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9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精选:议论文阅读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内容预览:

2018中考各地语文模拟试卷议论文专题

1. 河北省11--2019年度中考模拟试卷

(二)习惯成自然(12分)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再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7.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19.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分)

20.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

答案:

17.无论那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8.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19.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20.习惯愈多,能力愈强。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2. 河北省11--2019年度中考模拟试卷

拼搏了,就值得尊重

①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奖牌排行榜已见分晓。拿到奖牌特别是金牌的选手,兴高采烈,我们应该向他们祝贺。没拿到奖牌或者没拿到金牌的选手,深感遗憾,我们也很能理解。辛辛苦苦地准备了多年,却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有些失落是自然的。从公众舆论和媒体的报道来看,重视金牌的数量,重视比赛的结果,重视冠军的报道,给获胜者以盛赞和关注,也都不奇怪。奥运会毕竟是汇聚世界各路健儿的竞技大赛,奖牌和锦标之中,凝聚着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荣誉,也凝聚着运动员的心血和自我价值。

②但是,奖牌和锦标并不意味着体育比赛的全部,体育运动当中蕴涵着比奖牌和锦标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以本届奥运会为例,竞赛小项302个,参赛的运动员达万名以上,这意味着平均几十位选手才能得到一块金牌,这就注定绝大多数选手拿不到金牌,甚至得不到奖牌,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健儿依然来到北京,欣然参赛。他们的积极参与,成就了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显示了全人类的团结和睦,以及人类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参与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种境界,就有一种意义。

③是竞技就必然有胜负,胜负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拼搏的过程同样重要。过分重视结果,不仅会丢掉过程的乐趣,还可能导致难以发挥正常水平。A金牌固然有助于提高国家声誉和民族自豪感,体现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但不可夸大金牌的价值,体育比赛就是体育比赛,不宜赋予其过多过重的意义。B从比赛的角度看,选手对金牌的过分看重会增加自身的压力,舆论对金牌的过分期待会加大选手的压力,两者叠加极易导致选手发挥失常,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C在过程中展现拼搏精神,在拼搏中运用技战术,在技战术的较量中品尝竞争的乐趣,保持一份平常心,反而更容易发挥水平。中国男篮对阵美国“梦八”、对阵西班牙队,虽实力不及、经验不足,但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虽失犹得,虽败犹荣。

④体育比赛充满了不确定性,选手心态的微妙变化、竞技状态的不稳定、对手的情况、天气的变化,以及场地和器材等因素,都可能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使比赛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也要求我们以平常心客观看待比赛得失。

⑤在体育比赛中,选手自身的怨天尤人或过分自责,舆论的苛责诘难、嘲讽轻视,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无论运动员还是观众,既要经得起胜利,也要经得起失利,胜了不骄傲,败了不气馁。应当看到,即便失利,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吸取教训,积蓄力量,以利再战,是一种风度,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成熟。

⑥参与了,拼搏了,竭尽了全力,纵然失利也应获得掌声、获得鼓励,得到理解、得到尊重。

16.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7.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2分)

18.“如果不是压力过大,相信射击选手杜丽、谭宗亮的表现也许会更好。”这句话是

从原文第③段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还原到原文中应该放置在哪里?请简述理由。(3分)

放在 处, 理由:

19.文章第④段写到:“体育比赛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使比赛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也要求我们以平常心客观看待比赛得失。”今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意外莫过于刘翔因伤退赛,请结合文章谈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此事?(4分)

答案 略

3. 2018-2018学年度高州市学科联赛

用笑脸接受敲打

人生之路向来都不平坦,因此,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不幸,也是一门学问。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招聘职员,应考者很多。一名青年颇具才华,考后自我感觉也不错,但揭榜之时却意外地落选了。他竟认定此生已矣。于是寻了短见。后来,公司在复查中发现,用来统计分数的电子计算机出了毛病。这时有人问经理是否感到遗憾,经理回答:“如果真的录取了他,那我就请来了一个经不起敲打的废物。”

经理之言未免太刻薄了一点,甚至大悖人情。然而细细品味,也并非毫无道理。一个人能保证在一生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都是一帆风顺、所向无阻吗?刚刚踏上社会,连这么一点打击都经受不了,以后碰上再大的艰险又怎么办?

