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活着》读后感[2000]
现如今似乎已经很少有人去掂量‘活着’这个词的份量了!人们大都逐之以金钱名利、悦之以声色犬马,死死盯着与生命本身关系不大、与欲海情壑紧密相连的东西,使很多人都不再去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了!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世上仍有无数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他们心中所谓的幸福、爱情、金钱、做官!有的人觉得自己改变不了命运,对前途不抱有任何希望;有的人,碰到困难,就选择了后退,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活着》一书中,主人公福贵也许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他也许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经历一下世间的酸甜苦辣,也许活着在他的心里真的就是如此简单。福贵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但由于自己没有思想和信仰,年轻的他无情地对待家珍,愚昧地赌完了家产,残酷地在一夜之间让自己殷实的家庭走向生活的底层。到后来,福贵还清了所有的赌债,他也因此变得一无所有,也不再赌了,也懂得了怜爱与珍惜家人,然而,生活是残酷无情的,现实没有因为福贵幡然悔悟历经沧桑就给予他平静和安宁的日子,他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最后他一贫如洗、无依无靠,只能与老牛为伴。也不由得让我对他由当初的憎恶转而变成了同情。在这里《活着》就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公子哥式的品行只会让人走向失败,余华写《活着》的初衷,也许也正基于这个原因吧。
其实福贵不过是当时广大中国农民中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的身上,除了曾经的疯狂和为所欲为,还是遗存了不少的优良品德:比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在苦难的背景下,福贵经历了人生中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时,他的心其实在滴血!但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直面自己的人生,风烛残年之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觉得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他曾经伤心哭泣、痛苦挣扎,但他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脸上,你看不到他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他对世道有多少的厌倦,看不到一丝的沮丧,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取向。
然而我们有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意志消沉、痛苦流涕,感叹工作的辛劳与生活的不易,感叹命运的不公,有的人选择了“混”,其实我们有资格说我们苦吗?有资格对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就失去信心吗,有资格感叹命运的不济吗,不能!可是我们中间经常有人犹豫、彷徨、滞步不前!然而,我们生长的时代与福贵那个物质匮乏、荒唐无知的时代相比,是多么地幸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地生活,理性的生活,要懂得如何勇于承受困难解决困难、如何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实即使在那样的时代里,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勇士,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他们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勇士,他们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生力军!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一样都是源于农村的,是与农村老百姓密不可分的!当初毛泽东正是因为及时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勇敢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神奇般的胜利!当初的中国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像福贵春生这样的百姓,正是他们坚强地活着并因此忍受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磨难!
福贵老人成长在解放前期,他一生的写照其实就是现代中国的一部精彩的演变史,让我们真实地见证人生的无情与战争的残酷。然而,即使福贵一生的故事是这样一幕人生苦难经历的人生悲剧,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但是在余华的笔下,他还是在向我们展示高尚!那一刻在余华的笔下,活着就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通过福贵的口,告诉我们人应该如何去承受苦难;告诉我们绝望之中总是会有希望;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福贵牵着老牛渐渐远去,“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路粗哑而令人感动的歌声在空旷的田野里像风一样飘扬……从这样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出:他所叙述福贵的经历和感受,不是为了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当今社会,虽然有一部分人仍然一味地崇尚金钱与权力,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也以金钱与权力作为标准!这些都会使有些人的价值取向迷蒙……也促使有人想一夜暴富,有人行贿受贿……社会黄、赌、毒、法、黑也因此应运而生……但是,我们仍然要选择坚强地活着,并且勇敢地从自身做起,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极富热情地关注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关爱他人、培养后代,我们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压力,凭着自己的良知去闯荡社会,即使生活再艰难困苦,我们在很好地活着的同时,还可以了无遗憾地对世人说:我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也许这也是人活着的意义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和书中青年时期的福贵又有什么区别呢?!因而,对于读到这本书的我们来说应该算是终生受益吧。
《活着》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读着它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让我们知道应该了解并牢记中国的每一段历史,因为“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活着》拒绝谎言、拒绝道德中立、拒绝涂脂抹粉!在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中,是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罢了;《活着》不畏权贵,一切凭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说话!用自己的文字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评价着心中的人和事。
