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围城读后感3000字

关键词: 高三作文 来源: 作文大全网

篇一:《围城》读后感[3000]

  《围城》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情,其实再说深一点,就是以情说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围城,城中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人生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说事,通用性比较好,每个人都有着不同

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总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也都有过当年,估计钱老深谙其道,所以讲述了一个叫方鸿渐的人的情感经历。

  《围城》的主角就是方鸿渐,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这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余下三个才有感情纠葛。这三位女性,三种类型。先说苏文纨,苏文纨就是现在的白富美(也

许没那么美),老爸是当官的,自己是博士,还是国外的博士,优秀到不要再优秀,一般人都觉得这种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连方鸿渐家里的一向自负老太爷都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可其实众人有所不知,有些这种

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选择对象的时候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因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异吧,就苏文纨而言,估计是看上了方鸿渐那种有点迂腐的正直,加上有点才学,同时为人比较随和吧。不过她

没看出方鸿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个待会再说。就方鸿渐跟其“竞争对手”赵辛楣相比,应该是赵辛楣胜出,但赵辛楣相对比较高傲,趾高气昂,这可不是苏大小姐所喜欢的,所以苦追却是追不到。(这里额外吐槽一下,

其实个人觉得苏文纨就是觉得看方鸿渐比赵辛楣顺眼,也可以理解为在苏文纨眼里方鸿渐长得帅一点,人有时候就这么怪,众人之中就看某人顺眼,看某人不顺眼,没有理由。)

  再说唐晓芙,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笔墨最少的一位,就现实而言,理想化的东西不会存在,所以作者无法多加笔墨,因为越加越假。就本人个人观点,唐晓芙事实上是方鸿渐唯一爱上

的女人,这个也待会再评。唐晓芙是什么类型呢,换做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倾城,有点倾国,却不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尽管唐晓芙的父母说自己女儿是交际明星,但估计唐晓芙本人很纯,因为她说过一句很牛的

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唐晓芙既然能说出这句话,说明她自己应该没有过去,所以才说这么有底气的一句话。她所谓的交际明星,就是不断地去结识朋

友,估计男性居多,但她只是一般来往,从中找那个自己要找的人,终于,她发现了方鸿渐,可惜最后却无疾而终。个中原因,待会再说。

  最后登场的是孙柔嘉,那个最后成为方鸿渐妻子的人。相对于前面两位,孙柔嘉就显得有点失色,没有那么显赫的背景,不倾城,不倾国,也不那么明媚,她本是三个当中综合得分最低的,却和方鸿渐走到了一起(当然

,得到方鸿渐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孙柔嘉从平庸到一开始根本没有进入到方鸿渐的眼帘,到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来算是功成圆满,可是小说最后却是双方的争执与离开结束。

  现在回过头来细说一下三位,先说方鸿渐遇到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很早就说“自己和苏文纨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也走不到一起”,其实就是说只可以做朋友,没办法做恋人。说白了,就是没感觉。这让我想到一句爱情经

典语:如果恋人分手后还能做朋友,要么是当初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要么有人在默默忍受,还有你常听到的一句话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这种,其实就是没感觉。至于方鸿渐为什么会没感觉呢,这个爱情问题是

否需要理由呢?对于当事人来说,没感觉不需要理由,对于旁观者来说,还是要分析一下子的。个人认为,方鸿渐对苏文纨没感觉主要有三个原因:一,苏文纨不是方鸿渐喜欢的类型,苏文纨是那种没办法给男人小鸟依人的

感觉,虽然苏也在方鸿渐面前装过可爱,可是在方看来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二,苏文纨太优秀,让方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卑和不安;三,苏文纨性格太强势,这对于传统观念很强的方鸿渐以及他的家人来说是非常受不了的,

在《围城》后面说孙柔嘉来到方家的时候,其父母特别是妯娌就特别看不惯孙的大小姐作风,要知道,孙柔嘉可是三位女主角中对方鸿渐够百依百顺的了,这样的尚且看不惯,那苏文纨更是为方家上下所不容了。所以,综上

所述,苏文纨这样的贵族名校大小姐就被PK掉了。

  再说第二位,唐晓芙同学,唐晓芙对于方鸿渐来说,可谓是一见钟情,用现在的话说,方鸿渐脑子里有一个对梦中情人描述的列表,当他看到唐晓芙的时候,就发现那张列表写的人就是唐晓芙,所以,方鸿渐可以说一来

