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
《培根随笔》,我只是浅读了四篇,遂忙于应付作业,写此读书笔记,大家莫笑。说实话,我基本上都与那十七世纪的老头有代沟,所以读他的文章(说理性极强),我大多是总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请诸君莫怪。
第四篇论复仇。培根先生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是吗?我讨厌那些愤青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只能比军人还气愤地扎呼着。国与国之间,定有法处置。何事法可荣,定为正确之举(虽然并非明治之举)。何事法不荣,定为否举(虽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确的)。相信吧,法律有时人说不公平,我倒觉得法律比任何东西都公平,因为掌握一个度就好了。其实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们在道义上占了一个至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击伤李中堂的日本愤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在战场上的复仇,就要逢敌亮剑,血溅七步,万夫皆有种,无视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节义,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战场,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我们也要交于军事法庭处置,佛曰: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中我们看出,报仇之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为。讨还血债,作为我们不能忘却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债,如果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
第三篇论宗教信仰。培根过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了,其实统一会带来安定没错,但想想还凑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对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宁勿施于人。正如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宗教信仰是无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发展着。
论家庭幸福。是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东西变幸福,能使你开辟新航道,能使你远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当年为保持皇权的一致,乾隆老爷子一生气,踢了大阿哥一脚,并把他骂了一顿,没过几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须要保持,也没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准不是一致,而是和谐。家庭要和谐,请看“和”字怎样写,“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种的,种出了粮食来吃不就和谐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标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还有就是论死亡。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很多问题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结束,也要面对开始。结束的是人生,开始的是灵魂,是每个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说,不要惧怕死亡(这只是一种理论,要真到那时候,又有谁能不怕呢?)我对死亡的理解是,听起来简单,但又不能不惧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时,即不自然也不释然,或是说不能走得放心一点儿,这会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总上所述,乃是读后感,无他,只是心潮澎湃。
篇二:《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
《随笔集》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收散文五十八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培根学识渊博,智慧幽邃,所谈问题均有独到之处,很能发人深省。
《论真理》
耶酥受审时声称他来世之目的是为了真理,彼拉多戏问他何为真理?有问无答,真理究竟为何物,不得而知!
但世上却有许多见异思迁着,抛弃世代固守的信仰转而追求自由意志。世代固守之信仰固非全系真理,但今人所追求的所谓“自由意志”者却大多为虚无的假象和错觉。
假象既不能像诗人好诗一样让人从中获得乐趣,高中作文,也不像商人好利一样叫人从中捞得好处,但世人与生俱来的却对假象喜好,大概是因为错觉假象的混合物能给世人添乐。但是如果把虚幻的印象、悦人的憧憬、错误的估价、随意的空想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从人的大脑中剔除,恐怕许多人只会剩下贫乏干瘪的头脑和充斥其间的忧郁不安和自厌自烦了。
与这种叫人堕落的观念和情感相比,追求真理才是人类天性的至善。世上只有真理不依赖外物,它只受自身评判。
真理是什么?说不清楚!抛开高超的哲学和神学,俗世中的本性诚实、行为光明磊落的人,远比弄虚作假、阳奉阴差、背信弃义,委地蛇行之辈叫人更生崇敬和向往之情。
《论死亡》
“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对黑暗之天然惧怕因妄言传闻而增长,成人对死亡之畏怯恐惧亦复如此”。
面对死亡,“凝神沉思,视其为天国之通途,实乃圣洁虔诚之举”。倘若“心生畏怯,视其为向自然交纳贡物,则属懦弱愚陋之态”。
有先哲说“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句话是意义深刻的!