考试落榜,工作受困,疾病缠身,有权者的压制打击,无权者的嘲讽诽谤等等,几乎每个人都少不了碰到其中一二件。怎么办呢?将人的生命凝聚在一起,朝这些打击顶过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处在山穷水尽之中,你也不要丧失信心,而要继续追求,依然朝前面走。有个畸形儿,他的童年几乎是在母亲背上渡过的。生活对他的敲打够残酷了。但他在很多磨难的漫漫之路上苦苦求索——十三岁开始学篆刻,凭着唯一的左手,练出一手刀法挺秀、布局合理的左手篆刻技艺。

敲打,能使铁变成钢。经不起敲打,铁永远是铁,也许连铁也不是,因为铁也是经过锤炼的有用之材。“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这句格言是对每个平凡的人都起作用的真理。

你想挺着胸膛在这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吗?那就用笑脸来接受敲打!

2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2分)

(1)此生已矣 ( ) (2)大悖人情 ( )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22.本文运用了 论证方法。(3分)

答案20. 已:结束,完; 悖:违背 21. 用笑脸接受敲打 22.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至少写三种)

5. 2018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

多一些宽容 郭安风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朋友,你说呢?

9.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4分)

11.文章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为什么?“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5分)

11.说说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2.仿照画线的句子,以“恨”为话题,也写一组排比句。(4分)

13.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句子,对他们进行劝说。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50字左右)(6分)

答案: 9.论点是“多一些宽容”,(或“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11.第一、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感受,不求惟一的答案。(3分)第三问:四者之间应该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互爱”的要求是最高的。(2分)11.补充论述宽容与无原则的迁就、善恶兼容等的区别,使论述更严密,结构更完整。12.略。13.略。

6.2018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五)

[二](20分)单纯

单纯是灵魂中一种正直无私的品质。与真诚比起来,单纯显得更高尚、更纯洁。许多人真挚诚恳,但却不单纯。他们怕遭人误解,惟恐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他们时时关注自己,反躬自省,处处斟辞酌句、谨慎小心。待人接物他们总担心过头,又怕有所不足。这些人真心诚恳,却不单纯。他们难以同人坦然相处,别人对他们也小心拘谨。他们的弱点在于不坦率、不随意、不自然。而我们更宁愿同那些谈不上多么正直多么完美,但却没有虚情矫饰的人结交相处。这几乎已成为世人的一条准则,上帝似乎也以此为标准对人做出判断。上帝不希望我们如对镜整容一般,用太多的心思审视自身。

但是,只是注意他人而放弃自省也是一种盲目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只全神贯注于眼前事物以及个人的感官感受,这正是单纯的反面。下面是两类正好相反的事例:其一是无论效力同类还是上帝,都全身心地忘我投入;另一类是自以为含蓄聪颖,自我意识强烈,而一旦他得意自满的情绪受到外界干扰,就会魂不守舍,心烦意乱。因此,这是虚假的聪明,乍一看冠冕堂皇,实际上与单纯追求享乐的行为同样愚蠢。前者目光短浅,只陶醉于眼前的事物;后者却过分看重自身,陶醉于内心的占有。这两者都充满虚妄。相比起来,只注重内心的冥思独想比全神贯注于眼前事物更为有害,因为它貌似聪明实则愚蠢,而且,它常诱人误人歧途,自以为是,引一孔之见为至上光荣。它使我们受不自然情绪的支配,让我们陷入一种盲目的狂热,自认为体魄强健,实际已病入膏肓。

单纯需要适度,我们自处其中既不过度激动,也不过分沉静。我们的灵魂不会因为过于注重外界事物而无暇做必要的内心自省,也不会时时注重自我,使一心维护个人形象的戒备之心扩张膨胀。要是我们的灵魂能挣脱羁绊,直视伸展的道路,不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权衡研究脚下的步伐上,或者对已逝的岁月频频回头,那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单纯。

1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眼里单纯的人应是怎样一种人。(4分)