就爱上了唐晓芙。可是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爱是爱,并不代表可以走到一起,方鸿渐最终和唐晓芙分手告终,何故呢?一般人都看出至少有两点:一,方鸿渐太过于软弱,方鸿渐一个软弱的男人,遇到唐晓芙合得来还是因

为他年长唐晓芙很多,不然一样的被强势,另外,唐晓芙还有个超级强势的姐姐苏文纨,方鸿渐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其次,方鸿渐其实内心被唐晓芙的那句名言戳中了痛点,自认为自己这样老牛吃嫩草的行为有点不妥

,更何况自己还有过一段风流史,更觉得脸上无光,之前苏文纨没有把这事告诉唐晓芙自己还可以瞒天过海,现在总不至于掩耳盗铃吧,所以还是算了。除了这两点理由我觉得还有更实际的东西,对方鸿渐来讲,唐晓芙这样

一个活泼的少女,当真正到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真的还能像恋爱时打打网球那样吗,而对于唐晓芙来说,方鸿渐这么一个谈吐机智的大叔,却不善在职场发展,那拿什么来保证衣食无忧呢。

  最后到了孙柔嘉时间,其实我个人不喜欢孙柔嘉,所以每次说到孙都有点不想多写,不过还是得把方鸿渐对孙的感觉写清楚,不然对不起读者的支持了。为什么方鸿渐会选择孙柔嘉?主要就在对方鸿渐的态度上,孙对方

鸿渐是最好的,最上心的,大有愿意为对方付出以及想尽办法讨方的欢心,这到让我想到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有时候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强者觉得不屑结果反而没做好,而弱者一来就觉得自己弱,努力了反而做

成了。上面两位大小姐,虽说都爱过方鸿渐,不过她们心里面始终有一个观念,追求姑奶奶的人多了去了。想想苏文纨,光是在小说出现的就有赵辛楣这样的牛人,唐晓芙也是一群男人追,到了孙柔嘉,只剩下一个陆子潇这

种猥琐男喜欢她,所以她可以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方鸿渐,这就是孙柔嘉获得胜利的原因,她的手段以及态度,非常适合方鸿渐这样软弱而骨子里又十分传统的小生,所以她胜利了,不过好景不长啊,方鸿

渐回到上海的落魄使得孙柔嘉也受不了了,想来也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孙柔嘉也是女人,于是对方鸿渐的不满日益明显,两人的矛盾在孙柔嘉的姑妈的撺掇下爆发,最后孙柔嘉离家去了姑妈家,方鸿渐也计划离开上海

去重庆,小说结束。

  小说结束,不过读者多会有两问,一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的未来如何,二是方鸿渐的人生如果可以重来,应该选择谁。

  对于方鸿渐的婚姻的未来,其实钱钟书先生故意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情况,任由读者去猜想,我个人认为方鸿渐不会因此就跟孙柔嘉分手,还是就这样过,虽然作品上面写到孙柔嘉被姑妈接回家了,方鸿渐又想去重庆工

作,但是不要忘了细节,一是方鸿渐离家而去的时候仍然想回去道歉好了,而且孙柔嘉回姑妈家的时候还在安排方鸿渐第二天的早饭,所以两人分手到不至于,只是不幸福罢了。再说了,旧时的人,对婚姻还是有几分尊重,

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说离就离。

  第二个问题是方鸿渐应该选谁,在我看来,应该选苏文纨,方鸿渐自己傻,以为找孙柔嘉自己就能够保住形象和颜面了,实在是可笑,自己没本事,迟早会被妻子骂没用,要敢面对现实,还不如一来就选择苏小姐,一样

地在妻子面前没多大面子,但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要高很多,何乐而不为。也许有人觉得这番说法过于现实,但是本来方鸿渐也不爱孙柔嘉啊,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选苏文纨。这时候又有人说,那唐晓芙呢,两人这么要

好,写信都是一堆一堆的,克服一下不还有真爱么,我只能用一句歌词来说,“印象中爱情好像顶不住那时间”,婚姻跟爱情还是有很多不同,不懂的人自己去成长。

  末了,想再说一下围城理论,我觉得无论做事什么,无论你在城中或是城外,尽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来如白驹过隙,任何一段时间,都是无法回去的属于你自己的唯一经历,且行且珍惜。


