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
历史的舞台总有人在台前幕后不停穿梭,有的接近尾声,有的还在候台,然而往往有人早已退去,掌声却久久不息。他,可能长得并不起眼,却显得最耀眼。
培根,戴着顶圆边宽沿帽,一头棕色卷发被帽子压向两边,零散的遮住耳朵,宽大的额头下挑着两道浓密的眉,深陷的眼窝中迸出两束睿智的光。他,或许在官场上是一个常败的政客,但在文坛上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作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他的目光透过尘世,洞悉真理,而我亦是最爱他的《谈真理》一文。
他说,“真理会暴露过多的虚假,而虚假能愉悦人的想象”。从小我就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肉体是不能长存的,但是他有思想,有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永久地留在世界上。若是阅读好书是思想、精神的沟通与升华,我想,我那还仅为雏形的思想在经历了培根犀利笔锋的洗礼后更为成熟了。他告诉我,真理乃人类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处。
多少年来,古代的无数哲人苦苦追寻真理,而培根却直指这背后的根由。“真理是时间之产物,而不是权威之产物。”由此看来,真理实是为人处事的真诚和单纯。在这样的社会里,要追求真诚并非易事。然而,日记,若我们心中有真诚之柱,真理之火就会将它点燃,照亮心中每一个闭塞的角落。
说到真理,就不得不提一提谎言。培根认为,为人处事的真诚是道德上的真理,而说谎则是奇耻大辱。说谎,不仅要面对来自良心上的谴责,还要逃避别人的怀疑和揭穿。这对于健全的心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想必,从小到大,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没有谁从没说过谎,那就一定体味过这种滋味。他告诫我,不到万不得已,切勿说谎。
说谎,乃人之丑态。培根的《谈美》则揭示了美之本质。容貌美不如行为举止美,而美总是转瞬即逝。也许美并不在“点”中,而在于完整的人性和德行的展现。培根说:“青春美其实赶不上成年美。”但我并不赞同,我认为青春美和成年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气,成年有成年的成熟与稳重,两者并不能比较。培根从他的社会地位、角度和时间轴上发表他的看法,而我则站在现代社会的高度上评价,这便是思想与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吧。
培根的文字并不是为了自娱,而是为了改造社会、富国利民。有些字句虽然颇显深奥,但细细品读后无不叹其妙处所在。他赞扬的,是传世千古的美德,他批判的,是历史遗留至今的丑恶,他传播的,是潜藏在现实的表皮之下,难以发觉却又被苦苦探求的智慧、理性与艺术。
合上书,我静静回想《培根随笔》陪我走过的多少个挑灯点烛的夜晚,才明白,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培根随笔》调动我的思想,与他一同思考,一同辩证。正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而这本书恰是拥有使人读了就放不下的魔力。
篇二:《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
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经典名言吧。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之口。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此大半生几乎都献给了仕途和政治。但在1621年,身为大法官、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的培根,却因受贿而下野(这也是我对他的唯一不满),居家著书,于1626年4月去世。
读完培根的随笔后,我感想颇多,但最令我难以忘怀、对我人生最有启迪的便是我知道了如何评价一个伟人及他的著作。看了这一本书,我敢于对大思想家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正确的态度。正如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没白读。谈到正确的、严谨的思想,有几句我喜欢的名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幸运让恶更加明显,而厄运使善更加出众”;“过分看重爱情的人都会放弃财富与智慧”;“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聪慧,数学令人精细,物理学令人深沉,伦理学令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令人善辩”等等。