篇二:《活着》读后感[2000]
各位书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平江县委宣传部的朱江波,今天安排由我进行分享,我分享的这本书是余华的《活着》。由于受业时用心不专,从业后读书不勤,致使学艺不精,才疏学浅,写不出优质的文字,请大家见谅,并批评指正。
首先说我现在读书的心态,不是索取,而是忏悔。每读一本书,我一开始不要求自己说一定要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我只是觉得自己读书不够,所以虔诚地去品读,但往往从中却又有意外的收获。
读《活着》,可以说是一种残忍的阅读。这本书主要讲述福贵悲惨的一生。他原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输光了家业后,父亲被气死,洗心革面之时,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重病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含辛茹苦的拉扯大两个儿女。团聚后迎来短暂的幸福,然而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因为各种原因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福贵孤独又坚强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福贵一直想努力改变命运,却一次次被命运捉弄。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总假惺惺地给他一点美好和希望,我每一次都以为他的厄运即将过去,但是却没想到他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最后只有他还活着。读完之后我第一感觉内心是无比沉重的。后来我思考的时候,想起最后的老福贵是豁达的,坚毅的,仿佛在诉说:“虽命途多舛,我却从未放弃,我还在坚持活下去”,我才领悟到,“活着”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本能让所有读者感动的震撼心灵的小说,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不向命运低头,才是最美好和可歌可泣的事情。
在另一层面上,这本讲述福贵的小说,跨越了中国从解放前到后毛主席时代,穿越了五十年的历史,描绘了一个来自中国南方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生存和命运斗争的故事。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这些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让我感同身受,我清晰地看到中国那段时期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有着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些是在历史教材上无法体会到的,也是我的收获。作品附带的也有对那段时期中国革命社会、意识蒙蔽和政治宣传的批评和讽刺,但小说的主旨仍是超越政治的生活意识的胜利。
有人曾说过,生命归根到底就是一出悲剧,每个人在死亡面前最终都是失败者。不幸而顽强的人们,虽然历经挫折与打击,仍然与命运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强地活下去。这就是《活着》这本书所展现给我们的现实。
刚拿到《活着》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对于这本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杰出文学作品竟然选了一张纯黑色的图片做封面感到很惊讶。然而,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不禁被书中沉重的内容所感染,流下同情的泪水。书中的主人公福贵,起初是地主家子弟,因为在赌场中输光了家业而成为了贫农。各种不幸接踵而至,他的父亲经受不住失去家业的打击而去世,他自己又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充当解放战争的炮灰。当他历经九死一生从战俘营里返回故乡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去世,而女儿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解放后福贵先后经历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跟文化大革命,妻子家珍患上软骨病备受折磨。儿子有庆在医院为了抢救难产的县长夫人被抽了过多的血液而死去,而女儿凤霞也在生育时候难产而死。接下来,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因为事故死去,连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为吃多了豆子而胀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零零的活在世上。无依无靠的福贵,买来一头老牛取名也叫做福贵,跟这头老牛相依为命,每日耕作生活。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巨大的。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或遇到至爱亲朋离世,或遇到事业爱情失败打击。面对这些挫折,有人意志消沉,沉溺于怀念过去不能面对以后的生活;也有人选择坚强面对生活,将过去的美好放在回忆当中,全力以赴做好当下应该做好的工作,乐观地活下去。《活着》为我们描述的这位老人,就是一位遭受种种不幸,仍然坚强面对,乐观生活的英雄。
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大都是非常顺利地从学校毕业,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打击,他们的心理也很少受过失败考验。因而,每当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被悲观的情绪所控制,过高估计眼前的挫折对自己今后人生的影响,没有勇气面对今后的生活,更有甚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给自己的父母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我们会认识到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雄才大略,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被王明左派排挤而被撤职,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才恢复了在党内的领导职务;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文革期间也两次被打倒、撤职、下放,然而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退而一蹶不振,而是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终于等到了恢复领导职务、粉碎四人帮而大展宏图的机会。
也许我们无法与伟人相比,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也应该像《活着》的主人公福贵那样,要有“与命运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老人与海》里面有两句最经典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与大家共勉,希望能够坦然面对挫折困难,坚持努力,迎接未来的辉煌。