篇二:《围城》读后感[3000]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读《围城》了。我太喜欢《围城》,以致于刚读完的一段时间里拒绝其他小说,而只是一遍遍地重读它。最近的一次重读应该是在福建省语文高考增加了名著和经典阅读题时,那时我应朋友之约为某

教辅书出几道《围城》简述题,于是又一次重读——当然,说是最近,其实也已是好多年没有翻过它了。

  所以今天重新打开《围城》就觉得特别亲切,就像老友重逢或是故地重游,又像是翻开了家里珍藏多年的儿时的相册。我记得我刚读完《围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人总是在我眼前

转悠,还有李梅亭顾尔谦高松年韩学愈陆子潇等等也会时不时跳出来吓我一跳。不过最让我深味的还属钱先生在小说里的那些俏皮话。我大学实习时,有一次和同学参加一所中学的晚会,主持人在台上说了一句话让我几乎跌

了眼镜。她在台下学生欢迎的掌声过后说:“你们的掌声极不合理,我还没开始说话你们就鼓掌,这让我有一种收了钱却交不出货的惶恐。”原原本本方鸿渐的俏皮话从这主持人嘴里说出来却让我别扭极了,不过后来一想也

颇为释然,甚至还有点惺惺相惜——这主持人定是和我一样,也是个《围城》迷。

  杨绛说她是《围城》的第一个读者,而且也如钱钟书“锱铢积累”写作般“锱铢积累”读完的。钱钟书每写完一段稿子都会让夫人看,并急切地想瞧她的反应。然后两人通常都是相对大笑——也不说笑什么,只是心照不

宣。这实在是一种极快乐的劳动——写作也是劳动吧——杨绛的笑声也使《围城》越来越有趣了。

  “红海早过了,穿在印度洋面开驶着,但太阳依然不饶人地早起早落……”钱钟书用华丽的开篇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略显浮躁额心,并鼓动我、催促我静下心来,慢慢走进方鸿渐的世界,去体会他在围城内外的生活。

  开头是太平洋上的颠簸的法国邮船上,嘈杂的各国人等,为着各不相同的目的,相遇了。夕阳永远在船尾紧紧地跟着,即使要马上被迫沉入海底,依旧用酡红的光线紧紧盯着这一群虚有其表,浮躁的,平庸的人们。留学

生们向前向往的是中国,向后撇下的是光荣或难堪的往日。此时的方鸿渐还没遇到他的唐晓芙,不知深情是何物,正忙着跟鲍小姐调情。

  结尾是方鸿渐终于将一腔怒气发泄出来,可是在旋风刮起落叶的街上,只他零落。口袋里没有钱,肚子空空;怒气发泄后,只剩下怅然之感。想到被自己大喊大叫的孙柔嘉落下的眼泪,心里忽地很软弱,想可怜她,可是

一想到自己受的委屈,也是眼泪直转圈儿。回到家,饥饿感挡不住沉沉的疲倦,直接上床睡觉。这一架吵得天翻地覆,可是因为足够绝望,所以可以都不管了。

  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四大阶段。他的人生冒险源于在每一个阶段都为自己围一个城堡,常常是站在城外时想进城,可是置身城里时又想出去——不断地追求和随之而来对追求

到的成功的的不满足和厌烦。这种人生的困境,是由方鸿渐性格中内在的矛盾性和软弱性所决定的。

  方鸿渐并不缺少智慧,却懒于学习,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又摆脱不了世间俗人的“面子”情结,最后不得不去弄了张假文凭回来蒙骗家人,即使他后来后悔了,但他日后仍然要为自己的混沌买单,用假学历给自己以

后的人生围上了第一座城。

  在爱情和婚姻上,他更是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暴露得淋漓尽致。他对知识女性颇有吸引力,但一进入感情圈就糊涂。无论是放荡不羁的鲍小姐,表里不一的苏文纨还是自然美丽的唐晓芙,方鸿渐都迷失过,最终,糊里糊

涂与孙柔嘉结婚,两人却又没完没了地吵架。没有结婚时想结婚,结了婚后又想离婚。他性格的矛盾和懦弱使自己成了爱情的怯弱者、畏缩者和婚姻的失败者,同时也给他的感情世界围上了一座城。

  方鸿渐本应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但在他踏上死气沉沉的上海之时,便对希望产生了疑惧,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在上海混的一段时间,他与岳父家反目,与苏文纨吵架,与唐晓芙决裂,阴差阳错靠着赵辛楣从上海到

