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
记得中学那会儿,老师总会给我们推荐一些经典名著让我们阅读。说实话,对于大多数推荐的名著我几乎都没怎么看。因为那会儿正值叛逆期的我觉得这些名著就像是操蛋的德育主任对我进行着类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说教。
不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我倒是从头到尾读完了。当初觉得书中的霍尔顿说的就是自己。觉得这个世上有太多的伪君子,厌烦那些假模假式的“劳驾了”……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YY小说,因为它刻画得的人物能与你引起共鸣,而且这个人物能满足你的意淫,让你阅读完有些恍惚,感觉自己也很牛X。
当时《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于我也是这样,在假期过后交名著读后感时我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选择了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尽管大家的读后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得假模假式的,不过阅读的感受是和我差不多的。
直到最近,我闲来无事又把《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了一遍。虽然霍尔顿还是那个满口脏话的霍尔顿。但是我的感触却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这本书所要描写的只是一个叛逆少年的话,那对于一本名著来说就太过于肤浅了。记得中学那会儿我只是觉得霍尔顿是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但是现在我倒是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到有些可怜的人。
守望是一种包含着期待的勇气,书中却用叛逆把这种勇气发挥到了极致。
书中的霍尔顿在现实中随处可见,但又是那么的凤毛麟角。正值青春期、抽烟喝酒、被学校处分、和所谓的轻浮女子交往……这些标签在中学里很容易找到相符合的人。
可是如此“糟糕”的霍尔顿却又是如此的善良。他恨自己自己真皮箱让别人自卑而把它藏起来、他会因为自己喝咖啡,吃煎蛋、火腿而别人只是啃白面包而难过、为在旅店给他搬行李的老头儿难过……
霍尔顿是一个现实中很容易受排挤的“明白人”人们觉得他纠结,矫情,虚伪。所以他只有披上世俗的外衣做着自己鄙视的事情,和自己厌恶的女人交往,在深夜里忍受内心的折磨。
在它充满谎言和粗口的外表下有一颗纯洁而又神经质的心。他在嘲笑别人时,自己的鼻子也会一酸。他的鄙视与厌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鄙视与厌恶。如果你能了解他谎言中的绝望和粗口中的愤怒,你就不会觉得他是叛逆。
他的“明白”注定了他不能享受普通人的那种欢乐;他的“善良”注定了他会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的“无奈”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书中最后,他因为他那个天真可爱的妹妹决定不再漂泊,也许他的精神也会不再漂泊,而是和他一起平静的守望他心中的那片麦田。
大家都要求我们要为别人着想,你为他着想,他为你着想,可是到最后我们并没有为别人着想,反而老是觉得自己亏了,私底下拼命补偿自己。
真的非常虚伪。
但是这样的私欲,我们是不敢堂而皇之的说出口的,因为这是人人心底里遵守的潜规则,谁说出来就是道德败坏。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
在公园的长椅上哭得眼泪和鼻涕一齐流到嘴里,脖子一抽一抽的。这个时候他就像是失去了刺的刺猬,可怜的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而已,可是当时谁都不在。
我害怕这种孤独,害怕的要命。所以我不敢逃。所以索性在忙碌的高三没人有闲心去管别人的事情,或者说甚至连自己也没有这个闲心去管除了成绩以外的事,就这样的我离开了我的高中。
在我考完英语之后走到了我们学校的后山上俯瞰整个学校,就像霍尔顿被潘西开除后他做的那样。
毛毛细雨当中,学校还是那样平静,所有的高三学子都把书从教室里搬出来,来来去去的,可我却真的没有感受的离别的滋味,根本没有感觉正在离开一个地方。这一点跟霍尔顿惊人的相似,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书中的霍尔顿生活看上去很美好,富裕的家庭,有一个啦啦队员一般的女朋友,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喜欢她的容貌和身材,跟她说话,她根本都听不懂。
他真正喜欢的是简,那个喜欢下跳棋把王棋全放在后排,说话嘴唇朝着五十个不同方向动的女孩。被开除后,他第一个想给她打电话,但是害怕被她妈妈接到电话,每一次都作罢。
