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价值观卓然不同的人在一起,摩擦在所难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认定的东西,当不同的东西发生碰撞时,争执随机而生。不过我认为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短暂的输赢而不顾大局。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武建国以文治国,兵儒两家个就其职,创我中华千秋家业,他们之中的多数放下私利顾全大局,其中以蔺相如和廉颇为主。廉颇为赵之良将,身份高贵,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时攻城野战无不破之,视以为众将军之表率;蔺相如宦官之家臣,素贱人者,后以口舌为劳辱秦臣保大王,功之大也,位以廉颇之上。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开始,同时这也是将相之争的射影。
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瑶统一七国需要各个击破,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边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公元前283年,秦国正在集中力量对付楚国,虽然对赵国虎视眈眈,不是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大举进攻,况且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秦国不得不避讳。如果这时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激化回事什么样子?
我们想象一下没有“负荆请罪”的赵国。廉、蔺两派终于开战了,赵国的两根擎天柱相互争斗,朝野之上乌烟瘴气,江湖之间名不聊生 。情况一:廉颇输啦。蔺派欢呼雀跃朝堂有了难得的宁静,这时秦国在消灭楚之后,转矛指向赵,失去廉颇的赵国节节败退,最终加快了自己的灭亡,情况二:蔺相如输了。廉颇扬眉吐气,这一日秦赵相会,秦辱赵。赵受之,长此以往民心大失,赵国衰落走向消亡。无论是哪种情况无一例外都加速了赵国的灭亡,虽然当时廉颇两人并不知秦会统一中国,但他们加长了赵国的几十年寿命。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宽之止此”,使赵国得以繁荣发展。文人与武将的价值观不同以”仁爱”武将以“强大”,当两者的情绪高涨时,总比个输赢,输赢本不错但应顾全大局,不必为了暂时的输赢而纠结。遇到与自己价值观不通的人时,学会去忍受从大局出发,不可应一己私利而弃国家,国家而不顾。
将与相,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利用的好便是千古功名,利用的不好便是江山祸源,日记。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若非谋之,应分清轻重,不可因小失大。有时输并不是输,赢也并不是赢。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4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