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B、范仲淹的《渔家傲》是依照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而辛弃疾的《破阵子》却打破了上下分片的体例,和《渔家傲》的结构不一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分别从声和形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
D、苏轼的《江城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诗人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 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赋予雪景以生命感,是化动为静。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D. 《雨说》这首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话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乐观的心情。
3.对下列诗句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春风吹来后塞外梨花在雪中盛开的景象。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D、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诗人的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就是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解放区。可是由于祖国的大片土地已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因此,诗句在感情表达上,依然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出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情感。
5.下面对古诗句的品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6.宋词和元曲中分别有词牌和曲牌,下列各项中属曲牌的是( )(2分)
A、浪淘沙 B、水调歌头 C、天净沙 D、西江月
7.下列诗句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分)
①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⑤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②③ B、③④ C 、①⑤ D、②④
8.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幕。
9.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10.对《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 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 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5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11.上片中可怜一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2.下片着重采用了即景明志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5分)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词的上阕描写了的壮观场面;下阕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2分)
1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
阅读《渔家傲》,完成小题。(5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5.上阕以字统领,表现了边陲之地的_________________(2分)
16.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3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17.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叶茂花残 B. 红花绿叶相映衬
C. 红花绿叶很艳丽 D. 绿叶红花茂盛
1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 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 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 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阅读《沁园春雪》选段,完成第小题。(6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2分)
20.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1分)
21.请从修辞角度鉴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体会语言和情感的美妙。(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4分)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①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释】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22.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B. 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C. 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D.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23.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 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D. 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与这首词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陆游的《鹧鸪天》①,完成题。(6分)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释:①这首词是陆游四十二岁时,因言官弹劾被免通判,居镜湖三山时所写。
②玉瀣:一种美酒。③黄庭:道经的名称。④元,同原。
24.上阕中的哪一句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而无车马喧表意相似?(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赏析上阕中的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10-11题。(4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起舞弄清影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2分)
28.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苏幕遮
[宋]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29.这首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词境清新而爽朗。尤其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更见风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赞其语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吗?(3分)
30.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周邦彦则有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两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 q)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3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3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共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3.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和,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2分)
34.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试题分析: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2.B
【解析】A中应是化静为动C中应是一种阅兵的盛大场面D中应是表明春雨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3.B
【解析】这里是把握诗歌内容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A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所以,A表述不正确。
4.D
【解析】D中感情表达已变成暖色调的,激昂,表达出诗人必胜的革命信念。
5.C
【解析】略
6.C
【解析】
A浪淘沙起源于唐代;B水调歌头起源于隋代;D西江月起源于唐教坊,C天净沙:越调,是曲牌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①⑤两句都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表达的是一种豁达的情怀。③表达的是对离人的祝愿。④表达的是将士们的那种矛盾心情。经分析,故选C项。
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夏日傍晚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9.B
【解析】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而不是点明的时令是初冬。退一步其名为:秋思,也不可能首句写初冬。
10.A
【解析】
A项衡阳这一地方的大雁都往南方飞去了。
11.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失去它的惋惜。
12.青山能遮住视线却挡不住收复失地之心。用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不可阻挡。用鹧鸪表达忠于南宁,决不屈膝于金人的报国之志。(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理解上片内容,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由此可知,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表达了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失去它的惋惜。
12.根据即景明志的要求,分析出景物描写中包含的决心、抱负等即可。如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就借景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决心。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出词人的爱国之情。由此,即景明志的写法可见。
13.密州出猎(出城打猎、狩猎、出猎);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
14.这是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达了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情感。(2分)运用典故,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3.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1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
15. 异 孤寂荒凉
16. 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忧国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5.读词的上片可知,上片在写边塞之秋景,突出了其与内地的不同,因此异字是统领上片的字,根据所写景物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知,特点是寒冷、孤寂、荒凉的。
1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写出了深夜边疆的将士们因思乡忧国而无法成眠,表现了他们的忧国思乡之情。
17.A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17.绿肥红瘦绿是指叶子,绿肥是指叶子茂盛,红是指的花,红瘦是指花凋落。所以答案是A叶茂花残。
18.A. 浓睡不消残酒 是指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不是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所以A不正确。B. 知否?知否?不是卷帘人在追问。而是作者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所以B不正确。C. 这首词押韵的字是酒和旧。所以C也不正确。
19.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北方雄伟壮观的雪景概貌图;在结构上,总领起下文的描写,为下文具体分写雪景作好铺垫。
2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1.①比喻: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②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对仗工整。③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解析】
试题分析:
19.总写的语句一般应在开头,读全诗可知,应是开头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总写了北国的雪景,结构上总领了下文。
20.结构上文章中间的语段一般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读本诗可知,这两句亦不例外,承接了上文的写景,发出赞叹,引起了下文的议论。所以此句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2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有比喻,拟人的修辞,两句合起来,还是对偶的修辞。可任选角度赏析。但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注意分析出此句写出了群山与高原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这一内容。
22.B
23.C
【解析】
试题分析:
22.B. 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23.C. 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24.丝毫尘事不相关
25.运用动作或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景。表现了他生活的闲适、惬意。
26.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感慨也可)。
【解析】
24.试题分析: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没有过多的尘世噪杂,让人身心宁静,丝毫尘事不相关与此意境相同。
25.试题分析:从诗句的内容(写什么)、写作方法(怎么写)和表达效果(为什么写)几个角度来分析说明。
26.试题分析:根据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结合注释内容来理解诗人为国担忧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
27.弄,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好。(2分)
28.这句话意思是: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情怀。(说出字面意思1分,理解1分,共2分)
【解析】
27.试题分析: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表明苏轼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联想到舞姿的美好。
28.试题分析: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29.示例: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主要看对雨后晓荷的描绘)
30.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29.试题分析:。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30.试题分析:梦回吹角连营 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作者爱国之情的表现。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1.C
32.D
【解析】
31.试题分析: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的说法不当,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不是炊烟。
32.试题分析: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的说法不当,其诗幽意无限,流露出追慕隐逸之意。D项的激越用词不当。
33.征蓬(1分) 归雁(1分)
希望这篇中考语文复习试题,可以帮助更好的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san/1250857.html
相关阅读: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寒假接力棒: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2013年3月九年级语文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巴州区万安小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
2019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