14.根据上下文,推断文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孔之见 (2)羁绊

15.有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就是要个性张扬,而作者却反对“自我意识强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16.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传不习乎?”,本文也指出“要做必要的内省”,在你成长道路上,你是怎样自省的?(6分)

答案:13.“正直无私”、“自然适度”答到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两点都答到,语言不简要,给3分。14.(1)一孔之见:指自以为是的个人见解。(2)羁绊:只过于注重外界事物或只注重自我,自我意识强烈。15.没有统一答案。但要讲清对“个性张扬”和“自我意识强烈”的理解。观点明确(1分),理由合理(2分),联系实际(2分);语言通顺连贯(1分)。16.没有统一答案。紧扣成长道路2分,讲清怎样自省3分,语言通顺连贯1分。

7.2018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六)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2.第一段加点的“后者”指什么?(2分)

13.分析第二段的语言,用一组四字短语概括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4分)

14.本文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请具体说明。(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欧洲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4分)

16.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的人物,成就她的事业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就文中所涉及的诸多因素,在今天看来,你觉得哪一方面最难得?为什么?(6分)

答案:12.第一流人物(居里夫人)的才智成就。13.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谨慎谦虚、坚持不懈的精神。14.总分式结构。第一段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和才智,提出中心论点。第二、三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和热忱;第四段高度评价居里夫人的品格和风格,指出起品格和风格的价值。15.因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堪称欧洲知识分子的榜样,它将给欧洲科学界带来良好的影响。16.略

8.2018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七)

[二](20分)失败是个未知数

①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②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④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⑤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⑥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13.“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分)

14.第一句“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改为“你一定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好吗?为什么?(4分)

15.文章的第③、④自然段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用______ 来比喻人生受挫折,论证的道理是___ __。作者还用“岔道口分岔出两条路”比喻____ __ 。阐明的道理是___ __ 。(4分)

16.文章讲述了威灵顿将军的故事,是采用了____ 的论证方法,证明的道理是什么?(4分)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6分)

答案:13.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成功的希望。14.不好。因原句较委婉,而改后的语意过于绝对。15栽跟头;人生是不断失败,又不断奋起的漫长过程; 失败后的两种情况。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16.举例论证,失败也是通向成功的道路。17.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看法略。

9.2018年北京市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思路。(4分)

1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6分)

15.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回答问题。(4分)

(1)文中“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最后说:“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你能在科学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个例子吗?说说看。(4分)

答案: 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首先引用一句格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道理和事实,论证文章论点;最后作结,激励读者。14.(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15.(1)不能互换。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2)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16.略。

11.2018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

《为自己的心灵不断加油》

(作者:苇笛)

(1)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经给两组志愿者进行过不同的催眠。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鸟爪子那么瘦……慢慢的,这些人真的相信了。这时,给他一个握力器,受试者的平均握力是二十九磅。然后,他又对第二组人进行了催眠:我现在往你口中滴的是营养液,是泰森服用的那种,所以。你会像泰森一样强壮,越来越强壮。此时,他又让这些人握握力器,结果,平均握力是一百四十二磅,而事实上,这两组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正常平均握力皆是一百零一磅。

(2)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即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3)既然心理暗示的力量如此强大,那么,在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若是不断地给予正面的暗示,结果又将如何呢?

(4)海洋动物馆里有一条重达8600千克的鲸鱼,训练师经常对它进行“跳高训练”,就是将绳子放在水面上,然后让鲸鱼从绳上跳过去。每次跳前,训练师都会亲热地对着鲸鱼喃喃低语,告诉鲸鱼它很棒,一定能跳过去,。果然,大多数时候,鲸鱼顺利地从绳上“飞”了过去;训练师随后便拿来鲸鱼爱吃的食物算做奖赏。

(5)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奖赏,使得鲸鱼越跳越高,最后竟能跳过六点六米。

(6)一条鲸鱼,在不断激励下竟能创造出奇迹,可想而知,一个人,若是内心不断地受到激励,必能创造出一番业绩来。

(7)阿里巴巴网站的缔造者马云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有一点成功,就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而左手温暖右手的过程,不正是自我激励的过程吗?正是有了这种激励,马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将阿里巴巴打造为出色的商业网站;而他自己也成了五十年来《福布斯》封面上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家。

