不变.
解答: 解:A、有的物质的分子比有的物质的原子大,有的物质的原子比有的物质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故A错;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故B错;
C、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故C正确;
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粒子大小不变,变化的是粒子之间的间隔,故D错.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10.(2分)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其中最适合于潜水艇里氧气再生的方法( )
A. 使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氧化汞 汞+氧气
C. 水 氢气+氧气 D. 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考点: 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潜水艇里的环境及对供给氧气反应的要求,分析所涉及反应的特点,判断出最适合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原理即可.
解答: 解:A、使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光能,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故选项错误.
B、氧化汞 汞+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且生成的汞有毒,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故选项错误.
C、水 氢气+氧气,需要通电,消耗电能,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故选项错误.
D、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且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供给氧气的同时吸收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一般从原理要科学、严谨、合理,装置和操作要安全、简便,药品要易得、经济、环保节能,还要注意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11.(2分)为鉴别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应选用的方法是( )
A. 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区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鉴别题目,做题时注意从题目中找出反应的典型现象,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推断.
解答: 解: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都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顺利鉴别,故A错误;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带火星的木条只能鉴别出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也有可能熄灭,故空气和二氧化碳不易鉴别,方法不是很好,不能顺利鉴别,故B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无法鉴别,不能顺利鉴别,故C错误;
D、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无明显变化为空气,伸入瓶中会燃得更旺为氧气,伸入瓶中会熄灭为二氧化碳.能顺利鉴别,故D适合.
故选:D.
点评: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12.(2分)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 固态、液态、气态 B. 气态、固态、液态 C. 固态、气态、液态 D. 液态、气态、固态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在固态时间隔较小.可以根据微观粒子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物体在气态时间隔最大,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体积也最大,乙符合;
在液态时间隔较大,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运动,体积也较大,丙符合.
在固态时间隔较小,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体积也较小,甲符合.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2分)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向上排空气法 B. 排水法
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考点: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专题: 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判断,其依据是气体的性质,主要是溶解性、密度、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四项.
解答: 解: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任何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依据,要明确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或收集方法要根据气体的性质.
14.(2分)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变小了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给篮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通电分解可得到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2分)某市政府于去年年底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目标.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加强化学污染的防治.以下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的是( )
A. 臭氧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列入空气污染物管理检测是NO2、CO、SO2、O3.其余不视为污染物.
解答: 解: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但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都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C.
故选C.
点评: 即使不在检测范围之内的能够改变大气成分的气体,也要力争减少排放.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大气检测范围会越来越详尽,能够更真实反映空气的质量状况.
二、填空题(本题共小题,每空1分,共分)
16.(9分)实验室现有5mL、10mL、20mL、50mL、100mL的盐酸,现要量取15mL的盐酸,应取 20 mL的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 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某同学量取液体时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读数为15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 < 15mL(填“<”、“>”或“=”).
考点: 测量容器-量筒;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专题: 结论探究.
分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选用比量取液体体积数略大且能一次量出的量筒,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所以应该用20mL的量筒.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这样读出的体积数最接近真实值.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时,读出的数在平视读数的上方,读出读数为15mL,实际则小于15mL.
解答: 解:因为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选用比量取液体体积数略大且能一次量出的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这样读出的体积数最接近真实值.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时,读出的数比实际值偏大.
故答案为:20mL,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点评: 此题一二空较容易填出,第三空由于理解时有难度,所以很容易做错.
17.(2分)现有①液氧 ②液态空气 ③冰水共存物 ④二氧化锰 ⑤石灰水 ⑥氯酸钾 ⑦过氧化氢溶液 ⑧水银,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 ②⑤⑦ ,属于纯净物的有(填序号) ①③④⑥⑧ .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①液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②液态空气中含有液态氮、液态氧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③冰水共存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④二氧化锰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⑤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⑥氯酸钾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⑦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和水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⑧水银中只含有汞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答案为:②⑤⑦;①③④⑥⑧.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18.(3分)2001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与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与氧气反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 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 (写出至少1种物理性质)
(2)苯的化学性质有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写出至少1种化学性质)
(3)苯在空气里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C6H6+15O2 12CO2+6H2O .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苯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水溶性、熔沸点等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1)由题意可知,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以上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苯的物理性质;
(2)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6H6+15O2 12CO2+6H2O.
故答为:(1)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2)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2C6H6+15O2 12CO2+6H2O.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方法,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9.(3分)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请填空:
(1)A图中水的作用是 吸收生成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
(2)B图中水的作用是 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
(3)B图中的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增大与O2反应的接触面积 .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集气瓶底部的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集气瓶底部的水能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解答: 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空气污染物,所以集气瓶里加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SO2,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吸收生成的SO2,防止污染空气.