偏僻的三闾大学任教。出乎他意料的是三闾大学也不是一片净土,甚至腐败得无以复加:高松年校长的玩弄权术、同事韩学愈的伪道学,同行人李梅亭的老谋深算让尚有良知的方无所适从。从校长到系主任,读后感,无一不在欺骗中

生活。不会圆滑处世的他溃败逃离了三闾大学。在事业上他同样是失败者、无助者,他未经世事,幼童般的处事能力,无形中,又给他的事业围上了一座城

  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一边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出路,想尝试着自己奋斗出一片天地,同时又像未涉世的孩子,盲目追求着爱情与事业,自命清高的要求别人遵守他的道德标准,任性的要求着世界为他而

改变,最终被世界强硬地扭曲。事实上,他就是那个年代一部分欧美留学生的代表。在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过洋化教育,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迷失了自我,不断的追求成功,却又对所追求到的成功随之而来不满足和厌烦。两

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构成了他们人生的围城。

  与方鸿渐们不同的,是以苏文纨,曹元朗为代表的另一类留学生。他们精于世故,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他们会挖空心思讨好对自己有用的人。他们以小市侩的做法赢得了一时富贵,却同样将自己陷入金钱与权力的围城

中,最终失去应有的尊严。

  他们说婚姻是一座城,人们自愿地将全身心交付于它,因此每当受伤,也是全身伤痕累累。可这座城,外面的人想进入,里面的人大部分也都在琢磨着如何逃离。这个问题实在是超乎我的认知之外,毕竟没有这个经验。

依我看来,方鸿渐在这座城里过得也是挺滋润的。尽管夫妻有争吵,最后几乎于绝望,可是可以想见,第二天或是再过几天,妻子一定会回家。方鸿渐自己也说,婚姻的好处在于有个人可以发牢骚甚至生气。

  我对婚姻无感,只是好奇他如何在心里在平衡往日倾慕的唐晓芙和现在的妻子。这个问题放在什么时候都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像对唐晓芙的一番情感。有几个

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他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对于曾经热烈付出过的情感,他选择珍重地放在回忆里,也许偶然会想起,还会对当日的自己赞赏一

番,为着一份真心。可是,这份敬意却再不沾染人间烟火,与忙碌的生活重重隔离开。

  我最喜欢琢磨的是赵辛楣和方鸿渐之间的友谊。从最开始赵辛楣误会方鸿渐是情敌,处处针对,到最后一起去三闾大学任教,一路友谊地久天长。原来男人间也会计较情谊的深浅和真假。朋友之间相互协助是应该,互相

牵念是情义。可是一到结婚后,朋友之间自动远离。按书里的话叫,不是结了婚就众叛亲离,而是结婚的人主动叛众离亲。突然之间的生分连说话都要顾忌几分,这也是太可悲了。

  当然《围城》决不仅是有趣,你会笑出声,也定会流下泪,你可能看到了你周围的人,可能还会想起你自己。所以你的情绪一定是复杂的,譬如心酸、同情、愤怒、鄙夷、惭愧等等。钱钟书时常会让你会心一笑,也会不

时让你如坐针毡,他戳中你笑点的同时常常也不忘踩一下你的痛处,直到让你欲笑无声欲哭无泪,而又欲罢不能。钱老说他很遗憾没写出《百合心》,我觉得我比他更遗憾,他还说若写出来应该会更好些,这又让我更更遗憾

——我还真是喜欢这种欲罢不能,就像被搔到了痒处。

  这欲罢不能中还包含了我写出读《围城》感受的欲望。我当然不敢评论这部巨著,我只是想写出我在读到某段文字或进入某个情境时的感想,若这时恰巧又有谁和我有着相同的感想,那就再好不过了。关于人的情情性性

,换个时代,也大致相同。读一本小说,我的乐趣也就在此了。

  最近好像挺喜欢写序的,而且通常别人都是先写完文章小说或出了集子后才来写序的,而我总是还没开始写正文就忙着写序了。不过我又老是觉得有些感受不宜写入正文可又不吐不快而且还非得先说了不可——于是又有

了这篇序言。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围城”。各色人物不断纠结于自己亲手制造的围城中,上演了一幕幕或是悲伤,或是尴尬,或是可笑的人生独幕剧。曲终人散,只留下满地时光碎片,等待后人捡拾寻味。