(8)人活着,就应当走一条向上的路,尽管向上的路充满了阻力。走上这样一条路,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挫折遭遇磨难。当我们一身伤痕地摔倒在路上时,困境中能够拯救我们的,惟独我们自身。当我们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为自己的心灵加油时,我们的内心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崭新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我们推动着我们努力向上走,直至到达人生的顶峰。

14.请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作用。(2分)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2分)

16.试分析第六自然段的作用。(2分)

17.第七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是:

论证方法是: (2分)

1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2分)

19.本文思路清晰,但论证方法单一。你将怎样使它更丰富些?(2分)

答案:14.举出事例,引出议论的话题 15.心里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可分为正、负两方面。 16.过渡 是议论的对象由物及人 17.记叙(叙述) 举例论证 18.我们都应为自己的心灵不断的加油 19.增加反面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或语言上使用比喻论证

11.2018年湖北省黄冈市匡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 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 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

的痛。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选自《 杂文月刊》)

30.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2分)

答:

31.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答:

32.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3分)

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孟子》

答:

33.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3分)

答:

答案 略

12. 2018年济宁师专附中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二)“磨”到最后

“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

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画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18.说说题目“‘磨’到最后”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3分)

19.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

①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

②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

20.文章开头不提观点,却从韩羽的书法创作和成就写起,作用是什么?(3分)

21.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3分)

22.本文有许多语句可作为警句,请任意摘写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8.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艰难困苦、挫折磨难,要经磨、耐磨、迎“磨”而上,磨出灿烂的人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意对即可) 19.第①句意思是:我战胜了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挫折;第②句的意思: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挫折磨练着我,粉碎着我,使我步向新生、步向辉煌。 20.由具体的事例引入下面的观点,既为说理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1.示例:①19世纪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生于农家,年时跟人学画,曾经画出来的画卖不出去,厌倦艺术。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但美丽的乡村激起他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画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②海伦·凯勒的事迹。③邰丽华成功的背后故事。④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3.2018年浦江县九年级语文调研试卷

别伤害自己(12分)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11.作者的观点是。 。(2分)

1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 。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4分)

1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2分)

1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 (2分)

15.拓展探究:结合选文,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2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诸葛亮)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答案 11.别伤害自己。 12.内心的贪欲 示例:成克杰、陈希同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 13.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14.“那么一点点”强调“功利”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自伤”原因的微不足道。 15.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4. 2018年浙江省浦江县中考语文调研试卷

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11.作者的观点是。 。(2分)

1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 。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4分)

1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2分)

1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 (2分)

15.拓展探究:结合选文,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诸葛亮)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答案 12.别伤害自己。 13.内心的贪欲 示例:成克杰、陈希同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

14.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15.“那么一点点”强调“功利”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自伤”原因的微不足道。

16.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5. 2018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学会微笑

(1)和谐,是需要微笑的。

(2)这是因为:微笑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面部的武装已经解除,嘴上的哨兵已经撤岗。这种标志,犹如联合国大厦门前的那个雕塑:枪管已经扭曲,子弹已经不存,隐喻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思想。

(3)微笑是一种宣示。它宣示着:与人疏远的沉默已经结束,与人接近的叙说已经开启。这种宣示,犹如开岁发出的春令:来吧,我们是朋友;滋荣吧,嫩绿的百卉;斗芳吧,艳丽的百花。微笑是一面旗帜。它表达着:吾心谦和,与人为善;相逢一笑,重金胜玉。这种旗帜,犹如君子之交,虽形淡如水,却道直如弦,心心相印。微笑是可亲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快乐。《论语?宪问》曾言:“乐然后笑。”可见,笑由喜悦来,相从心头生。微笑是可敬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北宋时期有一个叫程颐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其《外书》卷二中曾言:“乐取于人以为善。”可见,为善使人乐,好善乐天下。微笑是可贺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再造。早在1900年,法国学者柏格森在其出版的《笑之研究》中就认为:笑是对不合和谐、不合生命、不合社会的惰性、刻板、造作等现象的一种智力反应和纠正,具有使人恢复灵活生命、适应社会的功利性。可见,一笑失百忧,生命如逢春。

