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一种与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知觉,它除了具有知觉的一般特点外,同时更具探索性,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相联。不过,了解知觉的一般特性对我们提高观察技能是必要的。知觉有如下几个特性:
第一,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纷乱繁多,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作出反映,而是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余的则反映的比较模糊。
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如我们在上课时,老师的讲话、黑板上的板书等成了我们知觉的对象,而同学的写字声、门外的脚步声等,则成了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当然随着注意指向的不断改变,背景和对象也相互转化。
第二,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们,并用词语把它们标志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比如同样去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学生会获取许多有益的知识,并能得到一定的精神享受。而去听课的青年教师则可能还会学到一些好的教学技巧等。由于理解,使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第三,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和属性组成,但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部分和属性,而总是把它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的关键性部分决定着知觉的完整性。比如我们远看教学楼时,看到的只是它的外部轮廓,但我们总是把它理解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物。
第四,知觉的恒常性。
又叫知觉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的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这种特性,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无论黄光或是蓝光照射,我们总是把国旗的颜色知觉为红色;我们在十米处或50 米处观察教学楼,其高度大体未变。知觉的恒常性使人在条件发生了一定变化时仍然近似准确地反映物体的属性。
观察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环节,观察活动作为一种反映活动,它自身也有完整的系统性层次性。观察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感知材料。人们首先使用的是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感知。人们在实践中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仪器来作为观察的手段,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扩大了人的观察范围,使观察更趋准确。
观察的第二个层次是初步加工。感知材料为大脑进行初步的加工提供了素材,它并不直接构成观察。大脑对感知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这就是初步的加工,即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形象来消化、吸收这些材料,然后在头脑里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观念。
观察的第三个层次是语言的概括。感知材料并对其进行初步加工的思维活动始终与语言联系在一起。语言是事物成为思维对象的刺激物。没有语言,人只能停留在形象的反映上。另外,思维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在观察中形成的初步知识观念,需要语言的概括。由于语言的概括作用,才使观察得以实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huyili/18318.html
相关阅读:《10倍学习法》中的集中注意力
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介绍几个对记忆力保持或提高的注意事项
如何测试你眼睛注意力是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