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写着,爱着,寻觅着。
——题记
曾在月凉如水的与你相遇,曾在日光布满的午后与你相遇,曾在清风徐来的晨时与你相遇。而这些不期而遇造成了我对你的一世眷恋,是于年岁间最不可抛舍的一抹,是在时空交错间既可以仰望星空又可以俯瞰大地的依赖。
文字与书于我而言是如水至爱,它们所蕴含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与不同的人对话,感悟摩挲文字间最初的晶莹与芬芳,感悟笔墨间的精神与思想。
在书海寻觅,寻觅那一份神秘与传奇。“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指尖的温度。”“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夜,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那位布达拉宫中最大的王,世间最美的情郎曾带给了我们多少遐想,多少。捧读仓央,文字的美妙早已不需争辩。而那背后的含义才耐人寻味。他的一生,曲折离奇,他的信仰与追求以一生的名义去践行。怕是再没有人能将文字与情感相融于“佛”,他做到了,在藏南山区中,他如同一轮皎洁的月。读他,仿佛超越灵魂,他的离奇是太多人想解开的谜。然而我想说,与其追究身世,不如在他的作品中寻觅,那里面包含了太多,掩藏了太多,所以寻觅才变得珍贵而不平常。仓央是少之又少的情僧,是太过美好的诗人,曾因为他,想一路徒步,从拉萨至尼泊尔,行他所走的路,翻他所转的山,诵他所读的经。
在书海寻觅,寻觅最本质的文化精神。《南渡北归》是我从阅至今日的书,三本如砖头般的文人纪实,确实需要勇气去翻开,开始了就不想放下。书的封面上有八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是的,它们记述了1949年建国前的数位大师。有一代名匠陈寅恪,有才女林微因,有北大知名校长蔡元培,有青年领袖罗家伦,傅斯年。是首部全景展现文人群体命运的史诗巨著。他们从北至南,从南至北,以一种坚毅的力量,传播着他们赖以的全部精神食粮。南渡,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千里迢迢了北大清华的优越到西南联大工作,他们的全部力量都源于对国家与文化的热爱。这些大师来自五湖四海,清华、北大、同济,但他们的精神信仰与情操却是相同的。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誓要保护的学术,他们在艰苦中研究的心令我佩服。当那些学生徒步到西南联大的场景出现时,我热泪盈眶,为了求知,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又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在民族危亡间,幸而有他们!这些大师是真正的大师,哪怕颠沛流离,文化不能丢,在书中寻觅,寻觅到的是一种精神能量。
在书海寻觅,寻觅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只看到国民党政府的逃亡,也曾以为蒋介石的脑子是灯泡,里面全是空气。然而《南渡北归》这套书告诉我,我错了,在外敌当前的情况下,是他说出“抢救学人”、“保护文物”。是他组织各名校校长开会,讨论迁校。我们不可否认在败退台湾时他拿走了许多文物,然而,如果这些没有被军舰运走,谁也无否估量它们是否还完好无损。读这本书,看到文革时那些大师的惨状时,我只能扼腕叹息,既然时代已过,我们不如寻觅那份文化,那份精神,那份文人依然可以拥有的顶天立地与和文物的“与之同命”吧。寻觅于书海中的那一份文化气质和历史启示,这是我们需要的,是90后不应缺少的精神内涵。
寻觅于书海,寻觅易安的淡淡感伤,寻觅希文的天下之忧,寻觅太白的对酒当歌之豪气,寻觅沈老的水之情愫,寻觅曹文轩所叙的文脉,寻觅三毛的勇气,寻觅海子的,读后感,寻觅舒婷的温婉。寻觅他们的文字,抑之有秀气,扬之有豪气,笔耕之间,皆耐人寻味,皆值得于书海中寻觅。
我愿意,继续读着,写着,爱着,寻觅着。
——是为后记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4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