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学科德育缘何“渗而不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考复习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现实课堂中存在着学科德育“渗而不透”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德育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科德育渗透效果如何,一要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了有机整合与达成;二要看教师顺利完成学科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科显性德育内容的作用;三是看对学科隐性的德育内容是否做到了充分挖掘。但现实课堂中,却存在着学科德育“渗而不透”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德育的效果,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德育目标缺乏有效支撑与达成

目标成摆设。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只注重学科知识目标的达成,不注重学科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关注、不琢磨、不挖掘学科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把德育目标作为摆设。

讲解不到位。有一位教师教授高二“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一课时,设置的第一个德育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选择了“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和“中国南海黄岩岛事件”来支撑这个德育目标的达成。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的一小段文字让学生观看后,就说“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要爱国”,没有说明“侯氏制碱法”发现过程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教师还通过大屏幕展示了中国南海黄岩岛的图片,介绍了黄岩岛的地理位置、面积、是中国的领土,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菲方染指黄岩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思考片刻后,齐声回答“为了资源”,“什么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只从海洋中蕴含的资源方面给出了答案,却没有从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寸土不让的角度引导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问题。教师应该从政治、军事、战略、外交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发奋学习的情怀。

缺乏有效活动。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初二“勾股定理”一课时,也设置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的德育目标。为了支撑目标,教师通过展示2002北京国际数学大会会徽引入课题,揭示了勾股定理是一个伟大发现,介绍了中国数学发展与勾股定理的关系,介绍了勾股定理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告诉学生我国对勾股定理的发现早于西方500。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陈述,没有学生活动。教师应该给出我国和西方发现勾股定理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设问、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再通过勾股定理发现史,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阐述中国人在世界数学上的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缺乏情感体验。有一位教师在讲授高二“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一课时,设置的第二个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讲述了海水淡化和提取工业盐的几种方法,播放了实验录像“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让学生观看。有些实验,因短时间无法在课堂上演示,看实验录像也无可厚非。但对于学校有条件、有能力做,但课上无时间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在实验室亲自做并把它录制下来是能够做到和来得及的;对于有条件做、师生能够做、课上又有时间做的实验,教师还是亲自演示或师生共同完成实验为好,这样学生对科学精神会更有体验。

缺乏前后的呼应。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二“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一课时,设置的第三个德育目标是“提高学生能源、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情景引入”时用多幅图片展示了“陆地开采造成的后果”,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讲述了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淡化海水的三种方法,随后便没了“海水开发利用可能对海洋造成的后果”的下文,使“陆地开采造成的后果”教学环节成了多此一举。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应该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陆地开采造成的后果”进行思考,待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与学生分享教师的思考,介绍海水或海洋开发利用的注意事项,这样,“提高学生能源、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德育会更自然,学生会更感兴趣,记忆更深刻。

知识教学内容过多,德育渗透内容被挤占

教师在备课时虽然对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进行了充分挖掘,对德育渗透作了充分准备,但出于应考的需要,过度延伸教学知识,对德育渗透一带而过,给人一种学科知识教学从容,德育渗透匆忙的感觉。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二英语《Animals in Danger》时共安排了16个教学环节,其中有4个环节涉及德育内容,由于安排的教学内容太多,教师实际操作时只对有关德育的内容匆匆带过。我个人的教学建议是,有些环节可以课下完成;有些环节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不应用齐答的方式一带而过;有些环节可以去掉或合并,拿出较为充裕的时间做好需要学生价值思考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表达、交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最后教师再就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小结,给出“我们应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创和谐社会”的结论。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使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和谐共融。

让学生感悟多,表达与交流少

《热爱生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写的一篇哲学短文。上课时,教师设置了“热爱生命,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自信和正确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德育目标。为支撑德育目标,安排了4个学生活动:朗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精彩语句和观点句;读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感悟文中的思想;结合文本中“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这句话,针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压力太大,各科作业太多,负担太重”的现实让学生讨论,谈想法;给出两组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命、生活、死亡;思想、为人、做事,在每组中选择23个词,引用名人名言写出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感悟。在活动1中,教师只让学生读出了自己所找到的句子,而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所选精彩语句和观点句的理由;在活动2中,教师让两名学生读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后,就通过大屏幕展示教师自己找的句子,让学生齐读后教师就对自己所找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没有让学生就自己的思想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共享;在活动3中,教师在学生讨论后选择了让学生齐答的方式回答问题,答案基本一致:“承担压力,努力学习”。教师应先让学生个体或小组来反馈答案,最后教师再就中学生身边发生的因不堪重负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个案进行分析,对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作进一步指导;在活动4中,教师给学生2至3分钟后就让学生念出自己的所写,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并只让两名学生读出了自己的表达,缺少了更多学生的表达。学生失去了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机会,教师也就失去了用学生对“人生、生命、死亡”的所感所悟对学生进行深入教育的机会。

联系社会生活、学生身边事件不够紧密

教师自身对社会生活、学生身边事件缺乏关注,会导致教师德育渗透缺乏鲜活的材料,渗透生拉硬套、不自然,学生没兴趣、没激情,甚至反感,德育效果自然就会差。教师应倍加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身边事件,引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和广播,了解当前社会重大事件和科技前沿,并把社会生活、学生身边事件引入课堂,与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德育渗透锻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如在上“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一课时,可关注黄岩岛事件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的后续情况,及时对中国设立海南三沙市、中海油对外招标开采南海油气田等中国宣示和维护南海主权的事件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进行跟进介绍,长效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和爱国”的情怀。不断用社会生活和学生身边事件精彩德育渗透,精彩自己的课堂教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hongkao/753100.html

相关阅读:中考英语情景交际答题方法指导
中考备考策略:优等生的中考复习方法
中考数学填空题解题注意事项须知
北京中考数学真题解析:多思考 重视应用
新高一物理学习方法:中考后的暑假如何学习高一物理