(4)微笑在心。心动笑发。心之精微,有时虽口不能言、书不能文,却可喜形于色,挂在脸上。这种表现,如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云:“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

(5)微笑在诚。诚动笑出。诚就是真心实意。诚还是无所隐伏。诚可生情,情可生笑。虽说“含娇含态情非一”,但毕竟惟有“披心腹”、心见诚,才可“见情愫”、笑溢出。

(6)只要微笑,成功不远。美国有位企业家在谈到用人的成功经验时说:“宁雇一名满脸微笑的小学毕业的职员,也不雇一位面孔冷淡的哲学博士。”可见,微笑,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情况下,是多么的重要。

(7)学会微笑,以柔克刚。《伊索寓言》中有则显示强大的故事说得分明:大风靠狂怒以显示强大,让地上的老人把衣服脱掉,结果却适得其反。风越大,老人把衣服裹得越紧,而且恨不得再多穿上几件衣服;太阳则相反,靠微笑以显示其力量。结果感动得老人不断地增加热量,不断地擦去汗水,最后心甘情愿地把衣服脱下。这说明,在一定时候、一定条件下,微笑比狂怒更有力、更能取得成绩!

(8)民间有一俗语:“莫笑莫开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科技含量高的好产品还不够,还要有好态度、好服务。只有相逢开口笑,才能盼得人气旺、生意火,从而“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15.请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16.第(7)段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作者认为微笑是“可亲、可敬、可贺的”,请你分别解释“可亲”、“可敬”的原因。(3分)

可亲:

可敬:

18.品读第(2)段,仿照其中一种格式,再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证。(4分)

徽笑是

答案 15.我们要学会微笑。(写“和谐,是需要微笑的”或“学会微笑”的给1分)

1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每一点1分)。证明“学会微笑,以柔克刚”的道理.(或证明“微笑比狂怒更有力、更能取得成绩”的道理)(1分)

17.可亲:微笑是由内心的喜悦传递出来的,故面相和善,让人觉得亲切。可敬: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为善者乐善好施,令人尊敬。

18.示例一:微笑是一种智慧,它暗示着:我己超越了世俗的思怨,名利的束缚,心境变得豁达。这种智慧,好比山间竹子.虽长得居高临下,却己虚怀若谷。 示例二:微笑是一支火柴,它燃烧着:引爆人热情的导火线在缩短,心与心的冰雪在溶化。这种火柴,犹如冬日里的阳光,虽冷风阵阵,却也觉得温暖如春。

15. 纪中三鑫双语学校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统考

(二)伟 大 的 证 伪 (11分) 孙振华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

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

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后来,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

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所以真理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

从2002年11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半个平方公里。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象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

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自《深圳商报》,有改动)

12.通读全文,概括文中用来证伪的例子。(4分)

(1)

(2)

(3)

(4)

13.文中对“真理”有新的论述,请你摘录下来。 (4分)

(1)

(2)

14. 什么是证伪?你知道除文中以外其他证伪的例子吗?。(3分)

答案12.(4分。每处1分,顺序不论)(1)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2)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用嘴挖洞是准备孵蛋。 (3)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4)从太空看不到万里长城。 13.(4分。每处2分)(1)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答“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亦可)。(2)真理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14.(3分)(1)针对某种真理或传统的说法进行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如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并不尽然。有两种蟹,就是优汰劣胜。

16.盐城市初级中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19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11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两人。有记者采访退班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在,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若有关注社会现实的书刊,也多是用来解当下人之心灵困惑的--如何应对办公室政治?如何成为完美男人/女人?如何把孩子从小送入常青藤?等等。

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到不了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在你的书架上,是不是正有一本他所写的《人性的弱点》,供你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甚至失恋时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在座右铭中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我亲眼所见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

(选 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从全文看,第②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5.揣摩第④节中“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这句话中“饥荒”一词的含义。(3分)

16.说出第⑥节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4分)

17.结合文意,说说如何理解“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4分)

答案 略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san/1229145.html

相关阅读:2013年3月九年级语文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寒假接力棒: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巴州区万安小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
2019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