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人教版八年级语下册知识集锦
八年级下言复习题解
《与朱元思书》
一、 基础知识
(一)学常识本选自《艺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学家。
(二)言词语
1. 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 阅读探究
1. 表明富春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的语句是什么?奇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的?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 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言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四、 参考译,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 《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 基本知识
(一)学常识1. 节选自《宋学士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2. 序,一种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 言词语1. 古今异义【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通假字【支】通“肢”。【被】通“披”。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今义:指重复。
4.词类活用【腰】挂在腰间。
4.常规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怠】懈怠,放松。【逾(yú) 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ō)训斥,呵责。【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ì)】等待。【欣悦】高兴。【卒】终于。【获】收获。【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劲(jìng)】僵硬。【媵(yì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光彩照耀。【?(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刻苦学习。
4.全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① 欧阳修画荻习字。② 王冕僧寺夜读。③ 杨时程门立雪。④ 匡衡凿壁借光。⑤ 车胤囊萤夜读。8.你所知道的什么阐述了与本相似的道理?《为学》。本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优越,你怎样学习?(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五、参考译,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小石潭记》
一、 基础知识(一) 学常识本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水游记在中国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言词语1. 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 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3. 一词多义【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pè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k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yǐ)然】呆呆的样子。【?(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尔远逝,往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13.中提到“乐”字,这跟全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15.“若”“似”“如”都可以用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 闻水声,如鸣?环。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xkb1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溪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后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人普遍的心情。
20.本历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参考译,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 岳阳楼记》
一、基本知识
(一)学常识1.范仲淹,自希,谥号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学家。有《范正公集》。
2.本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二)言词语1.古今异义
【守】 古义:做州郡的长官。今义:看护,把守。【制】古义:规模。今义:多指制度。【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薄】古义:迫近。今义:多指不厚的,浅显的。【去】古义:离开。今义:由某地到某地。【惊】古义:起,动。今义:指受惊吓。【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景观。【集】古义: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义: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国】古义:国都、国家。今义:多指国家。【空】古义:消散。今义: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心】古义: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义:多指心脏。【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微】古义:无、没有。今义:小的。2.一词多义【或】(1)有时。(2)或许。
3.通假字【具】通“俱”,都。【属】通“嘱”,嘱托。4.词类活用【先】在……之前。【后】在……之后。5.成语【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6.常规词语[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越]到,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盛状]盛景,好景色。[浩浩汤汤(shāng)] 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涯]边。[晖]日光。[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备]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因战国屈原作《离骚》而得名。[览]看,欣赏。[得无]莫非,岂不是。[淫(yín)雨]连绵的雨。淫,过多,过甚。[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开]放晴。[排]推开。[曜]光辉。[形]形体。[樯(qiáng)]桅杆。[倾]倒。[楫]船桨。[催]折断。[冥]昏暗。[斯]这。[谗]说坏话。[至若]至于,又如。[万顷]极言其广。[锦鳞]美丽的鱼。[芷(zhǐ)]芷草。[汀(tīng)]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极,尽。[偕(xié)]一起。[宠]荣耀。[把]执,拿。[临]对着。[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二者]指上中的两种心情。[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庙堂]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进]指在朝廷做官。[退]指不在朝廷做官。[归]归依。
二、阅读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2.“衔远,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了远、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的句子是什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  “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由白天到黑夜。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用原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题]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23.本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 延伸拓展
2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003年中考题]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2003年中考题](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四、参考译,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 《醉翁亭记》
一、基本知识
(一)学常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忠,北宋著名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皆好,散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革新运动。有《欧阳忠公集》。 
(二)言词语1.一词多义【秀】(1)秀丽;(2)发荣滋长的意思。[谓](1)称作,叫作;(2)是。2.词类活用【名】起名字,命名。3.古今异义【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形容真相大白。【觥(gō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常规词语[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é)]就。[意]情趣。[寓]寄托。[霏(fēi)]雾气。[归]聚拢。[暝(míng)][晦]昏暗。[芳]香花。[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伛(yǔ)偻(lǚ)]驼背。[洌]清澈。[肴(yáo)]荤菜。[蔌(sù)]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二、阅读探究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落笔,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及泉及亭。3.第一段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4.“太守自谓也”在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6.表明“醉翁”雅号由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一句在全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奠定抒情基调。8. 表明全线索的句子是什么?“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 写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末设伏。11.本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分——总。先写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16.第二段把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的情形。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主旨。
27 “夕阳在,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30全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33.本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五、 参考译,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 《马说》
一、基础知识
(一)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本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言词语?(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奴隶,仆役)之手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 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故虽(即使)有名马 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 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是(这样)马也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 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 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
(三)字形字音?(zhǐ) 骈(pián) 枥(lì) 粟(sù)石(dàn) 一食(shí) 食(sì)马者 而食(sì)也 外见(xiàn)二、阅读探究1.本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10.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11.本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延伸拓展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四、参考译,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五柳先生传
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记》)。
本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A 字音:辄[zhe] 箪[dan] 俦[chou] 觞[shang ]
B 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往、到,造饮辄尽;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赞:传记结尾处评论性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⑤如:…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像,亲旧知其如此。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动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翻译: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满井游记
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A 字音:廿[nian] ?[hui] 鬣[lie] ?[lei] 蹇[jian]浃[jia] 曝[pu] 呷[xia]堕[hui]事
B 词语:
稍和:略为暖和。 于时:在这时。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堕事:耽误公事。
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一词多义:
①.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②.为:表被动,被,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
③.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未乏知也。
⑤.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鳞:像鱼鳞,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
词语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而歌者:?,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
②.潇然于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石草木之间者”。译:在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
翻译: 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的天鹅。
第六单元言复习资料
26、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好像)鸣?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以之为,用……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相当于“而”)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相当于“”)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然(呆呆的样子)不动,?尔(忽然)远逝,往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感到凄凉)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理解。
1、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流曲折悠长。
2、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本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人的痛苦心情。
5、找出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
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7、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8、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9、中提到“乐”字,这跟全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写填空:
(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尔远逝,往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27、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通“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通“嘱”)予作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在洞庭一湖。衔(连接)远,吞(吞噬)长江,浩浩汤汤,横(广远)无际涯(边);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繁密),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耀(光辉),岳潜(隐藏)形;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桨)摧(折);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诽谤)畏讥(讥讽),满目萧然,感极(极点)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小洲)兰,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皓(皎洁)月千里,浮光跃(闪烁)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荣耀)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对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居(在)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地方)之远则忧其君。是(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属予作以记之。
嘱咐我写一篇记述这事。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依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5、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9、日星隐耀,岳潜形;
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 岳也潜伏起形体;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
1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1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
1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
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1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 茂盛、青绿。
1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湖面上金光闪烁
17、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玉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看,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2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理解。
1、用语句填空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天气晴朗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衔远,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4、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8、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9、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0、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1、“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2、用原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8、醉翁亭记
环(围绕)滁皆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顺着)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水之间也。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环滁皆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峰,树林谷尤其优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
3、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峰之间流出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光水色之中啊。
8、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要落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理解
1、按内容填空
(1)现在用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线索的句子是: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落笔,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一句在全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奠定抒情基调。
4、本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9、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匣)也。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一样。
8、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三、理解
1、本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是从写水光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3、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品味其表达效果。
(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峦,写出了春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哪些写景字运用了白描?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6、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本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er/49808.html

相关阅读: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背影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