他仅仅想要的只是一个愿意并能安静倾听的人,但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对别人的事却是视而不见。
看到别人提着质量不怎么样的手提箱或是看到某个可怜的老太太他都会感到沮丧,他甚至想起他们提着破破烂烂的手提箱和篮子到处募捐的样子都觉得沮丧和难过。
他想要的也是别人跟他一样的同情,不是虚伪的嘘寒问暖,而行动上却吝啬的要死。
他是真的想离开这个城市了,在见过了形形色色虚伪,伪善的人,在人前谦虚人模狗样但是私底下却是实实在在的混蛋的人以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甚至没人能听懂他或者说是连听都懒得听。他最爱的弟弟艾里去世了,还有他最爱的妹妹菲比,她是霍尔顿留在纽约的唯一一个原因。见过她以后他就要离开了,逃到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装聋作哑,这样他就不用说他觉得虚伪的话,也不用因为别人不听你说的话而感到恼怒。
可是他并不是想与世隔绝,他想与简,与菲比交流——那些懂他、愿意理解和倾听他的人。或许他仅仅是一个17岁的少年,只是想找个真正可以懂他的坐下来慢慢地喝着一杯咖啡或者可乐谈谈话呢。但是除了简和菲比以及逝去的艾里,没其他人了。这个时候他跟我们一样寂寞。
他想去找他的老师聊聊——那个被他认为可能是教过他的老师中最好的一个的安托里尼先生。“他很年轻,比我哥D。B大不了多少,你可以跟他开玩笑,却对他仍不失敬意。是他最后抱起从窗户跳了楼的男生卡斯尔,我说过的。安托里尼先生试了试他的脉搏,然后脱下外套盖着卡斯尔,一直把他抱到医务室。他他妈的根本不在乎他的外套上搞得全是血。”
而他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忠告,并让他记下来。上面写着“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然而,成熟是什么东西呢?
在我看来,成熟只是别人对我们的一种态度,是为别人的,而不是为自己的。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000]
第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在高三紧张的备考时期。
在拥挤的教室里,堆满教科书,资料书的书堆后面,小心翼翼的翻着书页,初中作文。生怕因为翻书频率太快或者是太大声而引起值日老师的注意,四处张望着,屏着呼吸在安静的教室中偷偷翻了一页书,这感觉太刺激了。
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在当时、在我们学校、在我们年级、在我们班、自习时间偷偷看课外书意味着什么。是老师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是随时都会打电话叫家长来的威胁、甚至是让你当众读出你在看的“闲书”章节的羞辱。总之,我们心里是痛恨的,但也胆颤,因为他们真的会这样做。
事实上我是一个极少不服从规定的学生,也就是所谓人们口中所谓的“好学生”。
老师让我们做什么,我就会照做,就算有些违反后果是老师故意编出来吓唬我们的,我也还是害怕它真的会发生。
就是这样一个我,竟然被这样一本书的第一章节吸引,从而抛弃了我所有的恐惧,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老师让我在全班面前读出多么令我难以启齿的话我都无所谓了。
只因为书里的主人公实在是太像那个只存在于我内心世界的自己了,但是我却没有霍尔顿那样的胆量把它们变成现实。
或许是当时在学业的重压下,神经变得敏感起来。
就像刚从别的组转过来满脸痤疮,单眼皮三角眼,每次看人都只是斜着眼睛从别人脸上扫过后又埋头做题的学霸同桌。
从来都是一副看不起别人的样子,走路永远都是鼻孔朝天,对于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嗤之以鼻——尽管他在人前的表现都谦虚的要死。
但是从他的眼神当中我还是可以看出来他的不屑。我尽量不去问他问题,即使我不会我也不会问他,因为我不喜欢低人一等的去问他问题,好像我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蠢才或者他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
直到有一天,我的英语模考考了全班第一。他惊讶得问了英语课代表三次,“是真的吗?”当然这种事是英语课代表下课时无意告诉我的。
这种自以为是的家伙,以为全世界只有他看得懂那些英文字母似的。还有那些对学霸盲目追崇的脑残粉,对于学霸的不小心失误竟然都归结于试卷出得不和规矩或是怀疑某个科目考上第一的家伙作弊或是老师评错分等等的小概率事件。
那时的我就像霍尔顿一样,实在是厌恶那些虚伪的人,甚至听他们说的话都恶心的想吐。我也对当时的情况感到沮丧和失望,多想像霍尔顿一样,反戴自己红色的鸭舌帽,手提箱里塞进他四门不及格的成绩单,和被开除的通知,不要命的逃出来了潘西,连一句再见也没有,但是我不敢逃。
试着想想,如果这样多好,逃离那个充满虚伪空气的地方,可是到底要去哪呢,霍尔顿也不知道。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7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