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高考所有科目单项考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在语文考试中,占到总分的40%,在全部高考科目中,占到8%;
它是高考考题中唯一没有标准答案的一道题,是给考生的开放度最高的,也是给阅卷者自由裁量权最大的一道题;
在“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传统的影响下,它所考察的内容,在高考所有科目中最具有超越知识本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高考作文题,区别于其他高考题目,它从来不只和考生、家长、老师相关。
从1977年恢复高考,高分作文就有上《人民日报》的记录。此后30年,高考作文题年年大热。作文题曝光,震荡波从校园往外漫,作家、学者甚至演艺明星,都会纷纷加入发表评析、甚至操刀试写的队伍。它能刺激起全社会的兴奋,和当时社会的文化取向、价值判断擦出最亮的火花,属于社会参与度极高的年度新闻“话题王”。
高考作文题的改革探索,无可避免地打上了转型国的印记,激荡着争议和摇摆。它有规律可循,也趋势明朗,但它的轨迹不是平滑顺畅的直线,而是在调整、反复和曲折中往前走。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经历了不同的实验,已经形成现在相对固定的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框架。作文评分也演进为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以“发展等级”鼓励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发挥创造性。而高考命题的立意取向,是30年探索的重中之重。
梳理30年的高考作文题,如同管窥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部微缩的“信史”。一个大时代的背影,依稀可见。
政治挂帅型
代表:1977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
1977年恢复高考,作文题承袭了从“文革”前就占据了主流地位的“政治挂帅型”。
这一年,因为时间仓促,各省自主命题,北京市题为《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市题为《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天津市题为《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黑龙江省题为《每当我唱起〈东方红〉》。
北大教授陈平原考的是广东卷《大治之年气象新》,后来他的高考作文上了《人民日报》。文内有“党中央正确领导”、“毛泽东思想武装”等那个时代的模板化行文字样。
口号体写作是政治挂帅型命题作文的常态,不写几句口号,作文就像没完成。有北京考生回忆说,他用“战天斗地结硕果,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描述自己在十三陵种地。
多年的政治灌输和文化荒芜之下,这样的题目,和这样的写作,都合乎逻辑。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维,都还在长期形成的惯性中运行。
大约用了3年时间,此类作文命题,即从高考作文题中消失,成为上世纪的记忆。
家国天下型
代表: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5年致信《光明日报》编辑部,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1981年3月20日深夜,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顽强拼搏,逆转获胜。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迅即传遍全国,成为一代人、一国人的心声。
这种对国家复兴的热望,化成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是对国运、国事的关注和思考,时代话题集中,关切社会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成为高考作文的选择方向。
1985年的作文题,要求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1982年的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这种高度参与的激情的充分展示。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明显责任感标志的命题在此后的高考作文中得到时断时续的沿袭,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诚信》,2014年全国卷作文题《论中国人读书》,都是直接指向当下的现实话题,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迹。
道德拷问型
代表: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2年《心灵的选择》
“文以载道”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有较充分的体现,多年以来,高考作文都自觉不自觉地承担着树立主流价值观、鉴定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能。
虽然近年高考作文题不再明确“观点正确”的要求,但不少题目本身,已经预设了正确的价值前提,考生必须认可。像1991年的三南(作文题)卷(海南、湖南、云南)《谈回报/学会关心别人》,1998年全国卷《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都是道德高点上的命题。哪个考生也不敢脆弱。他的作文指向是单一价值的,他必须也只能战胜脆弱,没有的话,就编呗。
这种作文,限定了考生必须表达端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真假。谈道德、谈哲理,立意高远、观点深刻,不是做不到,但应试作文、偏重说教、道德八股的土壤也就此成型。
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和建立,对考生品格素养的要求,肯定是需要的。但是不是要通过高考作文来鉴定、来要求?高考作文本身,又是不是能完成这个职能呢?
2002年《心灵的选择》激起了对高考作文命题泛道德化的反思。这道“暴风雪中的登山者是不是停下来援救陌生人”的材料题,被资深高考作文研究者鲁公认定,是近年来最糟糕的一道作文题。材料过于残酷,这种生死选择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又是如此大是大非,是逼着考生没法说真情实感。
鲁公说,避免危机时刻、生死选择这类题目,避免在道德选择层面上逼着学生说假话空话,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共识。
但是,以正确价值观为命题思路的影子,仍然约略可见。2014年宁夏卷作文题为《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中性思辨型
代表:1994年全国卷《尝试》
2000年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当我们生活的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高考作文命题也从封闭的单一价值指向,而转向开放度更高的、隐去限制性词语、留下充分思辨空间的中性题。
2000年全国卷《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谓其中的一面旗帜。作文题本身,就显示了命题者的思路。这一类型的作文题,不存在绝对的对和错,好和坏,像“习惯”、“尝试”、“机遇”等,都是倾向性不明显的中性词语,见仁见智,兼容性强,教化功能淡化,夸也可以,骂也无妨,看考生自己的选择和发挥,没有压在头顶的天花板,体味和思辨的空间,都大大增加了。
有社会的宽容,才有高考作文题的宽容。
个性感悟型
代表:1996年上海卷作文《我的财富》
1999年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个性化时代来临,高考作文题对人、人类本身的关注度提升。一方面,体现在贴近考生、贴近个体的心灵和情感上,命题不再高高在上,例如1994年上海卷《父辈》、1996年上海卷《我的财富》,都是人人有话可说的切近。另一方面,打破禁锢、触动心灵、释放想象、开启思维的命题,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
1999年全国卷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被认为是出奇制胜,是“战略性突围”,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次大解放。
此后,高考作文命题风格路数迥异,赞者认为多姿多彩,各有优长;批者认为乱七八糟,没有方向。鲁公认为,发展到今天,大体形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南派和北派。南派较多给材料作文,在诸多义项中选项作文,北派较多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例如2014年天津的《愿景》、辽宁的《肩膀》、北京的《北京的符号》。南派选择性大,偏重调动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激活生活和思想储备。北派指向清晰。
但2014年,北派的北京市,作文题是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四层含意进行选择和发挥,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南派的江苏卷为《怀想天空》,浙江卷为《行走在消逝中》。
可见,没有太绝对的划分。
高度开放性的、价值多元的、充满哲思的、附着情感的作文题正在占据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主流。
但此类命题同样引发了论争。即使是好评如潮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有学者指出,器官移植的概念对广大农村考生来说相对陌生,想象和创造都要有基础,此类天马行空的题目,明显对视野更开阔的城市孩子更为有利,隐含着一定的不公平性,会加大中国教育的城乡鸿沟。
震荡、徘徊和争议都会存续。像一切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社会变革。(记者 周?)
本文来自:作文大全网 http://www.jiyifa.cn/zuowen/2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