  《围城》,围的不是“城”,是悲剧。《围城》,围的不是人,是时代。


篇三:《围城》读后感[3000]

  书橱里那本已经发黄的《围城》,是那年出差到四川时在成都买的,定价8。2元,还是精装本。现在此书已是钱大师母校——无锡辅仁中学的必读书。记得看完这本书,并没有加以消化,钱大师此书冷峭峻拔的行文风格

和幽默乃至刻薄的语言,更没有好好领悟过。后来看了电视剧《围城》,书的主要内容是记住了,但大师笔下的很多言语、很多人、很多历史,还是没有理解。恰恰是钱定平的力图“破围”,让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重新读

了《围城》,并在《围城密码》的引领下,读懂了书里的不少精彩内容。

  《围城》热播的时候,正读高中。那时候不谙世事,只是佩服剧中演员们的演技,尤其是对饰演方鸿渐的陈道明。但稍带着,也对原著的作者感起了兴趣。于是颠儿颠的跑去找我们的语文老师,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钱钟

书其人。老头儿一本正经的说:“像这些小人物,没有必要去关注。我们考的是鲁迅、老舍和茅盾等,别把时间浪费在他身上。”平生第一次认真请教老师,却得了这样的一个结果,好不扫兴。好在本人基本不受外人观点的

影响,即刻便对老头儿的孤陋寡闻嗤之以鼻,自找了书来读。

  不读便罢,读后便把对陈道明的崇敬都换给了钱钟书。幸好那时没有什么“人肉搜索”,不然我一定拿来把钱老先生的家底儿都搜个遍。哪有这样的人啊,冷幽默都被用到了极致了!乍一读还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再想想

却忍不住要捧腹!从此不听老头儿上语文课,只醉心读钱钟书。直到高三,换了一个学识还算渊博的语文老师,才重拾对语文课的兴趣。

  时光如水般游走,不知不觉高中毕业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有过多少次想要把《围城》拿过来重读一遍,但总是未能如愿。其实有的时候,真的就是自己懒吧!

  但最近终于还是把这个愿望实现了,而实现了愿望以后的我,一下子发现,自己当初竟是那么的肤浅!

  那时我以为,或者说受当时好多人的影响,一直觉得《围城》这部书就是在阐述作者关于婚姻的理解: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可是现在看来,书中人物经历的何止是婚姻这一座城?

  方鸿渐出国留学却终无所学,不得已花钱买了一张假文凭;与苏文纨等留学生们无论真假的“学成”归来,却又“学”无所用;方鸿渐因为爱上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惹恼了暗恋他的苏文纨,结果被伊抖出了自己的风

流韵事而遭遇唐晓芙的斥责,恋爱不成;与赵辛楣原本是“情敌”,结果却又成了好友;他不爱孙柔嘉,但爱他的孙柔嘉却故意与他成双入对制造舆论,并最终步入婚姻这座围城,还因此被学校开除;入了城的方、孙二人,

渐渐又发现彼此都不如婚前的美好,夫妻关系日见紧张……方鸿渐这个小人物,和众多人一样,从这座城里走了出来,又进入了另一座城,周而复始。大约我们现实中的人也是如此。钱钟书不是在冷幽默,而是冷酷,冷酷地

道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可能还不自知的生存状态,那个时代如此,现在依旧如此。或者他老人家现在还在天国里,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在一座又一座的围城里跳来跳去吧!

  那个时候,可能如每一个人年少时的感觉一样,总喜欢给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鲜明的爱憎。我那时是把唐晓芙惊为天人的,并惋惜她没能和方鸿渐(尽管他有弄虚作假的劣迹,但总算还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同入婚姻的殿

堂。而对于那个连吃药都要避开旁人、“眼中黑多白少,乃淫邪之相”的李梅亭则深恶痛绝。看了电视剧后,还顺带对演李梅亭的葛优也加了一副有色眼镜,好多年不愿看他演的电影。但事实上,《围城》中的每一个人物,

无论主次,都是人间众生相的一个剪影。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不知有多少个方鸿渐,多少个苏文纨,多少个李梅亭!至于唐晓芙,却或多或少成了我们心里的一个梦。更悲摧的是,我们还欠缺了钱钟书他老

人家的机智与才气,不能把众多的人物那么和谐的安排到一起,同台献艺,各司其职。

  都说看书不能对号入座,其实真要是对上了号,自会有对上号的乐趣。钱老先生太聪明,他在不动声色地把我们大家都“幽”了一“默”,却让我们看着自己的表演还会傻笑,等到发现自己上当的时候,也只能惊叹于他

的诡谲!好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或许我现在的理解依旧还是流于肤浅,或许若干年后,我还能读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味道来。期待着吧!