最终,我富有同情心地回味这个故事和难以置信的、艰难的历史,能给自己以安慰,因为活着和坚毅,我从中最终获得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美好的憧憬……
篇三:《活着》读后感[2000]
这本书是刚开学时我在手机上看完的,书架上有很多书籍,但也许是缘分吧,让我选中了它。书中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只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初读觉得平淡乏味,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竟忍不住地熬夜到凌晨将其读完。
文章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出发,讲述的是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一个普通农民福贵身上发生的故事,一叶而知秋。
早先的他是地主家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负责任,目无尊长,一切纨绔子弟的坏习气都能在他身上找到。最终正如读者想象的那样,福贵败尽了家财,沦落成为了一个穷光蛋。这样一来,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这并不稀奇。但出乎意料的是,人们的改变竟有原则有标准,界限明确,是那么的明显而迅速,连个过渡都没有。福贵一筐筐地还钱,当最后一筐放在债主手上时,他的世界便在那一瞬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他的称呼不同了,看他的眼光不同了,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人们前后不同的嘴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触目惊心但却无可奈何。
文章只不过是在简单地讲一个故事,但却处处将社会的伤疤剥开来,把最丑陋却又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看,是控诉,但更像是第三者在无奈的感叹。
世事无常,即便潦倒,生活仍得继续,为了活着,福贵也不得不改变。变成了农民的福贵开始了他的新生命。他将拥有的是努力、忙碌、洒满汗水的一生,却也是苦痛、悲惨无奈的一生。书中人物的生活变故与历史发展始终紧密结合。刚刚开始新生活的福贵,便赶上了抗战,不幸得被军队强行拉走,被逼上战场、当炮灰,军官蛮横无礼,战争血腥残酷,好容易死里逃生。解放后,终于与家人相聚并分到了田地,可还没开心两天,却赶上了斗地主。当年取代福贵成为地主的龙二,在他眼前被活活斗死。人生的境遇真是捉摸不定,若当年没有被龙二骗尽了钱,也许现在上法场的就是自己。可还未来得及庆幸,大炼钢铁、公社运动便开始了,随后又是数不清的饥荒与动荡。世道沧桑,人生艰难,只有拼尽全力,才可勉强度日,日子艰辛得令人落泪,可又是无比的无奈,好容易有些开心的事,却又总是好景不长。尽管拼尽全力,也只不过能维持生存,到最后连生存的权利甚至都被暗暗地剥夺,家人一个个的去世,最后还是一个人,只不过留下了一身伤痛,和黑白色的回忆。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哥哥的霸王别姬,同样是在那个多事之秋,时代不停地在变,高考作文,人也在变,不变的是伤痛,和那悲惨的结局。
但也却正是因为悲剧,它才更加深刻,给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这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给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宽容奉献,相依为命,劳动者老实勤奋,任劳任怨,都让人感动敬佩。但有时现实却无比残酷,连这为数不多的美好,都会被毁灭。
什么是幸福?我们又希望以何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绝色东方女子学社第十九期读书会分享的书目《活着》,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作者余华在自序里这样写道:“在旁人眼中富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对于富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幸福感可能来源于知足,可能来源于感恩,可能来源于希望,可能来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但是,在所有能带给我们幸福感的因素当中,排名第一位的应当就是一个字——“爱”。富贵是带着相继离去的家人深沉的爱活着的。本次读书会主讲人郭景晓特地邀请了雷熊、李国宾这两位男嘉宾,以他们作为男性的视角、通过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对这本书进行了多个角度的分析与挖掘,与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是幸福,我们又该如何活着。
那个叫富贵的老人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家道衰败,半路征兵,家人或生病或意外相继离开他。他过了大半个世纪,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在老年的时候,一头老牛,平静的回忆,安静的诉说。原来活着,只是活着,没有那么多伟大的目标,也没有那么多正能量。
《一代宗师》中叶问说过,“我见过高山,才发现最难过的原来是生活。” 高手、大师也逃不过一日三顿饭,人生无常事!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生活,但我们生活在现实中。在现实里,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意气风发,以为天下无难事。可是遇到了挫折,我们震惊、焦虑、愤怒、觉得不公正。每个人的痛苦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为何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西方哲学家赛内加是这样看待挫折的:人对于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的、不能预测的挫折伤害最重。挫折不仅是生理上的、生活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也许我们可以迎着现实中的挫折咬牙坚持,但是心理上却一直在积累,无法排解。所以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些正能量,想寻求外在引入的一些东西帮助自己排解,但是好像不怎么管用。鸡汤越来越浓,我们却越来越难以下咽。
我们想远离挫折,想远离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我们和它们斗争,可是斗来斗去,却是让我们变得更加震惊、焦虑、愤怒……
读完《活着》发现其实老年的福贵其实已经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了。我们需要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面对挫折,用最柔软的方式着陆。
这么说吧,面对挫折,特别是那些不能改变的挫折,我们要去调整我们的心态,接着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眼光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好,去面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坏事;帮助身边的人去理解并接受已经发生的坏事,其实未必那么坏。为什么这样说呢?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7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