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中考模拟测试语文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学习语文一定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不妨看看中考模拟测试语文卷,以下仅供参考!

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e) 琴弦(xuan) 锐不可当(dang) 鞠躬尽瘁(cui)

B.诘责(jie) 阔绰(chuo) 功亏一篑(kui) 锲而不舍(qi)

C.攒动(cuan) 颓唐(tui) 叱咤风云(zha) 相形见绌(chu)

D.慰藉(jie) 鸟瞰(kan) 蓦然回首(mu) 广袤无垠(y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物竞天择 养精蓄锐 中流坻柱

B.通霄达旦 合辙押韵 一拍既合 翻来覆去

C.心无旁鹜 顾名思义 苍海桑田 声色俱厉

D.断章取义 莫衷一是 大相径庭 不容置疑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常常别出心裁,穿着打扮不同凡响。

B.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的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C.在我们这里,一个人发生困难,就会有许多个素不相识的人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B.广深高速公路是广州和特区深圳的重要交通要道。

C.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观察问

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随着电脑的普及,网民越来越多,随之而生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加冠”中的“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黄发垂髫”中的“黄

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令堂”这样的称呼。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果之乡的市场上,到处都摆着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得香味

儿。

B.“沙鸥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想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喧嚣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

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在202019年《世界读书日》启动仪式上,我市图书馆馆长说:“让所有人都爱上读书,让所有人都有书读。”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

革之中呢?

7.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对名著内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勇敢、乐观、不惧困难。在孤岛上,他积极地与大自然做不屈的斗争,用火枪和《圣

经》征服了“星期五”,使其心甘情愿做了他的忠实奴仆。

B.《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个善于观察、非常敏感的孩子。在外祖父家里,他饱受欺凌;但在外祖母的细心呵护

和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C.《格列夫游记》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矛盾,批

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D.《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

在海底探险、寻找宝藏的故事。

8.针对各地兴起的过洋节热潮,下面几个同学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B.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中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C.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

步与发展。

D.中国传统节日已经很多了,过洋节简直是就是崇洋媚 外。

8.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谁都知道李白是中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改为否定句:谁也不能否认李白不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B.他们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改为特殊语序: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C.被浓云衬托着,大坝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

改为主动句:大坝衬托着浓云,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

D.这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

改为感叹句:让雨来得更突然、更猛烈些吧!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

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

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

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

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

似箭的问题。

B.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

现“相对论”的。

D.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

读性。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完成13-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yǐ)然不动;?(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寺》)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 户:门。

B.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中间。

C.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地样子。

D.其岸势犬牙参差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隶而从者 从先人还家

B.如鸣佩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心中有足乐者

D.乃记之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15.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都在景中寓情,借景抒情,抒写自己的切身感受

B.甲、乙两文写景手法均极为高妙,不着一“水”字而写尽水之清澈,不着一“月”字而摩尽月之空明,在

描绘中两者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结合上下文来看,小石潭的水声之所以“如鸣佩环”般美妙,是因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D.乙文中“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

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出松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清澈透明、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Ⅱ卷(非选择题 90分)

四、(共22分)

(一)阅读第Ⅰ卷中的文言文,完成2018-2019题。

16.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小石潭记》《记承天夜游寺》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豁达,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19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两句诗连用两个“笼”字,请鉴赏其妙处。

19.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背诵默读

20.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分)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婴孩手中乳。(《我用残损的手掌》)

(2)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5)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6)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8)《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

白《行路难》里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9)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

的: , 。

(10)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 , ”之势。(用岑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五、(共18分)

柳信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1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⑾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⑿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2.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加点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4分)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6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

六、(50分)

25.作文

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于幻想,心灵深处经常萌发出无数的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宽容、微笑和鼓励,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渴望有一位能互倾心曲的好朋友,渴望获得成功,小到渴望一本好书,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次放松的郊游,一个完整的双休日……那么,你渴望什么呢?

请你以“渴望 ”(补全题目)为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san/1331043.html

相关阅读: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2019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巴州区万安小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
寒假接力棒: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2013年3月九年级语文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