  钱定平是国内外知名教授,读过他著作的人一定会相信,他也是一个文化大家。他以自己掌握的极丰富的文史哲甚或数理化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以及他的多国语言能力,来为钱锺书大师著作作注释,即使是文化普及,也

是很必要及时的;何况他是以一己之解,向我们传递了极为宝贵的人文知识。一开始杨绛女士就误解他了,后来为《破围》彻底修订的这本《围城密码》,其畅销和影响力更说明了这一点。

  正如钱定平在《围城密码》序言所比喻的:世界上很多书“可以坐着看,躺着看,在车上看,甚或是坐在马桶上看。”但要是读《围城》,“就是人类同外星人接种了的那下辈子,也是万万不可能。”在《围城》“一言

一语的背后,像先生这样的巨擘是多么深沉渊博”,在书里,“先生却能以一人的身躯和精神,命令调度得那些洋人古人,纵横捭阖,虎跃龙骧。”“可以说,世界上那些大智者,一个个都服了锺书先生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喜欢看这些大智者的书。看书学知识,就应该“喜生发,爱扩展,讲关联”。《围城》所涉及的知识倒真正是广阔无边的。钱定平“破围”成功,就在于举凡钱大师书中所涉及的文史哲等人文

类知识,或自然科学类知识,他都能够为我们排疑解惑,详细讲述,尽量阐发。

  在此试举一例:

  方鸿渐觉得“沈太太身上有一股味道,文言里的雅称跟罗马成语都借羊来比喻:愠羝”(yundi)(见书56页)

  这个“愠羝”,此刻我打字都难,甭说当年存心回避了,而钱定平为此四面八方、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从词源开始考证,引申出古人为了民族团结,由“胡臭”渐改为“狐臭”;从人体汗液脂肪酸被细菌分解而产生异

味出发,说到日本科学家桥本女士在“汗血河马”身上的血色汗里分离出河马汗酸;从古罗马的《爱经》译文说起,厘清羊膻羊臊是异味臭气的联想和通感。钱先生为了文章解秽气、增美感,反“臭”意而变“香”,集沐浴

熏香、熏衣熏被、香口香体的科学机理,摘中外名人名家的“香”词“雅”文,对古人的卫生习惯作了详实可靠的分析,得出古代个人卫生方面,洋人大不如我中华的幽默结论。

  类似“愠羝”的词语,《围城》书里有不少,看来我们大都需查询。而更多的各国外语词汇我们看不懂,没有《围城密码》的点拨,还真如坠云雾,会蒙了。从不同人物嘴里传达的信息,又牵扯出相当的历史人物及其历

史典故,当我们读懂的时候,可以会心一笑,然而更多时候,需要一阵思索。也许这些都是《围城》的魅力所在。如果阅读是一种享受,那么我们在捧起一本书时,非常需要一种“开心颜”的快感。钱先生的《围城密码》算

是提醒我们,要有滋有味地阅读,并且帮助我们读《围城》时,“使我开心颜”!

  写到这儿,朋友们是否理解,我想说明什么?

  当然我想说,“一笔写不出两个钱字”,此钱先生是在为彼钱大师行注目礼。我以为这注目礼非同小可,“像钱锺书这样的大家,现代学者基本无法超越”。这类评价我们不一定掂得出真正的份量,但可以从《红楼梦》

的红学联想,来预测“钱学”也可能发展。我们自然不敢与钱先生乃至钱大师比肩,但在心里和姓钱的先生们默默站在一起,读一读他们的书,并向朋友们推荐一下,总是可以吧!

  回到文首《江南晚报》的专题:“钱锺书和故乡无锡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一份血缘乡情的牵绊,更重要的是,当时无锡地区的情境氛围恰好一一符合了锺书先生早期文化、学识积淀的条件,更为将来铺叙其才华横溢,恣

意跌宕的精彩人生埋下了伏笔。无锡之于先生,是命中的缘分;而先生之于无锡,竟是这座古城的幸运。”

  家乡无锡有不少钱锺书的踪迹,因为自己暂时忙碌,就留待他日静心住下来,慢慢寻觅,慢慢品味吧!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7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