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遍《红楼梦》,感慨一层深似一层,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
初读《红楼梦》时,很林黛玉,她“似蹙非蹙?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静时娇花照流水,动如弱柳拂清风”。赞美之情由此而生:好一幅令人神魂颠倒的美女图!随后,看她挑锄葬花,悦读《西厢》,吟诗作赋,更是对这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奇女子增添了一份爱怜。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时的印象却在我的脑海中不知不觉中消退,温柔贤惠的薛宝钗后来居上,更让我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她为人谦和,落落大方,虽然饱读诗书却不孤芳自赏,虽家境殷实却不持宠而娇,她是一个集智慧、机智、和精明处世之道于一身的完美女子,不得不让人感佩至深。
也许有人会说:“你长大了,也像薛宝钗那样圆滑世故了,没有幼时那份纯净澄明的心境了。”是的,我并不否认我变得“圆滑世故”了,不过那更应该叫融入社会,洞明世事吧。人都是社会人,勇于对不好的事物进行叛逆和反抗,其精神必然是可贵的。但是,正如一句老话所言“你无法改变周围的,你只有适应它”。那么,我们只有先亲近和融入这个社会,谋得重要的一席之地之后,才能够有能力和权力呼风唤雨地去改变它。而,不是仅仅只扮演一个无足轻重、徒劳可笑的“愤青”罢了。
林黛玉不喜欢仕途经济,不喜欢封建礼教,不喜欢包办婚姻,她好像是“天外来客”,她的思想“先进”得和那时的封建观念格格不入。这些品质,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读后感,作者是持肯定和赞赏的。然而,我却认为,林黛玉处在特殊而又复杂的贾府大院中,她明知没有出路,明知自己没有落实于行动的勇气,又何必走上一条不归路,任由自己这样“倔强”下去呢?搞得最后“焚诗吐血,花飞烟灭”,好不凄凉!
当然,薛宝钗最后的结局也是以含泪收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个如一株水草般温柔的女子,最后却怀着遗腹子,守着孤灯了此残生。每每阅读至此,我都会涌起一阵深深的心酸和悲伤。在现实中,宝黛的,常常被人们传为佳话,而宝钗却充当了一个“第三者”的暗淡角色,被众人所鄙夷和不耻。但是,各位看官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来看,黛玉的小肚鸡肠,多愁善感,真的能给宝玉带来一生的吗?她对仕途经济天生的愚昧和反感,真的能做好“贤内助”,辅助宝玉干出一番事业吗?她的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真的能给憨厚淳朴的袭人留下容身之地吗?所以,“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距离产生美”,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我这不是在贬低黛玉,抬举宝钗,因为她们两人各有千秋,都是不可多得的奇女子。只是,我觉得黛玉好似“天女下凡”,“水中花镜中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宝钗,更像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她的为人之道,处事之风也是很值得推崇和赞赏的。只可惜,命运戏弄,她进入了一个荒谬的时代,嫁了一个错误的人。
“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中的女子,或是出生尊贵,或是貌美如花,或是才华横溢,或是手巧,各个与众不同,非同凡响。但,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腐朽愚昧的封建礼教,将她们一个接着一个地逼上绝路,不得不让人愤慨至深,扼腕叹息。
红楼挽歌,感慨“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痛惜“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悲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些红楼女儿们啊,让我们看透了人生百态,洞察了世事万千。
停笔至此,已是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拉开厚厚的窗帘,轻轻推开窗,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午夜的一切,仿佛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怅惘和忧伤。蓦地,想起了李煜的一首词: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自是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3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