我之所以喜爱这些名言,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正确之极,我找不出理由反驳,还因为他们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稳重,对我将来的发展和为人处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就该说说我提出质疑的话了。请听这句话:“最有益于公众的丰功伟业历来都是由没有妻室或没有子女的人始创的。”我始终认为这个观点太绝对、太极端了。那有没有这样的伟人呢?有,当然有。如周总理,如培根。周总理是因为妻子邓颖超身体有状况,所以没有儿女。我认为培根是受他的这种极端思想所致(虽然这只我的猜测),所以他只有妻子没有子女。但是难道说有了子嗣就不能建立“最有益的丰功伟业”了吗?有子嗣的伟人数不胜数。培根在文中说:“妻室儿女是成就大业的妨碍”,还说没有儿女的人“在感情上已娶了大众”、‘努力实现其精神的再现“。我认为这些都太绝对。有的人确实为了妻室儿女抛弃大业,但那些人不能代表全部,深明大义的人是不会为了儿女而抛弃大众,大多数伟人都会把妻室儿女和大众放在正确的位置,他们始终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这种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这么一句话:”守口如瓶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品行。“我认为应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守的是不善的事,是帮助恶人守恶事,那岂不就是助纣为虐?所以这句话不全面,太片面,考虑不周全。
其实我在书中还标注出了许多我不同意的地方。我只是想说,一定要对书中所言提出质疑,但正确的一定要学,要利用,要服务于社会。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态度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便是我的感想与收获。
篇三:《培根随笔》读后感[1000]
“除却生死无大事”。 你来了,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就诞生了。你走了,你的世界也就跟着死了。所谓“双眼一闭,一切去了”,那生时的哀愁、焦虑、烦闷,一切的一切都“一了百了”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死真是自然给予人丰厚的恩赐。
《谈赞誉》
赞誉是一个人德行的反映,即中国人常说的好的口碑。
但荣誉这东西是很值得人反思镜鉴,因为它常常出自很廉价的舌头。静思之下,有两种必须警惕的赞誉:
来自庸众虚浮廉价的赞誉。平庸之人不知何为厚德,他们叹赏虚名,惊羡浮誉,他们的口碑是一条载负落叶和枯草的河川。
纯粹是为了阿谀奉承的褒颂。最恶心的话献媚者也能说出来!
另外,亦有两种叫人注意的赞誉:
出于良好愿望和敬意的颂扬。赞誉者所颂扬之处,正是他们希望人们能做到的地方。
出于有识之士的赞誉。这种赞誉会令受誉者的美名远播,使人们受教。这是比香花还要芬芳的香膏。
但一个人不管德行如何,最好不要自我赞誉。个人明知的做法是赞美自己的工作和使命。这样他不仅避免了惹人生厌,而且更显一种德行的崇高。
《论善与性善》
善的真义是造福与人的愿望。善是人类最为高尚美好的品行。善心是根植与于人性之中的,爱心即使不施与同类的人也会施与异类的虫兽鸟鱼。
但有时爱心会被误施,误施也没什么大不了,但不要过度。意大利人有句谚语说:对谁都行善则无善可言。所以人必须避免不乱施善心。我们不能被他人的厚颜无耻和妄想所支配,否则就变成了讨好或软弱,而讨好和软弱会让诚实的人作茧自缚。
要明白一个道理:一般的恩惠应该人人分享,但特殊的恩惠则须有所选择。
与善性相比,人世间确有一种天生的恶性。恶性较轻者只是性格暴躁、鲁莽、好斗和固执等等,但恶性较重者则会妒忌并伤害他人。
不论怎样一苇可以用这几句话勉励自己:
对陌生人谦恭有礼,说明你四海为家,自己的心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与其他大陆连成一片;对别人的苦难同情,说明你的心像高贵的树,宁可自己受伤也要奉出香膏;倘若对他人的冒犯能宽容不究,那说明你的心远在伤害之上;假使你对滴水之恩能涌泉相报,那说明你看重的是精神而不是钱财。如果你为了救赎兄弟而于自己性命于不顾,那么你已经接近神了。
《论爱情》
培根似乎是一个鄙视爱情的人。在此文中爱情总和一些糟糕的词汇联袂而出,而不是那些我们想象中的甜蜜优美的词语。
“爱情总是招致灾祸”
“只有高贵的心灵和伟大的事业才可抵御这种愚蠢的激情”
“世人不能无所事事的拜倒在一尊小小的偶像前,这会使自己成为奴仆。虽然不像禽兽之类的口喙之奴,但仍然是眼眸之奴。上帝赋予崇高的人以眼睛本是为了更崇高的目的。”
“爱情是愚蠢的产物”
“爱情和智慧绝不可能兼而得之”
“爱情使人丧失自我,因为任何过分看重爱情的人都会放弃财富和智慧”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7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