人的许多感情能克服并能压倒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爱恋之心会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渴求死亡,悲痛之心会扑向死亡,恐惧之心亦会预期死亡,甚至连脆弱的哀怜之心也能使人主动放弃生命。
很多人视死如归,虽然具体情形不一而足,但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都很潇洒。为什么呢?可能是有很多人把生命的终结视为一种自然的恩惠。所以他们才那么坦然。
犹如人在浴血鏖战时会忘记身体受创的痛楚,人在卓绝的追求中也可能忘却对死亡的恐惧。
一苇游思:梁实秋有一篇散文名叫《了生死》,说信佛的人出家修行为的是要了却一大因缘,即为“了生死”。作者怀疑生死是不能自行了断的说“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又引用波斯诗人峨谟伽耶姆的四行诗论证这一点:
“Into this universe , and why not knowing ,
Nor whence ,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我来如流水,去如风。”生死这种事,由不得自己做主。我们来到这世界,并未经我们同意,我们离开这世界,也将不经我们的同意。即使不了断到时候亦自然了断。
信奉宗教的人相信灵魂不死,希望躯体死后灵魂能升天堂,升极乐。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实在是世俗中人由生至死的最理想最优美的实践了。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大概是描摹人生实义的最精美的诗句了。生死是两头,中间就是这个了。
篇三:《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
郁闷啊,本来不读<<培根随笔集>>了,但瓜瓜却给我买了一本,叫我读读来感悟人生哲理,我不能枉费别人一番心意吧,我读过之后很有感悟,大家来看看吧。
第一章:论真理
往往人们喜欢假象而忽视真理,太偏赖假象了,人要追求真理,但也不要盲目追求,要与之相依相随。
第二章:论死亡
生存是比死亡要痛苦的,但人们对死亡的畏惧,往往是人对人生的眷恋和不舍。有很多消极感情会推动死亡(如常做某事而感到厌倦而轻生),积极感情也会推动死亡(如君主或将军死了,众手下士兵因为哀怜之心而自杀陪命)死亡是自然的,面对死亡应有安然之心。
第三章:谈宗教之统一
宗教统一提到了和平和争论,往往争论事件处就会有反对和同意两方的争议,反对和同意方都凭借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要想和平和统一,就必须把不好面打下地狱,把好面和共同面归纳一起,才能完成统一,否则永远相互矛盾。
第四章:论复仇
复仇其实就是在讨公道,法律是阻止这种讨公道行为的最好方法,应该阻止此行为。如果认为复仇可以解决问题,那就是在自我捉弄。所罗门曾言:“宽恕他人之过乃宽恕者之荣耀。”
第五章:谈厄运
厄运中往往都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奇迹,它和灾祸一样,是不可以躲避的,但它和灾祸不同处是它往往有种慰亟和希望,不要畏惧它,面对它的时候要有坚韧的意志。
第六章:论伪装和掩饰
人要有洞察力,能判明何事当扬,何事当匿,何事半张半掩(就是遇什么场合什么人应说什么话)所以说话做事要自我掩饰。
自我掩饰有上中下三策1守口如瓶2施放烟幕3弄虚作假,乔装打扮。
守口如瓶:什么话都不说,不透露任何秘密和隐私(就是嘴严的人)。
施放烟幕:在守口如瓶的基础上加以升级,它就好比是秘密和隐私的外衣,来对于狡猾之人所用。
弄虚作假,乔装打扮:可以说是犯罪之举,往往是一些狡猾之人所用,与其上两种方式相反之举。
伪装掩饰之利处
对手加以麻痹,能看出其意图,可以给自己留后路走,可试探对方,使其暴露目标。
伪装掩饰之弊处
往往用其不顺内心发虚,用其不当迷惑合作的朋友,使作假者更容易完成目的,还会使自己失去信任。
所以说要伪装掩饰最好应有守口如瓶的习惯,适当掩饰技巧(施放烟幕)迫不得已才使用伪装能力(即弄虚作假)。
第七章:谈父母与子女
子女行为和品质,在于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和父母在某些事的做法对子女的影响,子女成长路途上内心变化与父母对其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培根随笔集>>只是培根自己对人生种种事物的感悟,是他自己的思想,从中可以了解到,培根是一个博学之人,对很多信仰的书籍有很深的研究,他特别偏爱<<圣经>>中的话语,但在文中并不是站在基督徒的角度,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评论其中的话语。
读<<培根随笔集>>最大感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细心观察每一件事,做回自己,不要被书中的话语所抑制,感悟自己的人生。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其中的本质是相同的。人活着,享受生活。人辛劳,享受生活。人高兴,享受生活……而<<培根随笔集>>真正的作用,只不过是对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的陌生人的一个领导的作用罢了。这就是我对此书的感悟,而对人生的感悟才刚刚开始,因为世事一直都在变迁。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7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