(2)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灼热的四氧化三铁,所以集气瓶里加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3)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答案为:增大与O2反应的接触面积.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气的有关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0.(4分)(1)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A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电子变成 阴 离子,
(2)B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该离子带 3 个单位正电荷,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总共有 13 个电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依据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以及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于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所以化学变化中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带负电荷,成为阴离子;故填:得到;阴;
(2)图2中核内质子数是13核外电子数是10,所以该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总共有13个电子.
故答案为:3;13.
点评: 此题是对微粒结构示意图的考查,掌握原子的结构以及微观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21.(5分)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表示原子的粒子有 BD (填序号,下同);
(2)表示阳离子的是 C ;其离子符号为 Na+
(3)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CE ;
(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B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3)根据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电子数为2为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4)根据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进行解答.
解答: 解:(1)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BD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为原子;故填:BD;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C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为阳离子,是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
故填:C;Na+;
(3)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电子数为2为稳定结构,所以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ACE;故填:ACE;
(4)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进,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B.故填: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2.(6分)根据下列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
A 量筒 E 胶头滴管
(2)用如图仪器的编号填写:
①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物质时,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D ;
②将硫粉放入集气瓶中燃烧,所用的仪器是 B ;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E ;
④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 AE .
考点: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仪器的用途辨识仪器:对每种仪器的基本用途要一目了然.
解答: 解:(1)仪器的名称:A量筒;E胶头滴管;故填:A量筒;E胶头滴管;
(2)①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物质时,用来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故填:D;
②将硫粉放入集气瓶中燃烧,所用的仪器是燃烧匙;故填:B;
③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胶头滴管;故填:E;
④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AE.
点评: 本题考查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留心观察就可做好此题.
23.(1分)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微观模拟图.图中“○”“●”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掘图示判断,该反应属于 化合 反应.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 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微观方面分析,化合物就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解答: 解:由图中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只有确定了物质的种类才能正确的判断物质的反应类型.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共小题,每空1分,共分)
24.(9分)通过实验现象和题给信息,按要求填空.为测定空气的成分按如图进行实验:
(1)将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点燃后放集气瓶中,能观察到的现 象是 红磷燃烧,发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4P+5O2 2P2O5 该反应属于 化合 反应.(填反应类型)
(2)反应后冷却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进入达到集气瓶体积的 .
(3)待红磷熄灭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瓶子容积的,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填2种):
① 装置漏气 ② 红磷的量不足等 .
(4)此实验说明集气瓶中有 氧气 ,剩余气体主要是 氮 气.
(5)已知:镁+氧气 氧化镁(固体),镁+氮气 氮化镁(固体) 根据上述反应,能否用镁代替磷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 不能 (填“能”或“不能”)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的特点分析回答;
(2)根据实验的结论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4)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回答
(5)根据镁的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 解:(1)将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点燃后放集气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发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红利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4P+5O2 2P2O5.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2)反应后冷却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会进入达到集气瓶体积的;
(3)待红磷熄灭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少于瓶子容积的,可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等.
(4)通过该实验,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且体积为,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5)镁+氧气→氧化镁,氮气+镁→氮化镁(固体).根据用于空气成分测定药品的要求(本身不是气体,且能够和空气中某一成分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由于镁不仅能够和氧气反应,而且能够和氮气反应,所以无法准确测得空分的组成及含量.因此镁不可以用于代替红磷.
故答案为:(1)红磷燃烧,发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4P+5O2 2P2O5,化合;(2);(3)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4)氧气,氮;(4)不能.
点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选择消耗氧气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只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并且生成物是固体.
25.(12分)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所用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填图中代号,下同) A ,排水法的收集装置为 E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要 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然后再 熄灭酒精灯 .
(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水+氧气 所用制氧气的发生装置为 B ,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为 C .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据常用仪器回答;
(2)据反应原理书写表达式,据反应特点分析反应类型,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并结合图示及实验注意事项回答;
(3)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书写表达式,该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并结合图示判断.
解答: 解:(1)标号仪器分别是试管和集气瓶;
(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反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排水法收集装置是E;试管口放棉花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收集完毕,要先移导管后熄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 水+氧气;该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装置是C;
故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A;E;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熄灭酒精灯;
(3)过氧化氢 水+氧气;B;C.
点评: 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注意事项、装置选取方法,并能据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是解答的关键.
