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
(一)注意广度的定义 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的把握到客体的数量。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给出的操作性定义既是,在注意点来不及移动的很段时间内(1/10秒)所能接受的同时输入的信息量。注意的广度可以说是知觉的广度,我们所知觉的对象越多,注意的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越少,注意的广度就越小。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注意的广度。1830年哈密顿(Hamilton)最先做示范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弹子,发现人们很不容易立刻看到六个以上。如果把石子两个、三个或五个一堆,人们能看到的堆数和单个的数目几乎一样多,因为人们会把一堆看做一个单位。如果用速视器测定,在十分之一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的圆点、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扩大注意的范围,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排字工人、打字员、驾驶员等都需要较大的注意范围。
(二)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被知觉的对象形态相似、排列整齐、颜色大小相同、能够成彼此有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些。反之,则注意的范围就小些。
2.与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关。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对于文章语句注意的范围要比识字不多的人大得多。越是熟悉的东西,注意的范围就越大。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善于把知觉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例如,儿童在初入学识不多的情况下,阅读时往往是一个字一个字甚至是一笔画地感知,注意的范围小,花的气力也大。而对于文化知识较多的高年级学生,则是一个词或词组,乃至一个短句地去感知。注意的范围扩大,而花的气力却较小。
3、与个人的活动任务有关。活动任务不同,注意的广度也不同。例如,一个人在感知不同颜色,或者要求他说出尽可能多的汉字。或者要求他说出汉字的颜色,或者要求他辨别的汉字的正确与错误。由于活动任务的不同,使他所注意到汉字的数量也不同。此外,有明确目的任务的注意和没有明确目的任务的注意,两者的注意的广度也会不同。前者大,而后者小。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一)注意稳定性的定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对象上的时间长短。其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要连续几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思想的高度集中,这些都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经常是在间歇地加强和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叫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如用几分钟时间注视右边截去尖端的棱锥体(图3一1),那么可以看到时而是小的方形突起(位于大方形之前),时而陷入(大方形到前面),在不长的时间里,两个文武的位置跳跃式地变更着。这个实验把注意的起伏模式化了。但咻我们把它想象成一个实物图形,诸如一个台座(这时好象小方形在前),或者一个空房间(这时好象大方形在前),这样,注意就容易保持在一个不变的图形上。
注意的起伏,一般说来,大约一秒钟转换一次。如果坚持不动,注意也只能维持5秒,更长的时间就有困难了。研究表明,在1~5秒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的活动的完成,但经过15~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因此,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亲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另外,有些活动的进行,与注意动摇的时间长短、相关性、很大。例如,在百米竞赛发出的预备信号之后,相隔太长时间才发出起跑信号,那么,由于注意的动摇,就可以使成绩受到明显的影响。如果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只相隔2~3秒钟,注意动摇的不良后果就会消除。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心理活动总是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是在活动总的任不变的前提下,把心理活动选择性地集中于事物的几个方面。例如,学生钻研某一问题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看教科书,一会查资料,一会儿又动笔书写。这些都属于在总的任务不变的前提下,把心理活动选择性地集中于事物的几个方面,因而是属于稳定的注意。
(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内容丰富,复杂多变,注意就容易稳定。反之,那些内容贫乏、单调和静止对象,就难于维持稳定的注意。例如,我们看一个单调静止的简单图象(如一张照片)时注意的稳定性,远不如看内容丰富多变的复杂图象(如一部电影)那样稳定。
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在复杂而持续时间长的活动中,必须适当变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才能维持稳定的注意。例如,给初中学生安排整个上午垢一门功课的教学,长时间单调的刺激会引起他们的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注意不稳定。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安排几门功课的教学,把性质不同的文理学科及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适当地间隔开,那么注意就易于保持稳定。
3、和主体状态有关。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的人,一个对事物抱有积极态度、对活动内容有着浓厚兴趣、对目的任务明确的人,能和各种干扰作斗争,保持稳定的注意。反之,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不明确,缺乏兴趣,或处于身体有病、失眠、过度疲劳或心境不佳等不正常的状态,就难于使注意保持稳定。
三、注意的分配
(一)注意分配的定义注意的分配,是指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汔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除了注意汽车上的机件外,还要把注意分配到交通通信号、会脚动作来驾驶汔车。注意分配,严格地说,并非发展在同一时间内,从案例3——1可知。
案例3——1
复合器和双耳并用实验
当馥合器的指针在刻有100个刻度的盘上迅速转动时,指针经过一定度数的时候,就会响起铃声。被试的任务是在铃声响的时候,说出指针所指的度数。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报告的指针位置往往是铃响之前或铃响之后的刻度,这就表明他的注意先是指向一个刺激物(铃声或指针的位置),然后迅速转向另一刺激物。
在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内注意的分配是有困难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通过耳机同时给被试的左右两耳播放两种不同的两个刺激只有一反应内容:给右耳播放一篇民间故事,给左耳播放一则新闻报导,要求被试倾听并听完后用大声复述两耳听到的内容。结果被试对那则新闻报道几乎是一无所知。
(二)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的分配虽然是困难的,但是在一不定条件下又是可能的。注意分配的条件是: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如听报告的同时要记笔记,只有记笔记的活动已经参赛到熟练的程度的,我们才能顺利地去完成这两种活动。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形成了动作系统。例如,有的人能同时做到眼看歌谱,手弹钢琴,口腔发声,这时各种活动之间已形成了动作系统,即固定的反应系统,从而使注意的分配较好。
四、注意的转移
(一)注意转移的定义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有目的地、及时地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学生第一节课上的是外语,第二节课上的是数学,学生必须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外语课转移到数学课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完全的转移,指彻底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另一种叫不完全的转移,指仍根据旧的工作程序进行新的工作,往往造成失误。我们既要分析转移的速度,也要考虑是否自己达到完全转移的水平。
注意从一个物体转向另一个物体需要多少时间,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用所谓:“分裂技术”进行研究,认为注意从一种输入转入另一种输入,约需1~2秒。也有人用纯童和光点进行的实验,得出结果是注意转移的时间为40~60毫秒。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如果原来的活动注意紧张程度高,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动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转移注意就困难和绶慢。如看过一篇生动有趣的小说之后,要立刻开始解答难度较大的习题注意的转移就困难些。
2、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如果对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得到很深刻,即使他原从事的活动吸引力很强,也能顺利地较快的实行转移。
3、与一个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神经过程灵活失,注意的转移就来得快些,反之,则来得慢些。
4、与已有的习惯有关,一个学习或工作中养成长时间不集中注意习惯的人,他们注意很难有目的地、及时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积极品质;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某此刺激的干扰,使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地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这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善于主动、迅速地转移注意,对学习、工作等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要求在极短时期内对新刺激做出反应的工作。例如,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在起飞和落航的5--6分钟内,注意的转移达200多次,如果注意的转移不及时,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的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人在紧张注意的情况下,会沉浸于他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发生的事情。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都能引起一个人高度紧张的注意,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削弱注意的紧张性。例如,在上课时,如果某一生,由于前一晚上失眠,虽然责任感迫使他专心听讲,但这时他的思维不灵活了,疏漏了老师的一些讲课内容,说明这个学生的注意紧张性减弱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huyili/14678.html
相关阅读: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
介绍几个对记忆力保持或提高的注意事项
《10倍学习法》中的集中注意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注意力
如何测试你眼睛注意力是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