26.(6分)甲同学在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误把氧化铁粉末当成二氧化锰放入双氧水中,发现也有大量气泡产生.他意识到这个错误后,联想到二氧化锰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那么氧化铁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猜想】氧化铁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甲同学依次设计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观察到有极少量气泡产生,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缓慢分解.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Wg 氧化铁粉末,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 氧化铁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 .
实验三:待反应结束后,将试管里的不溶物滤出,并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仍为Wg.说明 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不变 .
【实验结论】甲同学认为,氧化铁粉末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反思评价】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正确,仅做这三个实验还不充分,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该实验是 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 .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过氧化氢溶液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产生氧气速度慢,加入氧化铁后,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化铁加快了反应速度;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所以不仅考虑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不变,还需要考虑化学性质.
解答: 解:在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Wg 氧化铁粉末,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加入氧化铁后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了很多,说明氧化铁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将试管里的不溶物滤出,并洗涤、干燥、称量,固体质量仍为Wg,说明了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不变;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所以不仅考虑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不变,还需要考虑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故答案为:氧化铁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不变;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反应速度.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27.(5分)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氨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A (填装置编号);
(2)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为 E (填装置编号);
(3)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可用 浓硫酸 (填物质名称)吸收.最好选用下列 B 装置吸收,理由是 氨气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这样吸收效果好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分析: 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所以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实验室用加热氯化氨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所以用A装置制取.
解答: 解:(1)A (2)E (3)水;B;吸收效果好,防止倒吸
点评: 气体的发生装置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时,用装置A制取;气体的收集要看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并且极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下排气法收集.
28.(5分)将暗紫色(或紫红色)的固体A加热,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B;取淡黄色粉末是氧气点燃放入B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试回答:
①写出上述物质的名称:A 高锰酸钾 ,B 氧气 ,C 硫 ,D 二氧化硫 .
②写出上述有关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后面的括号写出其反应类型:
(1)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 分解反应 )
(2) 硫+氧气 二氧化硫 ( 化合反应 )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先根据物质的颜色特点和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推断出各物质的名称,然后再写出各物质间反应的表达式.
解答: 解:①淡黄色粉末C点燃放入B中,能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说明气体B能助燃,是氧气,所以暗紫色(或紫红色)的固体A为高锰酸钾.
因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淡黄色粉末一定是硫,故C为硫,气体D为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氧气、硫、二氧化碳.
②因为A为高锰酸钾、B是氧气、C是硫、气体D是二氧化硫,故答案为:
(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2)硫+氧气 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
点评: 该题将物质的推断与实验室制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使知识考查的角度更宽,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29.(10分)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快慢,及所发生的现象等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及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各举一例进行说明
(1)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度.
(2)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本题是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使用催化剂,催化剂能改变其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就可以设计有关的实验步骤;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硫、木炭等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解答: 解:(1)使用催化剂,催化剂能改变其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如使用MnO2作催化剂,可加快KClO3分解反应的速率;使用MnO2作催化剂,还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答案为:使用MnO2作催化剂,可加快KClO3分解反应的速率;
(2)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硫、木炭等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故答案为:硫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纯氧中燃烧能发出蓝紫色火焰.
点评: 本题既考查了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又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探究了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量的多少、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性比较强.
30.(10分)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说出小红猜想是氮气的理由: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2)要验证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 澄清石灰水 检验.
(3)作为食品填充气必须具有的性质是: 无毒;不与食物反应;廉价易获得等 .
考点: 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食品缓慢氧化变质,包装袋的气体必须是无毒的、比较稳定的,据此结合氮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解答.
(3)充气包装是现代常用的食品包装方式,是为了防止膨化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或变质,据此推断充气包装袋中所充气体需要满足的条件.
解答: 解:(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小红猜想是氮气是可能的.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可采用将袋内气体鼓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猜想正确.
(3)充气包装是现代常用的食品包装方式,是为了防止膨化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或变质;故充气包装除了能保鲜外,还能防止食品在运输、储存时发生挤压,所充入的气体首先应具备:无毒、不与食物反应,其次从经济角度尽量选廉价易获得的气体(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澄清石灰水;(3)无毒;不与食物反应;廉价易获得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将常见气体的性质与生活应用相联系,体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与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san/306765.html
相关阅读:溶液的形成课后练习题:人教版初三下册化学
2015年中考化学四模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年初中化学竞赛试题(驻马店市实验中学)
九年级上册化学2016年2016年寒假作业答案
2014-2015九年级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复习专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